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颜色中的道德“偏向”论文_李倩,曲海英(通讯作者)

(滨州医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3)

【摘要】目的: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验证研究道德概念的黑白颜色表征是否存在。方法:以7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以E-prime2.0为工具,实验为两因素组内设计。结果:黑色词汇的反应时高于白色词汇的反应时,道德词汇的反应时低于不道德词汇的反应时。词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P<0.01;二者交互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对道德概念的区分十分明确,即是否观念没有混淆;黑白颜色对道德概念的区分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道德隐喻;表征;颜色隐喻

【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327-02

1.道德隐喻研究

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一时期的隐喻依托于哲学大多是从语法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隐喻的身影。直到1930s之前,隐喻一直被当作文学的附属品,属于修辞学的内容[1]。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有学者提出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隐喻充当着思维工具的角色[2]。20世纪的莱科夫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真正将隐喻上升为认知现象的高度。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3]。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可以把我们的思想整合起来,让我们形成个体对事物的判断[5]。概念隐喻理论这一创造性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进程[6]。

道德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基本无法通过具体的感觉来理解和表达,但可以借助颜色、重量等具体的概念来表征。有研究发现人们会认为道德个体相较于不道德个体更为注重干净和纯洁[7]。还曾有研究表明,人们认为穿黑色衣服的人较之穿白色衣服的人更容易违反承诺[8]。在重量方面,普罗菲特等研究发现,背着重包的人比没背重包的人判断的距离更远[9]。

2.问题提出

在对多种语言系统中的颜色词进行调查后发现,当一种语言系统中只剩下两个颜色词时,常会只剩下黑色与白色[10]。根据stroop范式[11]和反应冲突理论,外在的具体的颜色刺激会对抽象概念的加工产生影响,而抽象概念加工也会影响个体对颜色刺激的辨别。

3.实验研究

本实验采用stroop范式,即当道德词汇与白色一起呈现时,反应时变短;当不道德词汇与白色一起呈现时,反应时变长。实验以7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年龄均在18~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4±1.585岁。所有的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色觉正常,所有被试未参加过同类型的实验。实验采用2*2的被试内设计。

为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根据正确率在90%以下和3个标准差的原则剔除极端数据,而后将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后,结果如表所示。

以被试对词语词性判断的反应时为因变量,以词汇类型和词汇颜色为自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自变量词汇类型P<0.01,主效应非常显著,即在词汇类型这一自变量中,被试对道德词判断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不道德词的判断反应时。且词汇类型和词汇颜色的交互效应P>0.05,交互作用不显著。

4.讨论

道德概念的定义十分复杂,可以说没有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而本研究中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以诸如“贪婪”等词汇对道德概念进行划分的做法是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研究。而在有关道德的实验研究中也有以词汇具象化道德概念的先例可循。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每个个体对道德的定义不那么一致,但却仍有共通之处。个体对道德概念的区分十分明确,未出现对不同道德概念的混淆。

在一些研究的支持下,人们的思维会不自觉地将颜色概念与抽象的道德概念联系。当颜色范畴与道德范畴形成稳定的表征关系后,没有语言环境时,人们依然会无意识地将黑白颜色范畴与道德范畴相关联,并对认知或知觉产生影响[12]。

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存在的心理现实性,使用词性判断实验范式发现的结果显然与之前的研究不符。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对黑白颜色的知觉与道德认知之间未出现干扰效应,实验假设不成立。但这个结果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黑色和白色所代表的内涵却与往日有所区别。但在中国环境中,黑白两色有复杂的双重内涵。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观感,但黑色也有着尊贵的含义,尤其在现代环境中黑色也有着酷、帅的含义。白色除了轻快明亮之感外,中国背景下多在丧葬场合用到。由此可能使得中国被试并不能对这两种颜色与道德概念相联系。考虑在中国环境下是否使用黑白两色进行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以及表征过程中另有隐含因素起作用。但就本研究而言,实验假设不成立,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并不显著具有现实性。

5.结论

道德认知与黑白颜色知觉间并未相互干扰,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不显著具有心理现实性。人们划分道德范畴的标准十分清晰,但从黑白颜色范畴对道德范畴的表征不太显著。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3] 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Basic books,1999.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王锃.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

[6] Haidt,J.,&Joseph,C.Intuitive ethics:How innately prepared intuitions generate culturallyvariable virtues[J].Daedalus,2004,133(7),55-66.

[7] Vrij,A.Wearing black clothes:The impact of offenders and subjects clothing on impression formation[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1997,11(1),47-53.

[8] Proffitt,D.R.Embodied perception and the economy of action[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 1(7),110-122.

[9]潘峰,释“白”[J].汉字文化,2004,4,20-24.

[10] Meier,B.P.,Robinson,M.D.,&Clore,G.L.Research Article Why Good Guys Wear White Automatic Inferences About Stimulus Valence Based on Brightnes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2),82-87.

[11]殷融.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心理现实性[D].南京师范大学,2014.

论文作者:李倩,曲海英(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黑白颜色中的道德“偏向”论文_李倩,曲海英(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