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科技推广活动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推广活动论文,农村论文,青年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推广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关键环节。没有科技推广的突破,再好的科研成果也难以很快形成生产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应当把着力点放在加大科技推广方面,这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实现科技推广的突破,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农民尽快成为科技推广的主体。占我国农村劳动力一半以上的青年,不仅是推动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科技进步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是尽快形成科技推广主体的关键所在。1995年以来,为适应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黑龙江省团组织对如何发挥青年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从农村团的工作重新定位入手,着力解决村级科技推广体系“断层”问题
1995年初,黑龙江省委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大而不强、大而不富的实际,作出了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步伐的战略决策。为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在建设农业强省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团省委组成调查组深入到牡丹江、绥化等市地的部分县(市)农村,对团组织正在开展的以“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科技致富奔小康”为主要内容的青年科技推广活动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中发现,牡丹江市东宁县从实行村团支部书记、青年星火带头人、村委会科技副主任“三位一体”配置入手,使团组织成为村级科技推广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解决了科技推广体系在村级“断层”这个长期困扰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难题。 全县151个村不仅全部实现了团支部书记“三位一体”配置,而且已有106 名“三位一体”团支部书记先后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岗位。兰西县围绕实施产业化战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开发当地资源优势,重点选择了一批能够推得开、覆盖面宽、具有突破性增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初步形成了县有主导推广项目、乡有重点推广项目、村有骨干推广项目的格局。全县团组织通过实施“113 ”项目推广计划,即团县委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推出100个项目, 每个乡镇团委结合本地实际确定10个项目,各村团支部从中确定3 个项目重点推广,当年实现生猪育肥、稻田养鱼、玉米大垄双覆等50多项新技术在全县推广。东宁和兰西还充分利用青年股份合作体、青年民营科技企业、大户示范、企业带农户、专业生产小区等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生产经营形式,发展壮大了一批科技经济一体化实体,使这些实体成为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有效载体。东宁县南天门乡东沟村“三位一体”团支部书记韦有利,以青年股份合作体为依托开展科技推广,在短短的几年里,使原来贫困得无一间砖房的东沟村砖瓦率达60%以上,全村人均收入达2666元,村集体经济也由原亏损3 万多元发展到村固定资产100多万元,年纯收入20多万元。 东宁县老黑山镇阳明村团支部以青年科技示范大户为骨干,吸引青年民营企业创办人投资,组织青年在荒山上栽植优良品种果树,在山坡下种植烤烟,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在低洼易涝田种水稻,出现了“山上果树山下烟,河套变成米粮川”的景象。当年开发改造160亩低洼易涝低产田,亩产超千斤,增收11 万元。兰西县康荣乡荣显村团组织在推广“瓜菜棚室化”新技术中,把全村建成了瓜菜专业生产小区,还带起了瓜菜批发市场,全村生产的瓜菜不仅占领了本县市场,还销往相邻的四个县。
东宁、兰西的这些创造,对于解决村级科技工作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科技推广体系“断层”是一个重大突破;对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大批新科技成果在农村生产一线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一个有力推动;对于实现新形势下农村团工作的更大发展是一个成功尝试。
二、以“三位一体”配置为突破口,确立团组织在村级抓科技工作的主体地位
东宁、兰西的创造,就全省来说,只是个别经验,但它对全省农村团的工作的指导却有很强的针对性。首先,通过实行村团支部书记“三位一体”配置,在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最薄弱的环节突破,确立起团组织在村级主抓科技的地位,担负起科技推广主要承担者的责任,是团组织在建设农业强省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最佳切入点。其次,围绕实施产业化战略,加快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开发当地资源优势和开展科技推广,是团组织带领青年加快科技转化率和普及率的有效途径。再次,把农村青年创办的各种经济实体和推广应用科技项目结合起来,是实现农村青年科技活动实体化、经济实体科技化、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有效形式。同时,东宁、兰西的经验还证明,全省农村团的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团的组织健全,乡设团委、村设团支部、自然屯设团小组,各类新兴经济组织都有团组织,具有抓村级科技工作的组织基础;广大农村青年文化程度较高,敢想敢干,渴望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发展农村科技事业的主体力量,是团组织抓好科技推广的群众基础;团组织在长期抓青年科技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只要大胆探索,就一定能够把东宁和兰西的创造变成全省的实践。
全省团组织开展农村青年科技推广活动的实践先后经过三个阶段近四年的渐进过程。第一阶段(1995年),抓住全国农村基层组织整顿这一有利时机,以解决科技推广体系在村级“断层”为主要任务,按照科技致富带头人的标准,全面调整优化村级团干部队伍结构,当年在全省14400个村全面实行团支部书记、“三位一体”配置率达80%, 总数超过1万个。第二阶段(1996年), 为提高团组织抓村级科技推广工作的能力,提出念好“人、地、企、校、会”五字经。“人”即进一步抓好“三位一体”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力争使全省“三位一体”的配置率达到90%以上;“地”即在全省每个村建立10—15亩青年科技推广示范田,在现有60%的基础上提高到90%;“企”即通过加快青年股份合作体向乡镇企业转化,扩大青年民营科技企业数量,扶持青年科技示范大户朝着企业化方向迈进,增强企业带农户功能,建设专业生产小区等五种形式,兴办一批初具产业化规模的龙头企业;“校”即建立和完善各类各层次的科技培训学校,形成较为完整的培训体系;“会”即壮大各类青年科技学协会,增强服务功能。第三阶段(1997年),着眼于全省农村青年科技推广活动的深入发展,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在种、养、加等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大力构建不同类型的具有区域发展规模、生产项目科技含量高、辐射功能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形成青年科技推广示范群体。到1998年上半年,全省67个县(市)创建的种植业在150 亩以上,养殖业年产值20万元以上,加工业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青年科技推广示范区分别为2000多个、300多个和700多个;121 个乡镇沿路环村创建的青年科技推广示范带达2000多个;14400 个村团支部书记利用村青年科技推广示范田和自家的承包田创建的青年科技示范标杆田达24000多个;8000多个各业类青年大户成为青年科技推广示范大户; 省级科技推广示范点达100个。
全省团组织开展农村青年科技推广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壮大了青年科技能人队伍。通过传播现代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有效地提高了农村青年和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技能,一代新型农民在科技推广中成长起来。据统计, 全省掌握1—3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青年达600多万人,应用和推广星火项目、丰收项目的青年星火带头人达2万多名, 青年股份合作体领办人和青年专业生产大户达10万余名。科技推广实践的发展,相应地带来了农村青年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经受科技洗礼的农村青年,已不再墨守“种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卖了鸡蛋换油盐”和“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旧观念,开始有了市场意识,懂得按价值规律组织生产经营,敢于追求更大发展目标,成为农村闯市场的带头人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双城市29岁的科技能人付荣君,自费学习蔬菜载培技术,以“你无我有,你有我精”的经营之道,不断引进、试验和开发蔬菜新品种,始终占领省内蔬菜种苗市场。他创办的宝丰种苗有限公司,试验成功的40多个新品种被省内外1.5万户农民选用, 年增加收入达3000多万元。肇东市五站村青年孙忠义,中学毕业回村务农,苦心钻研种植技术,成功地摸索出玉米大双覆套种早甘兰技术,实现了亩产一吨粮、二吨菜、收入三千元、一亩顶四亩的高效益,被省长田凤山称为“一、二、三、四”高效生产经营模式。全村1000亩玉米大双覆套种早甘兰,年增加收入200余万元。桦川县中伏乡东方村青年李新文, 承包开发本村100垧荒地种大豆,全部实行垄三栽培新技术, 比平播大豆增产10万斤,纯增收入8万元,向国家交纳征购粮30万斤。在他带动下, 东方村大豆面积由2100亩增加到6300亩,全村的贫困户利用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实现了脱贫致富。现在,李新文拥有拖拉机、四轮车、联合收割机等固定资产40余万元,年均收入达35万元,成为当地依靠科技致富的新一代农民的典型。
第二,促进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团省委连续三年在全省重点抓了玉米大双覆、大豆垄三、甜菜纸筒育苗、水稻旱育稀植、生猪直线育肥、肉牛直线育肥等10项新技术的推广。各级团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在全省乡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400多项。1996 年海伦市各级团组织广泛发动农村青年带头应用玉米大双覆技术,在全市落实的“大双覆”面积中,团组织推广60万亩,占75%。望奎县团组织在全县大力实施“金鸡工程”,全县规模养鸡500只以上的青年专业户312 户, 总饲养量达38万只,并带起了鸡雏孵化基地和蛋肉深加工企业,形成了以养鸡为牵动的产加销一条龙生产格局。肇东市跃进乡龙庄村团支部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在推广高产马铃薯项目的同时,创办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龙青马铃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使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由4000亩增加到6000亩,亩产由原来的2300斤增加到4000多斤,并带起了72家粉条加工厂,创产值100多万元。 肇东市新城乡治国村团支部向全村青年和农户推广庭院平菇栽培项目,全村80%农户从事平菇生产,发展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大的平菇生产基地。1997年全省推广玉米大双覆、水稻旱育稀植、大豆垄三栽培分别达95.3万公顷、46.7万顷、166.7万公顷, 其中青年分别占40%、60%和50%。为使科技贡献率从35%提高到43.5%,保证全省粮食从600亿斤登上633亿斤的新台阶,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306元,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推进科技进步中产生的村团支部书记“三位一体”这一新事物,使那些有真本事、能为广大青年和群众办实事的优秀青年得以选拔到团支部书记岗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条件。据统计,全省近三年,有6000多名“三位一体”村团支部书记被党组织和群众推上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岗位,占全省14400个村的40%。 全省农村青年入团达110万人,团员青年比例提高到17.7%,团员入党3万多名,全省村级团支部书记党员人数由原来不到10%上升到50%以上。团支部书记的文化程度由过去的初中提高到高中,青年科技致富能人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比例由过去的35%达到98%。
三、开展农村青年科技推广活动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团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全省团组织的实践,之所以能够对新形势下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团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
第一,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是解决在村级“断层”问题上,是科技推广的组织保证。我国每年问世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真正得以推广的只有1/3左右,普及率还不到1/3。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推广网点还不健全,科技力量严重不足。有些农村建了网点,却由于种种原因而名存实亡。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网点,充实科技力量,使这些网点和农户紧密联系起来。但村这一级,目前还难以普遍建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人主抓科技推广工作,而科技推广的任务能不能落实关键在村。为解决这一矛盾,团组织成功地找到的一条新路就是大力推行村团支部书记“三位一体”配置,依托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把村级科技推广网络建立起来,接上“断层”,使其成为整个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这一实践对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尤其是提高占农村劳动力70%以上的青年的科技素质,对从根本上改进科技推广的有效率至关重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最终主体是农民。发达国家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很高,有的甚至要求大学文化程度。我国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总体较低,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还有约占劳动力总数18%的人属文盲和半文盲。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已成为加快科研成果推广步伐、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要求。实践证明,在组织青年开展科技推广中掌握科技致富本领,是加快提高青年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团组织的实践对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第三,抓科技推广,是新形势下农村团的工作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最佳结合点。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党农村工作的大局;创业、成才、致富是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根本需求。共青团组织只有在服务党的工作大局和服务青年需求的结合上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把新形势下农村团的工作的重心定位在抓科技推广上,是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最佳结合点。实践证明,抓住了这个结合点,就能充分发挥团的优势、找准团的位置,使团的工作真正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能够把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实现青年创业成才的意愿,满足青年致富的渴望。这样,才能得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赢得青年的信任,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大限度地展示共青团自身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