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研究论文

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研究论文

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研究

韩雅雯

(西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摘 要: 张之洞以工商立国、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的实业救国思想在清末民族危机的压迫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情况下迅速兴起,成为近代中国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他以倡导工农商三业并重,发展实业教育等为思想基础,提出了兴办实业的各种措施;同时,实业救国思想不仅对两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关键词: 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评价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清政府腐败无能,军备废弛,阶级矛盾尖锐,面对国家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局面,张之洞在对传统的治国方法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并且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人们见识到了西方先进武器的威力,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有了迫切要求。再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广为流传,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些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为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对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有着极大影响。

一、张之洞实业救国的思想基点

实业救国思潮产生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软弱无能的双重夹击下,对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尽管张之洞并没有明确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但是他所采取的措施,使实业救国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并与当时社会出现的实业救国思潮形成一致步伐。

(一)提出“以工为本”的富国论,注重工农商三者并重

张之洞认为,工业是农业和商业的枢纽,无论是振兴农业还是发展商业,都离不开工业的作用,他跳出了传统的“以农立国”的套路,认为工业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同时,他也强调工业对商业流通的决定作用,重视国民经济中农业与商业的地位,反对重农抑末,认为商业是开辟市场、促进贸易流通与洋人进行经济贸易角逐的重要方。同时,农业发展对国力的提升起基础性的作用。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张之洞认为处理好工农商三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因为这三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农业贫则工业弱,工业弱则商业衰,工商业发展滞后则农业会一蹶不起,他认为只有农工商三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够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二)初步认识到发展实业与抵御外敌的内在关系,强调先富而后强

“窃以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1]为增强国力,防止资源的流失,张之洞主张通过购买机器的方式实现技术变革,利用现有资源,兴办实业,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实业当做增强国力的重要方式和首要任务。他指出:“窃惟富国之道,莫要于农工商三事……”[2]“……又国计民生,莫要于农工商实业……”。[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的兴盛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在清末时期,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关乎市场经济的斗争。“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生产又是以整个社会生产为基础的”,“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经济前提。”[4]恩格斯如是说。可见,经济实力是军事实力和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于是,张之洞把抵御外敌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结合起来,先后创办了大批近代化的企业和工厂,不仅仅在开辟财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对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三)注重人才培养,提倡实业教育

国家的强弱在于人才,纵观各个国家提高本国实力的前提无不以发展教育为首要。“西国之盛,强于学校”,“日本兴最骤,而学校之数,在东方之国为最多”,张之洞认为我们之所以比不过东瀛的小国日本,就因为其学堂数量居东方之首。人才的匮乏是导致国力衰微的一大原因。于是,人们渐渐意识物质层面的探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兴革成为实业救国思想积极探索的一大问题。为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张之洞还进行了书院改制,创办了五所学院,希望能够创造出与实业建设相适应的近代教育格局。

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张之洞发现,西方各国都十分重视商业,凡是能称霸一方的国家,不仅经济十分发达,且都具有完善的商业系统。然而中国物产丰饶,却不重视商业发展,以至于让洋人在中国的市场中抢占先机,垄断经济往来。因此,张之洞认为振兴商业、防止利权外溢是当前的首要问题,于是,他相继设立了汉口商务局、商务会所,创设商品交易会来扩大商品的销售市场,并且设立商务学堂、修订商律、创办商务报以启发商学,广开风气。张之洞大力推动商业的发展,一方面对西方列强在中国市场的商品倾销起了抵制作用;另一方面,阻碍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开设工厂的企图,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能够顺利发展。

二、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的实施

“实业”是近代各种企业的总称,张之洞作为实业救国的倡导者,他对实业的定义更为宽泛,除了积极兴办近代企业以外,他还注重实业结构体系的合理化,力图建立起合理的实业结构体系,以促进近代民族经济发展。

(一)工业方面:创办近代化的军事和民用企业

表3给出了六个指数收益率序列的ARMA(p, q)-GJR-GARCH(m, n)模型估计结果。从表3来看,通过ARMA(p, q) - GJR-GARCH(m, n)模型,各收益率序列的自相关、条件异方差和杠杆效应得以消除,进而得到各个收益率序列的标准化残差序列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园林建设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民对于其的重视程度较高,近些年我国园林绿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与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二)商业方面:提倡学习西方,革新商政

3)高水分小麦热风干燥模型符合Page模型,有MR=exp(-rtN),其中r=e0.007 0+0.002 7T+0.049 1V-0.000 7D,N=-1.309 3+0.042 4T+0.815 9V-0.032 7D。

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的首要尝试是着眼于国防需求,以创办军工企业开始的。他分别创办了黄埔船坞、广州枪炮厂、湖北兵工厂等军工企业。这些枪炮弹药对于升级清武装装备,强化国防力量,都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军事工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与民用工业和其余工业保持平衡关系,才能促进协调发展。张之洞认为铁是所有武装设备生产的基础,武器生产、轮船建造等都以铁为原材料,而铁的生产又离不开矿产的开采和交通运输,因此,军事工业的创办要依靠原料工业,原料工业的生产又以采矿、冶炼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前提;其次,由于军工产品的使用由政府统一划定,不参与市场交换,这样一来便造成经费支绌。因此,在没有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为解决资金问题,兴办利润优厚的民用工业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张之洞先后组织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一系列重工企业;同时,兴办了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局等轻纺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纺织业的发展;还兴办了一批中小型的近代工业,比如:武昌南湖制革厂、汉阳赫山官砖厂、湖北印刷局等企业。其中湖北缫丝局是当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机器缫丝厂;汉阳铁厂比八幡制铁所(日本第一个钢铁企业)还早开工七年,在亚洲钢铁工业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正是这种对于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刻认识,促使张之洞将重工业与轻工业共同发展,相互带动,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农业方面:主张兴农学、修农政、引进新式农具

1.兴农学。农学的兴盛与完善是农政发展的前提。张之洞主持创办了关于推广农务工艺的学堂,聘请了在农政方面最先进的美国农学师傅来中国讲学,并派遣留学生前往日本和美国学习农务,鼓励科技兴农,逐步对农学进行推广发展。

微型量热仪(MCC)是在规定温度下,以O2消耗量来测定材料燃烧时的热释放速率,其优点是消耗材料少,测试稳定。它可以有效地预测材料在真实火灾中的燃烧情况。MCC测试的数据主要包括热释放峰值(PHRR)、总热释放(THR)和最大热释放温度(Tc)[21-23]。这些数据可以为材料燃烧性能提供量化的指标,PA6/PAPP复合材料的热释放见图6,热释放数据总结于表5。一般来说HRR越低,表明材料越不容易燃烧,对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危害就越小[23-26]。

张之洞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具有成为一个农业强国的先决条件,并且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根本。但是由于落后的生产工具和过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发展落后,需要重新规划与发展。

2.修农政。修农政是发展农业的一大手段。张之洞主张在各省设立农务局,并且在中央专门设立农政大臣,专门掌管考核农务,或者设立专门的农务衙门,给衙门颁发印信,以证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

3.引进新式农具。张之洞鼓励种植经济作物和科学种田,以提升农业商品化;从国外引进新式农具及新式种子以改进生产工具和增加农作物品种;创办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近代企业,以打开销售市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农业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得到落实,有利于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

三、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效应

(一)对武汉地区发展的影响

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对武汉地区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工业到市政、文教等,几乎囊括了各个领域,取得的成果都颇为丰富。在张之洞的极力主张筹划下,修建了京汉和粤汉两条铁路,这两条铁路也成为今天纵贯中部地区的铁路干线——京广铁路的前身和基础。铁路的修通不仅仅改善了武汉的交通条件,也使商品流通渠道大为改观,使武汉真正成为九省通衢。同时,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湖北枪炮厂,以及最大的钢铁冶炼企业—汉阳铁厂。他还认识到了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先进性,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大力倡导创办新式学堂。他兴办的“两湖书院”成为华中地区现代教育之滥觞,培育了很多人才。现在武汉很多知名高校,追根溯源,都发源于张之洞当时创办的各类高等学堂。同时,张之洞还提倡完善武装装备,编练新军,在他的主持领导下,湖北新军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战斗力不亚于北洋六镇,日后成为了武昌起义的骨干,且起义者手拿的武器多是“汉阳造”。

(二)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发展的影响

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既是一种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政治思潮,又是一种发展经济、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学说[5],丰富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他从救亡图存出发,主张兴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他看来,兴办实业不仅是国防的需要,也推进了文教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这样一来,有助于改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经济落后的局面。据资料记载,张之洞是我国近代兴办企业工厂数量最多的实业者,他提倡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来取代传统的小农经济,反对重农抑末,主张工商立国,这种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落后思想,发动了社会各阶层投身到实业建设中来,推动了清末民初的实业建设。此外,在张之洞的领导下,两湖地区的经济、农业、交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民族工业的振兴也导致了湖北地区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由此可见,由张之洞倡导的实业救国的热潮,大大推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和近现代化的进程。

(三)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的影响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民族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系统地探讨了当时中国在内外夹击、落后不前的状况下,发展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他以西方国家为参考依据,效仿西方和技术改革,引进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完善本国内部的经济结构,这些做法对于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以及民族经济的系统结构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文襄公全集[M].海王屯古籍丛刊,1990:79.

[2]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58.

[3]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82.

[5]姚琦.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2004,(1):70.

中图分类号: B2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014(2019)01-0055-03

收稿日期: 2018—09—13

作者简介: 韩雅雯(1993— ),女,甘肃平凉人,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

标签:;  ;  ;  ;  

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