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北源博物馆辽代单色釉陶器赏析论文_田春风

张家口市博物馆 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张家口市北源博物馆陈列的几件辽代契丹民族特点鲜明的单色釉陶器,正是当时陶瓷工匠为适应辽朝特殊需要所创制的陶瓷制品,至今保存完好,为研究辽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凤首瓶;马镫壶;皮囊壶;穿带壶;辽代

一、前言

辽代(公元907-1125)由契丹族所建,疆域在北方地区,分为五京:上京(今赤峰),东京(今辽阳),西京(今大同),南京(今北京),中京(今宁城)。与五代、北宋并立。起初,由于契丹为游牧民族,主要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皿是木制器皿、皮囊和粗陋的泥质陶器,建立辽国之后,开始有了陶瓷业,大约始于辽太宗,陶瓷造型既有契丹形式,又有中原形式,生产陶瓷主要有七处窑址:林东辽上京窑、林东白音格勒窑、林东南山窑、赤峰缸瓦窑、北京龙泉务窑、辽阳江官屯窑及大同青磁窑,生产的陶瓷品种主要有白釉、黑釉、茶叶末釉、三彩釉及单色釉,充分吸收了唐、宋文化的特点,尤其三彩及单色釉低温釉陶器充分模仿唐三彩,色彩艳丽,纹饰精美,精者可与唐三彩媲美。

笔者现就张家口市北源博物馆陈列的几件辽代契丹民族特点鲜明的单色釉陶器为大家做以介绍,以供共同鉴赏。

二、器物介绍

1、 绿釉刻花花卉纹马镫壶此器高26cm,宽19.5cm,厚10cm。契丹族入主北方建立大辽国后,将惯用的皮囊改变成瓷器,因其形似马蹬,故名马蹬壶,此种器型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特色。此器扁身双孔式,除保留着皮囊形象外,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更加精美,系上攀附着猴子,喻义“马上封侯”,通体绿釉,足底内凹,胎体呈淡红色,质地细软,施有白色化妆土,釉面包浆自然古朴、猴子形象生动自然、纹饰刻画流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辽代精品。

2、绿釉花口凤首瓶

凤首瓶在西亚地区很早就已盛行,唐代瓷器中就有类似制品,辽瓷无疑受到它们影响,是具有辽代民族特色的陶瓷器皿之一。

此瓶高40cm,口径12cm,足径9.5cm,杯式花口,细长颈,溜肩,长腹,束胫,圈足。颈部贴塑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鸟眼、眉、耳,并装饰弦纹多道,通体施绿釉,胎体呈淡红色,质地细软,施有白色化妆土。此瓶堆塑手法简练,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夸张而不失真。此器造型独特、釉面光润、做工流畅自然,是一件辽代的代表之作。

3、绿釉划花花卉纹净瓶(图三)

净瓶是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贮水或净手。它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于我国,梵语音为“军持”,流行于唐、宋、辽时期并在我国长盛不衰。

此器高30cm,口径2.7cm,底径7.7cm、管状细长颈,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肥硕短流。通体绿釉,胎呈淡红色,外施白色化妆土,器身刻有牡丹花卉纹,肩部刻有“币补足庞”四字,釉面有细碎的开片。造型庄重,包浆自然,刻划流畅,是难得一见的辽代精品。

4、黄釉盘口长颈穿带瓶

穿带壶,又名穿带瓶、背水壶,因两侧有穿带的系或沟槽而得名。宋、辽、西夏较为流行,壶式有扁、圆等多种样式。

此壶高30cm,口径10cm,底径8cm,盘口,长颈,圆肩鼓腹,下有低矮的圈足。肩和腹的下部置有两对上下相贯的横耳用以穿带,穿带之间有凹槽,通体施黄釉,淡红色胎体,施有白色化妆土。造型古朴,釉面莹润自然并有细小开片,整个器物体现出辽代制瓷工艺的精湛。

5、绿釉鸡冠壶

辽代典型壶式之一,因其上部有鸡冠状的穿孔,故名鸡冠壶。辽代鸡冠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此种扁身单孔式,是辽代早期形式,壶体上扁下圆,肥身,上有竖直的管状口和鸡冠状单孔系,下身似皮囊状。

此器高27cm,底径10cm,通体绿釉,胎体呈淡红色,质地细软,施有白色化妆土,造型古朴,包浆自然,器形充分体现出辽代的契丹民族特色。

6、黄釉皮囊壶(图六)

辽代皮囊壶按照器形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带穿孔的,统称为孔系;二是有提梁的,统称为梁系。

此壶高30cm,底径8.5cm,上扁下圆,肥身,上有竖直的管状口和绳状的提梁,下身似皮囊状,通体黄釉,胎体呈淡红色,质地细软,施有白色化妆土,做工细腻生动,颇为精美。

以上所介绍这些契丹形式的器物,造型独特,特点鲜明,充分体现出其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正是当时陶瓷工匠为适应辽朝特殊需要所创制的陶瓷制品,运用中原传统的技法来制作具有契丹民族的陶瓷器,这是窑工们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艺。这些文物至今保存完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辽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注:张家口市北源博物馆是河北省文物局批准,河北首家民营博物馆,地址于张家口市区)

论文作者:田春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张家口市北源博物馆辽代单色釉陶器赏析论文_田春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