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筠连县孔雀乡中心校 645252;刘 学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马家乡中心小学校 644106
摘 要:本文讨论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奖品激励学生的弊端,弊大于利,不适合在课堂上使用。建议教师考虑采用适合课堂的非物质激励方法。非物质激励法有三类:有声语言、形体语言、情感语言。但是合适使用非物质激励方法难度相当大,需要老师足够地了解学生,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实践总结。但也不能滥用,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评价的效率。
关键词:评价 慎用 奖品
近段时间读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我想起以前好多的公开课,授课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包小包地在课堂上发放精美的奖品,奖励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课堂上学生发言很积极,很踊跃,课堂气氛很热闹,于是大家感觉效果还不错,加上评委们大多认可,没有指出其弊端,老师们也就互相效仿了。我认为课堂上使用奖品激励法弊大于利,还是合适的非物质激励法更合理。
据我观察,课堂上采用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奖品,会严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许多得了奖品的学生都在忙于“欣赏”自己的战利品,拿着奖品爱不释手,眼里除了奖品,其他的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注意力全集中在了奖品上,老师讲的是啥根本没听进去,严重影响到他们后面的学习。看着学生挺积极,但实际上是奖品刺激了学生,把对知识的注意转移到了对奖品的注意上,严重分散了学生对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的注意。这肯定不是课堂设计老师的初衷,但执行效果却远离了,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有老师想:那我不在课堂上发,课后发给学生不就可以了吗?大家忽略了一个现实,我们授课的班级往往是四十多人的班级,奖品不可能大面积发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有奖品的刺激,学生举手发言的一定很多,老师只能有选择地找学生发言,有好多是一直都在举手最终都没得到发言机会的,他们“以后还会像这堂课那样一直把手儿举得高高的吗?当一些学生无望争得奖品时,往往让他们更加‘泄气’”。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会慢慢厌烦的,甚至为了得到奖品而不择手段。因为他总得不到。这样看来,发奖品的评价方式反而起了负面作用,对老师来讲是得不偿失。评价方式可以没有效果,但不能伤了孩子的心。“课堂不是竞技场。”
另外,大搞物质刺激,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试想:我们的孩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那么他们会沉浸在这些利益带来的满足感中。久而久之,他们会为了争名夺利而勾心斗角,不择手段,会变得无利不为。
这一切,可谓都是奖品惹的“祸”。发放奖品的评价方式,不仅产生的课堂效率低,还会严重分散孩子对知识的注意力,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
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激励只是形式,不是我们教学的内容。课堂的评价方式,关键要能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于教学目标,以简单有效为原则。在课堂上,来自周围精神上的鼓励,才是理想的评价手段,而且同样会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一阵热烈的掌声”是一种激励;“竖个大拇指、握个手、拍个肩膀”是一种激励;“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眼神”是一种激励;不经意间一个喜欢、欣赏、激动等情绪的流露也是一种激励。良好的课堂激励应该是教师自如地调动有声语言、形体语言、情感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来自于老师,也可以来自学生。老师们在课堂设计时没必要为了让课堂“热闹”而绞尽脑汁。新课标中说:“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为了激励而激励,那就本末倒置了。
新课标中讲到,“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根据大多数老师的经验,用“鼓励的话”来激励学生是最普遍的、简单易行的评价办法。对任何一个回答精彩的同学,任何一个值得鼓励的同学,都应该给予不同的语言鼓励。我听过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它面向全体学生,能做出符合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而又不失幽默的评价: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张梅,他说:“你真聪明。因为你和别人说的不一样。说错了老师也要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大家的正确,是你的错误,才有我们大家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嘛。”面对好不容易才回答到要点的学生,他更是激动万分,扳过孩子的脑袋:“让老师看看你的脑袋,表面看你的脑袋和大家一样,可里面却不一样,聪明啊!”
有效的非物质激励评价手段的运用,对所有的老师都是一个挑战。鼓励的话语要具有较高艺术性和趣味性,不能千篇一律。同时,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不一样以及学生的能力也不相同,教师该如何使用鼓励语言是一个难度系数很大的技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足够地了解学生,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灵活运用。
但是老师动不动就在孩子的脸上贴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用“你真聪明!”、“你真棒!”、“大拇指夸夸他(她)!”,这种廉价的赞扬,毫无节制、不合时宜,随随便便把这些评价硬塞给学生,也是不可取的。这种泛化的、拔高的“评价”,最终飘起来的、鼓起来的,是学生自我膨胀的、骄傲的、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心。我们当老师的要避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013,6重印)。
[2]窦桂梅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016,7重印)。
论文作者:张扶昆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奖品论文; 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老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语言论文; 课堂上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