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研究论文,学科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是一个在物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由的积极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是直接经验的习得与间接经验的学得的完整而有机的融合过程。
一、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案例
课题 浮力
教学对象 初中学生(二年级或三年级)
心理特征 智力发展阶段属形式运算阶段,已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且已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体系,具有心理运算的能力。
教学总目标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沉与浮的条件及沉浮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教学分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条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独立探索、推理归纳、解决问题、创造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创新和共同协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
教学难点 沉入液体底部的物体受到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条件。
教具准备 装有2/3水的水槽(或盛有水的大玻璃杯)25只;塑料小瓶(带盖)25只;铁皮(宽2cm,长5cm)25条;弹簧秤25只;酒精两大玻璃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浮力”、“液体的浮力”、“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三个认识结构图式,采用活动化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中的实验均由学生动手。
教学实施
1.浮力的认知结构图式如下。
2.请两位同学上讲台,用酒精替代水,重复上述实验,其余学边观察、边思考后得出:放入酒精液体中的空塑料瓶同样也受到酒精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并得出结论:放入液体中的空塑料瓶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3.液体的浮力认知结构图式如下。
4.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认知结构图式如下。
5.课后作业:(1)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二、活动化教学案例评析
1.活动化教学具有创新性
活动化教学充分体现了物理活动化教学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由的积极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使课堂充满了活力。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1)活动化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了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2)活动化教学使教师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已有经验、状态进入教室,对学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宽容度、耐心、机智以及满足与否等情感表现无遗。
(3)活动化教学将学科结构转变为认识结构,它注重人的发展,重新编排、组合了教材(《浮力》教案将难点之一“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散到后一节课中,将沉浮条件的应用移入本节,这样既疏散了难点又使知识达到了系统化),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条件;活动化教学促使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活动化教学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从而使教学设计显出生机。
(4)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的学习过程。
2.活动化教学突出了主体性
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活动。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活动化教学的“准备”、“感知”、“冲突”、“探究”、“发散”五个环节的构成来看,学生主体参与贯穿始终,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我”的活动过程,主体“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2)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学科活动化教学中的作用在于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内容及方向;在每一个环节上,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在活动中出现疑问时,及时适当地给予引导,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可以说,教师的组织和主导作用贯穿于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的始终。活动化教学促使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到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到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通常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由课程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一个物理教师尽管只教一门物理学科,且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过程却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活动化教学使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在处理这些活动情境中得到发挥,促使教师不断成熟。
3.活动化教学的取材具有可行性
活动化教学中的活动材料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废旧品,既便易又实用且方便可行。
4.活动化教学具有有效性
活动化教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教学实施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独立探索、推理归纳、解决问题、创造思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活动化教学的适用性
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下,依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对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结合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活动化教学既可适用于高中物理学科,也可适用于初中物理学科,甚至可以适用于小学常识学科。但由于不同年级各具特点,具体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要按不同的教学要求、途径、手段、方式作必要的变式,以创造出富有鲜明个性、符合各种类型和各年级的具体的活动化教学认知结构。
三、活动化教学认知结构图式
我市构建的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认知结构总图式如P4图表所示。
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符合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认为在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包括组织功能和适应功能两个方面。组织功能把有机体的各种过程组织在一起,将先行阶段和水平的认知结构在高一层次上进行新的组合,从而把它们整合到更高水平的、较丰富的新结构之中。适应的功能是指在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行动与环境对有机体行动二者之间,有机体为求其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调适过程。适应功能又可分为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同化指应用已有结构适应环境,它把新信息引入已有的概念中,使之适应已有的知识;顺应是指有机体在环境压力下,调节原结构以适应新环境。人的认识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求得与环境的平衡。皮亚杰还把经过同化和顺应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单元叫作图式。
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的五个环节中的准备环节的目的是要呈现旧图式;感知环节是个同化过程,通过再生性同化使感觉图式内化后成为表象图式;冲突则是为了顺应,通过再认性同化及顺应使表象图式内化为直观思维图式;探索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概括性同化以达到新的平衡,发散则是为了建立和形成新的图式。随着旧平衡的不断打破,新平衡的不断建立,原有图式不断得到改造与完善,周而复始,建构成螺旋型认知结构体系,青少年儿童的认识就会不断得到发展。经研究比较表明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螺旋型认知结构体系图完全符合皮亚杰的认识螺旋图。
图1 为皮亚杰认识的螺旋图,E和Ew'分别代表经验抽象和反射的“框架”,螺旋A是一种反身抽象或逻辑-数理认识的内源过程,其中
a.表示各相继的、有层次的认识结构水平。
b.表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以及所导致的不平衡。
c.表示探索,它可能具有试误的性质,它会导致局部的重组或一种完全内源的综合。
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遵循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思维能力并举,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认知结构与教材结构相互适应,主动性与活动性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活动化教学迎合了少年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活动的本性,同时还遵循了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并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它不失为一种综合创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