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探究
田美玲
(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要: 在分析城市旅游的影响人口、空间流量、最短路径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城市旅游协同度的概念,构建城市旅游协同度模型。综合运用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以长江经济带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沿着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时间线索(1990、1999、2008、2018年)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的时空结构与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城市旅游的发展类型按其协同度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协同型、整合型、肇基型和散漫型4种;1990—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类型从散漫型逐渐向整合型、协同型转变,城市旅游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城市旅游从最初追求经济协同发展到现在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元协同发展,表明城市旅游协同度的时空结构演化符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城市旅游协同度;时空结构;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支撑带,在当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主战场更是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从多元协同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的时空结构,无论是对长江经济带自身,还是中国整体的经济战略部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城市旅游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城市旅游市场研究、城市旅游影响研究、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等。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关注城市旅游吸引力,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整体吸引体系[1]到90年代对城市局部区域吸引力和单一吸引物的研究[2];国内学者一方面从竞争力要素的角度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另一方面从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角度分析不同城市的旅游驱动机制[4],从而进行实证研究。关于城市旅游市场研究,国外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研究和市场需求研究[5];国内不少学者通过定量分析进行城市旅游客源市场研究,同时注重城市形象定位对城市旅游市场的拉动作用[6]。关于城市旅游影响研究,国外学者一方面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城市旅游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7],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和公众参与等角度分析了城市自身因素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8];国内学者则主要着眼于城市旅游的环境评价、环境容量和生态足迹的研究[9]。关于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国外侧重于管理和决策[10];国内侧重于城市旅游规划与建设,主要包括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11]、城市旅游资源整合与规划[12]、城市旅游综合案例研究[13]等。综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有关城市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定量研究方法不足。在空间上,大多只局限于城市本身的研究,对城市旅游的区域化研究重视不够;在时间上,基本以横向研究为主,缺少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动态研究;在视角上,大多就城市的某一要素展开研究,缺少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元视角对城市旅游的系统研究。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在空间上,以长江经济带为背景区域,研究其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的空间演变情况;②在时间上,选取4个时间断面代表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时间线索,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的协同发展情况;③在视角上,从经济水平、空间枢纽、对外开放、文化创新、社会服务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的多元协同发展情况。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等。研究对象选取长江经济带的36个地级以上城市,包括攀枝花、成都、宜宾、泸州、重庆、恩施、宜昌、荆州、岳阳、咸宁、武汉、黄冈、鄂州、黄石、九江、安庆、池州、铜陵、芜湖、合肥、马鞍山、南京、扬州、镇江、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上海、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其中,由于重庆市下辖20多个县,行政区域过大,与其他城市的情况存在差异,所以主要选取重庆市主城区9个市辖区的数据作为重庆市的指标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城市旅游时间断面选取 在时间的选取上,主要沿着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时间历程。1980—1990年,是城市仅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单一功能阶段;1991—1999年,是城市兼具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流节点功能的二元化阶段;2000—2008年,除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流节点外,城市逐渐成为客源地,进入一体化阶段[14];2009—2018 年,中国旅游业进入国内、入境、出境市场三元协调发展的阶段[15]。在此分别选取1990、1999、2008、2018年作为时间断面展开研究。
农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的支持,因此土地改革情况和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有直接联系。对农户承包权进行充分巩固,真正将集体所有权落到实处,促进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离,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业的不断进步,在此过程中土地确权是其根本所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在对农村土地改革进行不断深化的同时,与农户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发展情况有直接关系,对于民生工作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式中,pi表示城市旅游影响人口指数;wi表示熵权法测算的pi的权重;P表示城市旅游影响人口数,即加权运算的综合指数。
高潮为艾诗虹写悼念诗歌的兴致一下子荡然无存。六神无主地枯坐了一阵子,高潮就搜索《有没有人告诉你》的视频。页面刷地打开,一个个视频展现在高潮眼前,等待着他的点击。搜索的时候,高潮就想,不管有没有那流浪歌手的演出视频,反正我是不看了,要看就看陈楚生的。高潮戴上耳麦,点开陈楚生的演出视频,把声音调得很大,然后倚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任歌曲在他耳畔轰鸣——
城市旅游协同度的测度结果显示(图1至图4),1990—2018年,长江上游地区的城市旅游协同发展历程为散漫型-散漫型-肇基型-整合型,长江中游地区为散漫型-肇基型-肇基型-整合型,长江下游地区为肇基型-肇基型-整合型-协同型。下面就每个时间断面展开分析。
式中,G表示城市旅游空间流量;wj表示主成分yj的权重;yij表示城市i的主成分得分。
式中,R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城市旅游协同度;Pi、Pj分别表示城市i、城市j的城市旅游影响人口数;Gi、Gj分别表示城市 i、城市 j的城市旅游空间流量;Dij为运用ArcGIS网络分析功能测算的城市旅游最短路径(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的交通方式以铁路和公路运输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因此将铁路和公路系统作为路径测算的对象);a表示常数,介于 0~1。
1.2.4 城市旅游协同度模型构建 城市旅游协同度是指旅游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作影响程度,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空间量化指标。除了受影响人口和空间流量的影响外,现代交通网络的产生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相对时空距离的变化,即城市旅游最短路径。综合城市旅游影响人口、城市旅游空间流量和城市旅游最短路径来构建城市旅游协同度模型。
发病率高、治愈率高。症状没食欲,精神萎靡、体温偏高或正常,拉稀便。不过这种类型虽然发病率高,占到总发病率80%左右,但可以全部治愈。
1.2.2 城市旅游影响人口测算 城市旅游的主体是往来于城市之间的各类人群,包括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他们共同影响着旅游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同性,在此称其为城市旅游影响者。城市旅游影响人口指数包括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年末总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客运总量。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城市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其协同度也随时间发展呈现动态分异。以长江经济带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上游 (攀枝花、成都、宜宾、泸州、重庆、恩施、宜昌)、中游(荆州、岳阳、咸宁、武汉、黄冈、鄂州、黄石、九江)和下游(安庆、池州、铜陵、芜湖、合肥、马鞍山、南京、扬州、镇江、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上海、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地区的城市旅游协同发展情况,探究4个时间断面上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的时空结构,并按照其协同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协同型、整合型、肇基型和散漫型4种发展类型。
1.2.3 城市旅游空间流量测算 根据列雯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城市的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各种空间性组织活动共同构成了空间生产[16]。空间生产包括空间中的生产和空间本身的生产两个方面,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城市的扩张,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这些流量必然会对城市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在此称其为空间流量。根据科学性与可衡量性等原则,从6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空间流量测算指标:①经济发展水平。全年旅游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②空间枢纽状况。邮政业务总量(信息枢纽)、货运总量(交通枢纽)。③对外开放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进出口总额。④文化创新水平。普通高校数量、R&D支出。⑤社会服务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⑥环境保护状况。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于是,我和妈妈约定,每周日,我们一起进行“玩具考古”,先把我教会,我再去教我们学校那帮一坐下去就能坐出一个坑的同学。
1)1990年,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类型依次为散漫型、散漫型、肇基型(图1),协同度分别为2、7、18。 此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旅游事业也从政治接待型逐渐向经济经营型转变,入境旅游受到大力支持,国内旅游则处于不鼓励、不支持的状态。因此,全国主要的中心城市、沿海城市和口岸城市成为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如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等,旅游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初步的影响,为以后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可进入性低或国际知名度不高,因而无法吸引到更多的国际游客,旅游业发展缓慢,旅游业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基本未形成作用机制,二者处于散漫型发展状态。
图1 199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
2)1999年,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类型依次为散漫型、肇基型、肇基型(图2),协同度分别为 4、18、18。 这一时期,入境旅游继续深入发展,国内旅游逐渐起步,行业管理体系开始形成,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领域逐渐转向旅游市场。因此,旅游流开始由主要的中心城市转向一些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如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汉、岳阳、九江等,使得该地区的旅游业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初步的作用关系,城市旅游协同性转为肇基型;长江上游地区由于地处西部,交通可达性仍然是制约其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仍保持散漫状态;长江下游地区在继续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开始推进国内旅游,城市旅游协同性继续保持肇基型。
“说什么呢?威尔很厉害。”克里斯蒂娜耸了耸肩,“再说,我终于知道怎么可以不输了,他教我找到了自己的弱点,我以后只要阻止别人打我的下巴就好了。”
图2 199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
3)2008年,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类型依次为肇基型、肇基型、整合型(图3),协同度分别为 31、44、108。 这一阶段,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基本形成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均衡发展的态势。旅游创汇不再是主要目标,出境旅游发展迅速,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等现代都市成为主要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合肥、宁波、苏州等次级城市成为这些现代都市的主要客源地,使得该地区的旅游业与城市自身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强,城市旅游协同性转为整合型;政府主导作用的加强,入境旅游市场的改善,使得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保持高速发展,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汉、长沙等城市旅游消费持续增长,使得该地区的城市旅游协同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属于肇基型;同时,城市之间的旅游往来日益频繁,彼此互为客源地与目的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重庆、成都等城市的旅游消费增长迅速,旅游业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城市旅游协同性转为肇基型。
违法信访行为的产生反映出我国民众法治意识和思维的淡薄。徐贲认为:只有在大多数公民愿意和习惯说理,有说理的要求、能力和习惯的社会里,说理才会真正成为一种价值规范和生活方式。信访评议团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说事明理的平台,通过第三方介入机制,以法律规范约束访民行为,其效果远好于政府强制力。评议过程是一次生动的法律课,通过参与、旁听评议,引导人民群众在法治轨道上反映诉求,有助于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信访法治环境。
图3 200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
2)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度的时空结构演化反映了城市旅游的发展趋势。1990—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度在逐步提高,发展类型也从散漫型逐渐向整合型、协同型转变,旅游发展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越来越和谐。可见,旅游业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度整体呈上升态势。1990—2018年,受中国旅游业及政治经济态势的影响,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的城市旅游协同性均从最初的散漫型发展为整合型,协同度分别提升了163和136,未来将进一步朝着协同型发展;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旅游协同性较好,协同度提升了333,从开始的肇基型最终发展为协同型,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目前已步入协同发展状态。
图4 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1)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城市旅游协同度模型。城市旅游协同度反映了旅游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作影响程度,其本质是区域内的旅游人口和空间流量(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共同作用的过程,同时受到交通可达性的影响。
4)2018年,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类型依次为整合型、整合型、协同型(图4),协同度分别为 165、143、351。 这一阶段,入境旅游增长缓慢,出境旅游持续高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地,追求品质化生活成为该阶段城市旅游的主要目标。长江下游地区的诸多城市继续作为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国内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处于协同发展状态;长江中游地区仍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亟需加快城市旅游的整合型发展;长江上游地区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之后,得益于发达的现代交通系统与较高的资源禀赋,逐渐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协同度有了极大的提高,目前正处于高速整合阶段。
3)城市旅游协同度的时空结构演化符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城市旅游从最初的以创汇为动力发展到现在的以追求品质化生活为目的,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跨越。城市旅游协同发展也遵循此规律,最初以经济协同为目的,现在则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元协同发展为最终目标。
3.2 讨论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对应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地区,是中国新一轮经济战略的重要支撑带,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结合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长江上游地区,应突出重庆、成都的双引擎支撑作用,发掘中国西南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加强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加快城市旅游的协同发展。
为做好政府与群众的联系纽带,该中心积极回应百姓需求,自2011年7月27日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咨询和投诉举报达36余万件,受理量年均增长30%,举报查实率近70%,平均办结时间19天,群众诉求100%得到回复。2014年,中心开通语音留言功能,落实专人回听,并在非高峰时段进行受理,全年“额外”受理市民投诉举报6936件,占全年电话受理总量的10.6%。2015年初,中心接到大量求购“苯巴比妥片”的电话后及时上报,同年4月,该药品恢复生产供应。中心逐一告知来电人恢复供药的信息及就近购药地点,得到市民广泛好评。
2)长江中游地区,应注重武汉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的联动发展,加速资源整合,整体推进区域旅游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与协同化。
3)长江下游地区,应充分发挥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南京、杭州、合肥等次级城市的协同建设,借助长三角城市群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进该区域的旅游业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同发展。
4)交通建设方面,应结合《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突出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骨干作用,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交通网络,保证区域内的旅游人口与空间流量自由运转,实现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达,提高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的整体通达性。
参考文献:
[1] JUDD D R.Promoting tourism in US c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3):175-187.
[2] MCKERCHER B,HO P S Y,CROS H D.Attributes of popular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ong Ko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2):393-407.
[3]黄 松,李燕林,戴平娟.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地理学报,2017,72(2):242-255.
[4]保继刚,龙江智.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2005,24(2):274-282.
[5] SUH Y K,GARTNER W C.Preferences and trip expenditures—a conjoint analysis of visitors to Seoul,Korea[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3):325-333.
[6]张 毓,孙根年.城市规模与旅游成长空间关系、演变及驱动因子——长江三角洲城市级别体系新认识[J].地理科学,2016,36(12):1877-1884.
[7] WEAVER D B,LAWTON L J.Resi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2):439-458.
[8] DOUGLAS G.Tourism development in Paris:Public interven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2):457-476.
[9]曹辉.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测评———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6):98-105.
[10] MCKERCHER B,HO P S Y,CROS H D.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Hong Kong[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4):539-548.
[11]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12]徐 敏,黄震方,曹芳东,等.基于在线预订数据分析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6):193-202.
[13]王 娟,胡 静,贾垚焱,等.城市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流动方式——以武汉自助游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6):176-185.
[14]郭 为,朱选功,何媛媛.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和变化趋势[J].旅游科学,2008,22(4):11-18.
[15]徐福英,马 波.城市旅游在中国:研究回顾与发展展望[J].旅游科学,2012,26(4):52-64.
[16]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85.
Study on urban tourism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IAN Mei-ling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Hubei,China)
Abstract: Bas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population, space flow, and the shortest path of urban tourism,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on degree of urban tourism was explicitly proposed,the collaboration degree measure model of urban tourism was creatively constructed.Taking 36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s the research object,spatial-temporal structure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urban tourism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1990, 1999, 2008, and 2018 were explored, with the method of entrop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network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urban tourism could be divided into collaboration pattern, integration pattern, basic pattern, and unorganized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collaboration degree.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urban tourism was transforming from unorganized pattern to collaboration pattern between 1990 to 2018,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will be the represent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future.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pursuit of economic coordination to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al multipl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s,which indicated the spatial-tempor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urban tourism followed the basic law of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collaboration degree of urban tourism; spatial-temporal structur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114(2019)19-0028-04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9.0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田美玲.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9):28-31,36.
收稿日期: 2018-12-21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Q20152602)
作者简介: 田美玲(1985-),女,山西寿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研究,(电话)18972083669(电子信箱)tmlhrj@163.com。
标签:城市旅游协同度论文; 时空结构论文; 长江经济带论文; 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