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再认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投入产出论文,基础性论文,模型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逐渐从国民经济的“末端行业”发展成为“先导行业”(刘国光,2004)[1],其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商贸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流通产业“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 在理论研究中,黄国雄(2005)[2]认为流通产业具备了基础产业要素,在国民经济运动中起先导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杨宜苗(2007)[3]从对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等角度分析并测度了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赵娴(2007)[4]认为流通业是经济的先导产业,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宋则等(2009)[5]通过德尔菲模型,认为商贸流通业有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而对于间接影响力的认识也总是更为隐蔽和困难。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产业关联及产业贡献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以经济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用一个矩阵表来描述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关系,包含了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以及投入和产出等关系。借助于投入产出分析模型,通过对各种系数和指标的测度,既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关系,也是测度产业贡献和产业关联的重要方法。目前,投入产出模型在经济产业分析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王岳平和葛岳静(2007)[6]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和全国投入产出表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 近年来,在商贸流通业内,也有学者开始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商贸流通产业的经济关联度。如袁建文(2009)[7]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广东省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地位;胡永仕和王健(2011)[8]借助投入产出方法对福建省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流通产业是福建省主导产业;司增绰和苗建军(2011)[9]则利用苏、浙、鲁、粤等地的投入产出表,比较分析了四个省份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产业等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支撑性作用。 从现有研究看,已有学者利用各省份投入产出表对本地区商贸流通业进行了分析,但对全国范围内商贸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的分析仍缺乏,且现有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多是在产业关联度指标的研究,缺乏对于商贸流通业社会贡献等综合性的宏观影响指标的研究。总体上看,对于全国范围内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背后的数量特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为此,本文拟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07年和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基于商贸流通产业的产业关联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中间需求系数、社会贡献度等指标,进一步深化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产业地位的认识。 二、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产业关联以及产业贡献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以经济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用一个矩阵表来描述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关系,包含了经济中各产业间的供求关系以及投入产出等关系。借助于投入产出分析模型,通过对各种系数和指标的测度,既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关系,也是测度产业贡献和产业关联的重要方法。主要的指标包括如下。 (一)产业关联度 产业间关联是指不同产业之间互相使用各自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的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在投入产出表中,则可以从投入角度,通过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来刻画产业关联度,明确各个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联影响,其数值的大小也就反映了某一产业对相应产业的直接带动作用的大小。 直接消耗系数是产业之间相互直接提供产品的依赖关系。一般用表示,是每生产单位产值j产品要直接消耗i种产品的价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不同产业之间,除了相互之间的直接消耗关系之外,一个产业要生产产品,在消耗别的产业的产品之外,本身的产品也要被别的产业所消耗,从而构成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间接消耗关系。因此,一个产业也会消耗其他产业的产品,而其本身的服务和产品也会被其他产业所消耗。所以,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则是衡量了某一个产业一定的产品和服务对整个社会经济和其他产业规模及其结构的需求影响,其数值的大小表示该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完全的拉动作用,这个指标相比直接消耗系数,更加全面和综合地反映了产业之间的联系。 具体说来,完全消耗系数是某产业生产1单位产品需完全消耗各产业产品数量,是某产业生产单位产品对各产业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也即某产品j生产单位产值最终产品对另一产品i的完全消耗价值量,记作,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记作B,其计算公式如下: (二)产业中间投入率 中间投入率是指某一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原材料、能源等货物和各种服务的价值占该产业总产出的比例,即该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这反映了某一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中间投入率是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的评价指标。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越强。而且,在产业总投入一定下,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中间投入率越高,其增加值率越低,但其对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就越强。 具体指标上看,中间投入率为各产业的中间总投入与该产业的总投入之比,也即该产业的总产值中从其他产业购买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所占的比重,用表示,计算公式为: (三)产业中间需求率 中间需求率是指产业的总需求中来自于其他产业的原材料需求的比例,这个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有多少作为原材料为其他产业所需求。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则表明该产业部门越带有生产资料型产业的性质,更多的是作为中间投入而存在,反之,该产业更多地偏向于提供最终消费产品。中间需求率越高的产业,其产出用作其他产业原材料的比例就越大,就越具有基础产业的性质。 具体从指标上看,中间需求率()是指经济对第i产业的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中间需求量+最终需求量)之比。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不仅如此,中间需求率还可以具体的分解到各个产业内部,这体现在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中,该指标衡量特定产业生产的产品分配给另一个产业或者部门作为中间产品直接使用的价值在该种产品的总产品中的比例,产业的分配系数表明了该产业对其他产业或部门的支撑作用。其计算公式如下: (四)产业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衡量产业基础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测度产业间的关联度和相互波及性,也即一个产业发展变化引起另外一个相关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变化对于该产业的影响。这涉及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其是从两个相对的方向来分析产业的相互关联性。 1.产业感应力系数 产业的感应力是指在整体经济发展或者是其他产业的变化对于某一个产业带来的影响,也即当整个经济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和使用时,该产业由此而受到的这个总需求的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和发展而提供多少相应的产出量。如果某一产业提供给其他产业的中间使用越多,那么其感应度越大,对其他部门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则较大,国民经济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由此,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程度就越高,即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应该得到优先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过快时,这些产业将率先承受到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 通常用感应力系数来表示产业感应力的相对水平,感应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完全消耗系数。 2.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则是从另外一个方向来衡量产业对于其他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反映了经济中某一个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经济各产业部门所产生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如果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中间产品需求越大,则该产业的经济影响力就越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也越大。努力推动发展好产业影响力的产业,将对经济增长起到放大效应,因而高产业影响力系数的产业往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通常,用影响力系数表示,也即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完全消耗系数。 (五)产业的宏观效益和社会贡献 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投入产出表中产业增加值的分析,可得到产业的劳动报酬、税收、固定资产积累与存量、企业盈余能力等信息,进而窥见出产业的经营效益以及社会贡献水平。 在四个主要的增加值项中,“劳动者报酬”是增加值流向劳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则是流向资本(企业),而“生产税净额”是增加值流向政府。因此,通过计算增加值在劳动力、政府和企业间的分配比例的结构,可获知产业内部的收益分配状况。而通过计算各类增加值的系数,也即产业中某类增加值占总投入的比例,可以更精确地测算产业的宏观效益情况包括产业的劳动者报酬系数、资产折旧系数、生产税收系数以及企业营业系数。其中:劳动者报酬系数可以反映该产业的劳动投入性质、劳动者者的报酬状况,该比重越高说明该行业普通劳动者的报酬比例越高,吸引力越大。企业盈余系数,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反映出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回报率,以及潜在的投资吸引力,该系数越大,则产业的经营效益越好,对投资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较强的促进作用。生产税收系数则可以反映出企业创税的能力,该系数越大则该产业发展能够增加政府的税收,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具体来说,各增加值系数是,即其各自的增加值与总产出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三、实证数据分析 (一)数据处理 关于流通产业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在学术界尚有争论。本文采用宋则(2009)的认识,流通是由商品流通直接相关或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的,直接由其派生并直接为其服务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称,对于流通产业的界定一是看其是否专门从事商品流通,二是看其是否专门为商品流通服务,商品流通产业则是专门从事商品购销流转的主要行业的总称。为此,本文一方面依据上述对于流通的理解,另一方面依据投入产出表中产业划分,将以下三个行业作为商贸流通业核心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因此,在本文的模型分析中,为了更加宏观的分析,我们将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07年和2010年全国135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重新整理,使之成了一个包含商贸流通产业在内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具体的五个产业部门如下。 商贸流通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工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25个工业制造业相关产业。 金融业:包括金融业。 其他服务业:除商贸流通业、金融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12个产业。 以上五个产业部门均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依据上述原则,归并之后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流量如表1和表2所示。 (二)商贸流通业产业相关性分析 1.产业关联度 从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我国商贸流通业对于整个经济的直接消耗系数总和为0.49(见表3),这表明生产一个单位的商贸流通产业,需要消耗其他产业部门中的0.49个产品单位,且这一数值与其他产业相比,除低于工业外,远高于其他服务业部门,可知,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大,对其他产业拉动贡献较大。 具体从商贸流通业对于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来看,商贸流通业对于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达到0.26。这一方面是由于商贸流通业中本身中包含对工业的消费,另一方面,在商贸流通业中工业品的批发销售占据了较大的部分。而且与其他产业相比,商贸流通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仅低于工业部门,高于农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完全消耗系数方面,情况见表4。 从表4可知,商贸流通业的对于其他产业的整体的完全消耗系数为1.47,数值远远大于1,这表明商贸流通产业如果增加1000个单位产出的话,则要消耗整个社会中1 470个单位,而且除低于工业部门,远高于其他产业部门,可知商贸流通业对于整个社会产业的拉动作用。 因此,无论是从直接消耗系数,还是完全消耗系数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后向产业关联度都较高,对于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明显,而这也是现有大多数对于流通产业贡献研究的文献的结论基本一致,商贸流通业能有力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而从时间的纵向来看,总体上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虽有小幅的下降,但大致保持稳定,2007年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50和1.50,这一数值2010年分别为0.49和1.47,商贸流通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依然较大(见表5)。 2.产业中间投入率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中间投入率为49%,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从其他产业外购的中间投入比例接近一半,这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是较高中间投入的产业,既反映出商贸流通业在生产活动中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也显示出其对其他的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因为商贸流通业本身作为生产和消费的连接纽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大量采购外部的中间产品,因此,较高的产业中间投入率和产业带动作用也是其产业属性所在。 3.中间需求率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中间需求率高达为62.6%(见表6),由此可知在我国商贸流通业中,62.6%产出产品和服务是作为原材料和中间投入为其他产业所需求的,大部分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因此,该产业生产性服务的性质明显,其产品作为其他产业和经济中间需求和投入,也显示出较强的基础性产业性质,商贸流通业对于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极大。与此同时,从具体的产业部门来看,依据商贸流通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指标排序,商贸流通业对工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最大,达到0.040 1,这表明商贸流通业对于工业的支撑性和基础性作用最大。 另一方面,从时间纵向来看,2010年商贸流通业的中间需求率下降为41%(见表7),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中,41%的产出产品和服务是作为原材料和中间投入为其他产业所需求的,剩余的59%的产品则为社会所最终消费,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商贸流通业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日渐增强,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国内各种消费的促进措施之下,商贸流通业的消费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4.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商贸流通业的感应力为0.81,感应力系数为0.53(见表8),这表明,整个经济变化一个单位或者是其他产业增加一个单位,将要求商贸流通产业增加0.81个单位,整个经济的向前发展将要求商贸流通业必须有新的增长。 由此可知,商贸流通产业作为整个基础性的产业是有一定支撑的,其被经济中的其他产业部门所广泛的使用,也可以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产业,一旦发展滞后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从横向的产业比较来看,商贸流通业的感应力和感应力系数除低于工业之外,均高于其他的产业,包括其他的服务业。 从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系数来看,2010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1.47,大于1,这说明商贸流通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将带动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增加1.47个单位产品,能够极大地推动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如同其感应力和感应力系数一样,从横向的产业比较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除了低于工业之外,均高于其他的产业,包括其他的服务业。由此,也可以看出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基础产业的性质。 从时间纵向发展来看,2010年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相比于2007年有小幅下降,而其感应力和感应力系数则相比2010年有小幅的上升。2007年商贸流通业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50和1.00,2010年则为0.53和0.97。尽管有细微的差异,但大致都保持在同一的数值水平之上。 而从商贸流通业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比较来看,其产业影响力系数高于感应力系数,这表明商贸流通业与整个经济的增长的相互影响并不是对称的,其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经济的增长对之的拉动作用。 更进一步分析,容易发现,商贸流通产业作为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产业,作为推动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无论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其理应有着更高的产业数值和产业作用,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表明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重生产、轻流通”观念下,流通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商贸流通产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5.产业社会贡献度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由表9可知,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与营业盈余的比例分比为32.61%、16.88%和34.09%,其中主要的增加值集中在企业本身,流通行业中归属企业的比例较高,仅低于金融业,这表明产业利润和效益大多归属于企业和资本所有。 不仅如此,从产业的横向比较看,商贸流通业的劳动者报酬增加值所占比例也较低,远低于其他服务业和农业、工业等产业,这进一步说明了,在商贸流通行业中,劳动者报酬较低。 与此同时,从商贸流通业的劳动者报酬系数也可知该行业的劳动者报酬较低,这一数值仅为0.081(见表10),也远低于金融业、其他服务业和农业等产业。 由此可知,在商贸流通业中,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反映现实产业中,商贸流通业中员工的低工资水平状态,由于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所需门槛较低,产业内劳动者的报酬相对较低,因此,未来如何改变这个状态,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成了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但从时间纵向发展看,这一状况也在改善,以劳动者报酬在增加值中所占比例来看,从2007年的25.3%增加至2010年的32.61%,呈现出小幅的上升趋势。 在企业经营状况方面,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和营业盈余的增加值系数来看,其数值也仅为0.085,相对较低,这说明整体上看,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而从与其他产业的横向比较也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和营业盈余的增加值系数仅高于农业,低于其他产业。不仅如此,从时间纵向来看,相比2007年这一数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近年来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下降,商贸流通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也日益困难。 但从社会的宏观效益来看,商贸流通业创的税收贡献较大,创作了大量的税收。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的生产税净额的增加值比例达到16.88%,位居第二位,处于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生产税净额系数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其数值也相对较高。且相比2007年有小幅的上升,这些都表明,商贸流通业能够显著地增加地方的税收,具有较强的社会贡献价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证了其基础性和主导性产业的地位。 (一)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特征明显 借助于投入产出分析,可知商贸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特征明显。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属于高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产业,表现出明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性质。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度、产业感应系数和产业影响力系数也相对较高,与整个经济产业的发展有极强的关联性、带动性,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本身作为一个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应有更强的产业数据指标,而近年数据上甚至有小幅的下降,未来应该更加着力地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化解经济增长的瓶颈和约束。 (二)商贸流通业行业发展潜力大,但也面临新的困难 作为经济基础性产业,从投入产出模型中对于产业增加值的分析来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盈余的增加值系数较高,这反映出商贸流通业企业经营投资回报较高,具有较强的行业投资吸引力,内生的增长动力较强,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创收贡献也较大,在未来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潜力极大。但从时间纵向发展来看,近年来商贸流通业自身的经营也面临了新的困难,企业盈余的增加值系数有小幅下降,且其较高的财政贡献,从侧面看也反映出其高额的税收负担,在整体经济环境下降的大背景下,微观的商贸流通业也面临新的经营困难。 (三)商贸流通业劳动者报酬较低,未来应着力改善劳动者福利状况 从上述模型分析,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中的利益分配方面,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比例和劳动者报酬的增加值系数均较低,这也反映了现实中我国商贸流通业劳动者工资待遇较低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又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岗位,大量的劳动者集聚在这个行业,商贸流通业应该尽快地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改善劳动者的福利状况,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持续的发展,真正发挥其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地位的。标签:商贸流通业论文; 投入产出表论文; 产业增加值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商贸物流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