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党对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 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完全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强调社 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发展是硬道理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 发展的主线。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融入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持 续发展战略。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一、“发展是硬道理”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为了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的 积极探索,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不致力于经济发展,什么也谈 不上,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所以他把发 展作为硬道理,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这条路线叫做中国的发展路线。在这条路 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
“发展是硬道理”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发展的主线。离开发展,可持 续发展毫无意义。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综合平衡。他指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2]要在中国实 现现代化,有两个特点必须要看到,一个是底子薄,第二个是人多耕地少,所以自然环 境保护很重要。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土地资源管理政策,要植 树造林,绿化祖国,要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同时考虑经 济发展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合理性。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三步走”的 发展战略,共同富裕的构想,“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协调发展的问 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等等,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以邓小平为 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予以高度关注。针对长江上 游森林植被破坏引起的山洪爆发,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邓小平积极带头,倡 导建立并坚持植树造林制度。他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这件事要 坚持20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 惩制度。”[3]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生态面貌。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三 北”防护林工程,开始了大规模、跨地区、跨流域的生态治理建设。继计划生育基本国 策制定以后,1984年我国政府正式决定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项基本国 策。两项基本国策的实施,为科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可持续发展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认识之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一 直关心和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注重对国际国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提出要 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全球可持 续发展潮流相融合,加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全球发展的主流。工业革 命以来支配社会传统的发展观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把发展理解为经济的无限增加。这 种发展模式改造了一个全新的工业社会。但同时引发了种种国际社会矛盾。例如:全球 性的生态危机、土地沙化、资源枯竭、能源短缺,还有世界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贫困 加剧、南北差距扩大等全球问题接踵而至。长期以来,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 的反思,努力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世界环境与 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考察,在充分掌握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 布伦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当代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发展的 不平衡,是发展与环境相割裂的结果。克服危机的出路就是要采取保证使今后和世代得 以可持续生存的决策,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在社会和环境上具 有持久性增长的新世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根据国际社会的 共识,会议制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签署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里约宣言》。 郑重指出,工业革命以来所沿用的那种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型为特征的高投入、高消 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枯竭、能 源短缺的根源所在,牺牲了人类长远发展、普遍发展的根本利益,是难以为继和不可持 续的,必须加以摒弃。会议确定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道路, 呼吁世界各国政府行动起来,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和实施符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 当代,是否积极投身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推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已成 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进步。
党领导人民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潮流的融合。1992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与发展问题的报告》,集中体现了我国在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方面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 验,阐述了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点和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在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各项文件中得到体现。1993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了国家级 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设计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成为指导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指南。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宣布可持续发展是推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和《“十五”计划纲要》中加以体现。
认识之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选择。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 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并强调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件“ 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的全局”[5]。21世纪头一二十年, 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 键阶段。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5年取得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我国 仍然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管理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模 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耗同样的 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中 国经济尚未走上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这种靠拼资源、拼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缺乏后 劲和难以为继的。同时潜藏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生态恶化、环境植被破坏的 隐患。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资料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最大容量不 能超过16亿,而目前已达13亿,每年净增1400万人口,消费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每年以3%的比例递增。劳动人口增长高峰持续到来,社会就业压 力大。人口文化素质在世界比较偏低,每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只有142人,文盲半文盲 达1588人。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7。最富裕地区与最贫困地区间差距高达8.9倍 。资源短缺对未来发展构成了障碍,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远低于世界水平。由于 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还将继续下降。农业生态资源条件先天不足,呈 现出继续恶化的趋势。生物资源进一步锐减。生态环境问题已危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环 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已超过1000多亿元。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可持续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已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 境等问题所抵消。
经济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困难的时期。面临诸多的矛盾,我们 要沉着应对。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持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发展;二是走可持续 发展的路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节约型社会。建国以来,我国 工业化基本上走的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即把环境问题放在一边 ,等经济发展后再来解决,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事实上,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和工业 化发展程度相关。如果说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化程度发展偏低,问题还不 完全凸现,那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将在一个较大基数上实现人均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 翻一番,这就意味着相伴随的环境问题也必将迅速加剧,使我国本来已经脆弱的生态资 源条件雪上加霜。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迫切要求我们保护好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江泽民同志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 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决不能靠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6]。
西方工业化国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西方工业化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污染问题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高的程度上出现的,无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 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同时以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环境为支撑。就美国而言,人口占不 到世界的1/5,却消耗了占世界1/3以上的资源。西方发达国家还将本国的污染转移到发 展中国家,他们是在牺牲别国利益和危害全球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既没有他 们当时所具有的资源环境容量和资金技术优势,也不能牺牲别国的利益。所以仅靠拼资 源、拼消耗搞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没有希望的。我国的国力和国情都不 允许我们步西方工业化的后尘。中国工业化从一开始就必须避开西方工业化的弊端,顺 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结合中国国情,走新型工业信息化发展道路。这是时代赋予当 代中国人的光荣使命,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必然。如果说20世纪 70年代末从以阶段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战略转变,其 实质是要解决中国要不要发展的问题。那么,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就是中 国社会发展的第二次战略转变,是要解决中国如何发展,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如何去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问题。这次战略转变对当代和未来中国 的发展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科学的发展观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 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 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 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 党对发展问题的深刻认识。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传统的发展观把追求物质需要看作是人的惟一目标。这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一方面 解构和破坏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导致了社会、生态危机的产生。科 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取代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包括物质需求、精神 需求、生态需求等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以人为本 的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自身发展的 完整性,强调人本意识需要让位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整体要求,注重以整个人类利 益为本位。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实现代内平等,为当代人的发展和后代人的发展提供潜 力,实现代际公平。这是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的拨乱反正,是全面稳定协调发展 的社会保证。
(二)整体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是人口、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整体、统一和长期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 观的战略目标规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和保护开发制度,与之 相适应的循环、节约措施,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 步和生态安全。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生态各要素的相关性。保持适度稳定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物 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强调 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整体性,既要打破那种搞经济建设必然要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 代价的传统观念,又要克服其他方面发展滞后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倾向。这是对“发展 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认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化。
(三)层次结构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动力
科学发展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促进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 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层次结构型”发展模式。
就我国经济发展布局总体而言,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发达,在 经济保持稳定、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是加大科技含量,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增 长的质量和效益,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对西部不发达地区,重点是消除贫 困,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开发支撑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利用西部地区的能源优势,创新经济发展环 境,多方吸收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其他要素的投入。
(四)绿色经济消费是科学发展观的选择
发展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生态循环型经济,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国 民经济体系。在农业方面建立以节地、节水、节耗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 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有机物,充分利用风能、水能 和太阳能的生物转化,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工业方面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工 业生产体系,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使企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加强 。清洁生产从整个生产过程来说无污染或低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 废处理过程中不危害环境,不对人体造成损害。清洁生产是科学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产品 生产的一种主导方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选的新的生产模式。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 的环保型生活消费方式,是科学消费理念对工业社会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它标志着在 科学消费指导下人类新消费文化,是一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适度消费,追求物质 上的节俭、精神上的欢娱、需求上的个性化和选择上的多样性,更加符合保护生态环境 和科学发展的社会要求。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