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现代化时代到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探析论文

从前现代化时代到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探析论文

从前现代化时代到后现代化 时代的民粹主义探析

夏庆宇

(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摘 要: 截至目前,“民粹主义”已经历了从前现代化时代到后现代化时代的历史演进,其内容也相应发生了显著变迁:前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是较晚开始实现近代化的国家对近代化进程的一种反应,在实现现代化阶段民粹主义曾试图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但并未取得成功,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则是因当今世界分裂为“已实现现代化的世界”与“未实现现代化的世界”两部分而诱生的。前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反对社会快速实现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主张实现本派别所主张的特定的现代化,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则反对社会迅速陷入多元化。通过对不同时代的民粹主义的比较可知,民粹主义是一种由代表社会底层民众的激进人士促生的,以反对精英阶层、反对社会出现快速剧烈变革为目标的,以对内建立“人民共同体”、对外建立“民族共同体”为主要社会理想的,带有排外主义特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

关键词: 民粹主义;政治社会;现代化;后现代

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现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但直到今天,在中外学界、政界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民粹主义”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大致对“民粹主义”一词所指的政党、政治人物、政治主张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但对这一概念的本质尚未形成明确共识。例如,国际著名的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著作汉斯·科恩(Hans Kohn)的《20世纪的政治意识形态》、詹姆斯·格莱格尔(A.James Gregor)的《当代激进意识形态》、罗伊·麦克里迪斯(Roy Macridis)的《当代政治意识形态》均未对“民粹主义”概念加以充分阐释。有学者指出:“尽管经常被使用,但‘民粹主义’一词极不明确,在不同的语境中指代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令人困惑。”[注] Margaret Canovan, Populism, Lond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81, p. 3. 对此,一些学者认为难以总结出民粹主义的共性,例如有英国学者认为“民粹主义必然在思想、组织方面缺乏固定的形态”,因此无法对民粹主义给出定义;[注] G. Ionescu and E. Gellner, eds., Populism: Its Meaning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New York: Macmillan 1969, pp. 151-180. 还有学者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多个阶级参与的运动,其意识形态可以属于左翼也可以属于右翼,混杂而不定”[注] Gino Germani, Authoritarianism, National Populism, and Fascism,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Books 1978,p.95. ;另一些对民粹主义的共性的总结则难以令人满意,如有美国学者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认为人们有能力就自己的生活作出决定的乐观主义世界观”[注] Jeffrey Bell, PopulismandElitism: PoliticsintheAgeofEquality,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1992, p. 3. 。

2.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充分抓住教材中简单易懂的概念和定义,直观、具体的图片、资料及STSE问题等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热情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如教学“原子的构成”时,教师可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1)原子由几部分构成?分别是什么?(2)原子核由哪些粒子构成?这些粒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的体积如何?占据很大空间吗?(4)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那么整个原子也带电吗?为什么?

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深化对“民粹主义”的本质的认识。对“民粹主义”概念进行的理论提炼不仅应从跨国共时性比较入手,还应从历时性纵向比较入手。近些年来学界对民粹主义的考察主要局限于当代,须要看到,尽管近年来民粹主义在西方政坛十分活跃,但“民粹主义”并不是一种晚近才出现的新现象,而是一种已经历显著的历史变迁的政治现象,对这种现象进行历时性比较,将使其本质特征愈加凸显。概言之,“民粹主义”在最初诞生时是一种前现代化现象;在实现现代化阶段,民粹主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代的“民粹主义”则是一种后现代化现象。下面即对“民粹主义”从前现代化时代向后现代化时代的发展历程进行剖析。

设计意图:根据命题的等价性,让学生体会到只需研究两种命题,即原命题与逆命题,或原命题与否命题,体现通过自己研究使问题变得更明朗、更简洁,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以通过命题间的等价性来进一步理解原命题,体现学习本节课知识的价值.

一、前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

众所周知,民粹主义最早诞生于俄国。但将视野放宽就会发现:大致在俄国民粹主义诞生的同时,欧洲的较晚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国家在19世纪下半叶普遍出现了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运动。这类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例如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都有自己的民粹主义派。除俄国之外的东欧国家的民粹主义运动由于规模不大、名声不显,因此容易被人忽视,但如果从包括俄国在内的东欧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均起步较晚这一角度来思考民粹主义的产生背景,就会发现历史上最早的民粹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俄国现象,而是较晚开始近代化进程的欧洲国家共有的一种现象。因此相较于“民粹主义起源于俄国”这种说法而言,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民粹主义起源于较晚开始近代化进程的欧洲国家之中”。只不过由于当时俄国国内严重的农奴制残余使俄国的农民问题在整个东欧地区显得最为突出,因此民粹主义才最早在俄国出现。

第二,在实现现代化阶段,民粹主义派已经不再像在前现代化时代那样强烈排斥工业,他们开始认为工业是实现国家独立自主和富强的前提条件,但他们依然排斥资本主义体制,依然认为不能让外来文化取代本民族文化,例如德国法西斯就比较认同公有制和计划生产,提倡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是民粹主义中的一种极端成分,法西斯主义的内、外政策均符合民粹主义的理念,但其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要比一般民粹主义派更加极端化。)在以农业为主的东欧国家中,这种认识强烈表现为民粹主义政党担心资本主义制度的成长壮大会导致农村既有的社会状态出现瓦解。

在民粹主义意识形态诞生之时,东欧国家的共同处境是:截至19世纪下半叶,多数西欧国家已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通过硬性与软性的对外扩张使西欧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大增;而东欧地区仍然以农业为主,其工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明显滞后于西欧国家;而且东欧毗邻西欧,能够直接感受到已经实现了近代化的西欧国家带来的压力,因此东欧国家不得不半主动、半被迫地接受来自西欧的资本主义模式,不得不开始近代化进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东欧国家诞生了民粹主义。

促使民粹主义在东欧国家诞生的直接因素是:面对着近代化进程在东欧的起步,面对着西欧的资本主义模式逐渐将东欧国家笼罩在内,面对着本国社会发生的快速变革和急速动荡,东欧地区的民众的政治态度出现了分化。当时东欧国家内部主要的政治分歧是。

第一, 是应当继续坚持农业的主导地位,还是应当任由工业取代农业的传统地位?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东欧国家均为农业国,主要产业只有农业一种,多数人口是农民。在工业这种产业形态迅速传入并兴起的情况下,东欧国家中的少部分人特别是资本家比较接受这种新的产业,但是多数人则不愿看到农业的地位迅速下降。由于工业的确会使工人发生异化、确实存在着造成多种污染等缺点,许多东欧民众面对工业这种新的产业形态的汹涌涌入感到无法适应,他们开始积极宣扬农业的美好以及农民的淳朴、高尚,宣扬农业生产符合人的天性、农村生活是理想的生活方式而工业则会危害劳动者甚至导致社会传统价值观的扭曲。

上述观点是早期民粹主义的重要来源。前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推崇农业、农村、农民,对农村生活加以理想化,对农业的重要性加以渲染,进而认为农民合作社是通往理想的社会状态的起点。例如俄国民粹主义者赫尔岑(Herzen)认为俄国不能像西欧国家那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消灭封建制度,只能通过俄国独特的村社实现社会主义;巴枯宁也认为农民的高尚品德、农民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基础。[注] Adam B. Ulam, Ideologies and Illusions: Revolutionary Thought from Herzen to Solzhenicy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1-25. 由于推崇农村,早期民粹主义者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反感城市,他们认为城市充满了唯利是图、尔虞我诈,与农民之间的团结友爱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主要是社会地位不高的东欧民众面对资本主义制度涌入本国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第二, 是应当抗拒西方国家对本国的影响,还是应当主动学习西方国家的一切?由于西欧国家在近代依靠掌握世界霸权等手段对东欧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因此19世纪的客观事实是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东欧国家造成了直接的甚至难以抗拒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东欧民众对西方模式充满了反感,他们认为西方国家对本国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侵略,因此产生了排外主义、民族主义情绪,这些也是民粹主义的重要内容。

由于3个子带信号经过系统的不同接收机部分,接收机之间的差异会对信号造成不同的延迟,该延迟如果不进行补偿子带合成就会失败。由于该机载SAR系统发射端使用倍频的方式直接发射的是带宽为3.6 GHz的信号,利用3个载频不同的接收机对回波信号的不同部分进行接收,所以子带间的幅度和相位误差非常小,对子带合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主要考虑子带间的延迟,即采样点偏移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始数据的相对延迟估计方法,利用对比度最大原则估计相对延迟量,并且为了提高偏移量估计的精度,采用了两级搜索方案,具体的估计步骤如下:

汤显祖之所以取得如此杰出的艺术成就,除了本身的才情超凡,还因为他对元曲的极力追摹。可以认为,汤显祖的戏曲实际上是以元曲为范本进行锻造的,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是以元曲为精神资源,在继承其精髓之处中取得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期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飞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社会福利制度日趋完善,但现代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期也渐趋结束。“现代化被视为一种经济动力学,相继促使农业活动下降,工业活动始而增长随后衰落,以及继之而来的服务业的急速增长。”[注] [法]弗朗索瓦·巴富瓦尔:《从“休克”到重建:东欧的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欧洲化》,陆象淦、王淑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工业化进程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趋于减速,继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到了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理论”的主要论调是:西方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化历史阶段,因此人们应当将关注点转移到思考如何适应后现代化时代的生活(例如如何使工业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人性化),而不必再继续关注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了。

第三, 是应当走本国独特的发展之路,还是应当走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在东欧国家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过程中,有关国家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是否应当由传统社会转型为近代社会?是应当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应当走社会主义道路?关于这些问题,民粹主义者给出了第三种方案,他们认为:传统社会存在明显弊病,应当促使本国社会进入一种新的状态;但与此同时他们既不主张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主张走其它国家的理论家提出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主张走“第三条道路”——事实上,在英国工党等社会民主党于20世纪下半叶提出“第三条道路”概念之前,东欧的民粹主义者已经明确提出要走第三条道路了。[注] Joseph Held, ed., Populism in Eastern Europe: Racism, Nationalism and Socie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2. 东欧民粹主义者所主张的道路,主要是与国情相应的农业合作化之路。当然,有些民粹主义者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但他们所谓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依托于农业、以农村为主要场地的“社会主义”。

应当看到,巴枯宁等民粹主义者之所以反对马克思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与排外主义、民族主义情绪有关——东欧的少数民粹主义者由于历史原因而厌恶德国人、犹太人,进而从情感上排斥有关人士提出的理论主张。

第四, 是应当坚决反叛传统,还是应当维持旧的社会制度?在19世纪,东欧国家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国内充满阶级矛盾,而且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并不高,因此许多年轻人对国家、社会的现状严重不满,他们认为必须改变国家的现状,必须否定传统的社会权威(君权、父权、权贵特权、经济特权),还要否定多数陈规陋习、建立一个新社会。为此他们主张发动革命或采取切实的、激进的行动改变社会现状。但是这些年轻的民粹主义者们在否定了社会中的大多数既存事物之后,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依靠力量,他们找到的主要是农民(但事实上早期民粹主义者们依靠的主要是青年自己,他们并未得到农民的充分认可和回应)。因此他们深入到农村去,意图通过宣传、与农民共同劳作或身体力行的示范,引导农民成为建设新社会的主力。

在协商机制下的博弈中,有两个实质性的限制。首先,因为公共知识的可能性,甲和乙的条件概率必须结合成一个相对A×B的联合概率p。如果p不存在,甲不可能知道乙的概率r,仍然会坚持他自己的行动选择概率q。其次,基于公共知识理性,对于甲的某个策略,其概率p大于0,那么,在乙的观念中,针对自身的一些行动,甲的某个策略选择存在一个正概率。乙知道甲是理性的,甲会最大化条件期望效用。如果甲执行某个策略就能实现期望效用最大化目标,此项策略的概率即为1,乙确定甲会选择该策略。然而,在甲看来可能有一些选择都是最优的,乙会针对它们指派正概率。反之,对于乙也同样如此。

须要指出的是,东欧民粹主义者们主张反叛传统主要是指反对既有的政治权威、社会权威,但是他们对民族文化以及农民的传统特别是合作劳动、互帮互助的习惯以及紧密的人际关系等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综上所述,当包括俄国在内的东欧国家面对西方模式的强大压力而开始近代化进程之际,民众围绕是否应当接受来自西欧国家的影响、是否应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应当由工业取代农业的主导地位等问题形成了不同意见。少数人例如资本家愿意接受西欧的资本主义,多数社会底层民众则不愿接受资本主义,这既是一种基于经济原因而出现的反应,也是一种带有严重主观情绪的、心理上自发出现的反应。这种以抵制资本主义制度、抵制近代化进程为主要诉求的社会反应就是最早的民粹主义。

早期民粹主义的主要内容、主要特征是:第一,推崇人民,特别是推崇农民,主张通过建设、发展农民共同体建立新社会。第二,否定封建主义和传统权威,主张与传统社会决裂,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等激进的变革方式迅速建立农民主导的新社会。第三,反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反对西方对本国的影响;主张坚持民族文化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第四,不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主张走它国理论家提出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主张走结合本国以农业为主的实际情况的第三条道路,大体上属于一种自发的农村社会主义。第五,不认同以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道德观,不认同冷漠的人际关系,主张互助协作、建立团结友爱的社会,认为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民的共同体。第六,认同民族主义,带有排外主义、种族主义因素。第七,青年是早期民粹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和实践者。

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以及包括俄国在内的东欧国家普遍诞生了民粹主义运动。其中俄国民粹主义诞生得最早,其它东欧国家以及德国的民粹主义则要比俄国民粹主义晚诞生二、三十年;尽管如此,它们属于同一种现象,即都是这些国家在近代化起步阶段对近代化进程作出的一种反应。而西欧国家并未遇到东欧国家所面临的上述局势,因此西欧在前现代化时代并未产生民粹主义(曾有东欧的民粹主义者如巴枯宁在西欧地区活动,但这不意味着西欧地区率先产生了民粹主义,因为当时的西欧并不具备产生民粹主义的条件)。

“山高皇帝远啊,我就给你说,我们这儿摆个摊儿……政府都要管制你的,他们(购物店的人)不管的,人民币,实话实说。”○15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商店店主。

二、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民粹主义

位于德国至俄国之间的欧洲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有早有晚、或急或徐,但是大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80年代之间,欧洲的较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均经历了明显的现代化的过程。因此,笔者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民粹主义称为前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欧洲明显兴起之间的民粹主义称为实现现代化阶段的民粹主义,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民粹主义称为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

本小节将总结民粹主义在实现现代化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的民粹主义仍然是一种“东欧现象”,但应当注意到:俄国传统民粹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停止了活动;德国的民粹主义政治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度绝迹;东欧的民粹主义政党在“二战”后要么解散,要么合并入共产主义政党之中。也就是说,前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传统后来陆续中断了。因此本小节将重点介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粹主义运动的情况。

由此可见,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民粹主义政党曾为争取政权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出了努力,但他们的努力未获得显著的成绩。民粹主义派政治力量之所以意图掌握政权,是想把现代化的进程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民粹主义式的现代化,但他们的力量并不足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因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激进甚至偏激的政治力量,其不可能长期获得多数社会民众的支持。

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个历史阶段,尽管东欧国家均出现了民粹主义政党,但当时东欧国家的封建主义残余、保守主义势力十分顽固,它们不愿看到代表社会底层民众又不愿意听从独裁者摆布的民粹主义政党上台执政。故而尽管当时民粹主义政党在农民中间有很强的号召力,但它们的参政之路并不顺畅,只有保加利亚的民粹主义政党“保加利亚全国农民联盟(BANU)”依靠选票获得了组阁权(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东欧民粹主义政治家例如霍尔蒂·米克洛什、约瑟夫·蒂索依靠德国纳粹的支持上台执政),但以保加利亚国王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对该党领导人斯塔姆波利斯基的执政百般刁难,最终通过发动政变推翻了保加利亚全国农民联盟政府,极右翼恐怖主义组织将斯塔姆波利斯基残忍杀害。[注] John D. Bell, Peasants in Power: Alexander Stamboliski and the Bulgarian Agrarian Union, 1899-1923,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1-38. 此外,尽管德国纳粹以及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东欧国家的法西斯主义-民粹主义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曾掌握政权并且一度对世界政治造成了重大影响,但最终法西斯势力惨重失败并因其反人类极端暴行得到应有下场,因此法西斯主义-民粹主义派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并未取得真正的成功。

亨利·米勒说,忘记一个女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她变成文学。他的文学里曾出现过不同的女人,但当他用一杯滚烫的明前茶引燃思绪,水汽袅袅,茶香料峭地弥漫了整个房间时,他的指尖却只有一个女人的文学。他浅浅地呷上一口:明前茶的味道其实很寡淡,寡淡得竟有些纯澈。

第一,可以将当时的民粹主义政党共同的社会理想归纳为:对内主张建立“人民共同体”、对外主张建立“民族共同体”。所谓“人民共同体”,即赋予人民特别是农民以主体地位,消灭阶级矛盾、消灭剥削阶级,建立平等、团结、友爱的社会。所谓“排他性民族共同体”,即将其它民族从“人民共同体”、从本国中排除出去、对外寻求民族独立乃至谋求实现对其它民族的统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和东欧国家的民粹主义者普遍把本国的少数民族视为敌人,往往热衷于宣称本国的统治者们故意将农民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排挤了出去并且蓄意优待外国人(主要指生活在本国的少数民族、外来人口,特别是犹太人),他们认为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扭转。[注] WilliamOldson,AProvidential Anti-Semitism: Nationalism and Pol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Romania,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91, pp. 58-67.

一是加快水利立法进程,强化立法基础工作。积极争取立法资源,统筹推进重点立法项目,把水利改革发展急需的立法项目纳入立法工作计划。积极与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加强立法协调,推进《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农田水利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法规立法进程。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第三,民粹主义派不仅不认同资本主义,也不认同社会主义,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由于牵涉到民族矛盾,东欧的民粹主义政党一般不愿被与俄罗斯、德国的民粹主义运动相提并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除了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少数斯拉夫人的国家之外,多数东欧国家对沙皇俄国和德国的印象不佳。当时东欧人对俄国的厌恶也导致一些东欧国家的民粹主义者不喜欢苏联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农民的。另外,东欧的一部分民粹主义政党是受到法西斯主义影响而建立的,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法西斯联盟(National Fascist League)”,它们主张与纳粹合作。但多数民粹主义派则反对法西斯主义,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主张与纳粹的意识形态截然不同。在上述情况下,东欧国家的多数民粹主义者都将自己的主张称为“第三条道路”。他们认为本国的主体是农业、农村、农民,因此既不需要西方的资本主义,也不需要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而需要与二者都不同的道路(东欧地区的一些民粹主义政党也主张实现社会主义,但它们认为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应当是基于本国国情的,应当是以农村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与前现代化时代相似的是,东欧民粹主义政党普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对本国的传统社会和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威胁、是对“人民的文化”的威胁,这种心理导致东欧的民粹主义政党出现两种政治倾向:一方面是将农村生活理想化。他们宣称本国农民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之中,在其他人需要的时候农民们能够相互帮助,农村的风俗习惯捍卫了本民族的文化,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温暖、友好、真诚的,实现工业化之前的那种原始的、落后的、少知寡识的生活反而是美好的。另一方面是仇视城市。他们认为外国人入侵本国社会是从城市开始的,外国人(例如犹太人)剥削本国的真正的人民即农民,本国政府却通过不合理的对外政策、民族政策、税收等手段让“吸血的资本主义”从本国获利;本国的城市为外国人或外国人的异端思想提供了入侵的落脚点,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城市是冷漠的、充斥着极端个人主义,人们只追逐利益,在城市中弱者受到强者的压迫和剥削,人与人之间也不能通过相互帮助改善处境。

以上所介绍的是东欧民粹主义政党的普遍诉求,还应当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个历史阶段,东欧各国的民粹主义政党的具体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例如保加利亚、波兰;有些比较激进,例如匈牙利的民粹主义者曾鼓动城市居民——包括先辈是农民的产业工人们——重新回到农村去,还主张抵制城市中的“虚伪文化”,在田园般的农村创造一种新的更加幸福的生活;有些则带有国际主义倾向,例如保加利亚的民粹主义者斯塔姆波利斯基曾设想创建一个独立于共产国际之外的“绿色国际”,“绿色国际”将以实现全世界农民的利益为目标。

在实现现代化阶段,民粹主义派在德国、东欧国家积极参与政党竞争,力求获得政治权力。在参政过程中,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既延续了传统民粹主义的立场,又有所变化,主要政治诉求包括如下几方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民粹主义运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民粹主义者结成政党并积极参政。大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前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运动更像是一种自发的农民运动,民粹主义派意图通过深入农民中间建立理想的社会,他们开展的主要是农民运动(还开展了一些敌视政府的暗杀活动),以青年为主的早期民粹主义分子并未形成通过参与乃至掌握政权来实现民粹主义的理想的观念。然而“一战”结束后,随着东欧国家普遍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化,参政已经不再像封建王权统治时代那样困难,因此民粹主义派普遍开始建立政党(主要是农民党)、积极参与选举,意图通过掌握国家政权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第二,民粹主义运动在民族主义氛围浓厚的国家中、在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中最为活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个历史阶段,民粹主义在德国、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王国、匈牙利的影响力尤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而且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仍然以农业为主,它们的工业化进程要比其它东欧国家更加落后。在这个历史阶段东欧国家的人口仍然以农民为主,民粹主义者也多数出身于农民阶层。第三,在这个阶段民粹主义还曾对马克思主义在东欧国家的传播产生过重大影响。两派都属于左翼运动,区别仅仅在于马克思主义者更推崇工人阶级,民粹主义者更推崇农民阶级。两派之间的关系既有都主张建立新社会的相似的一面,也有相互较量的对抗的一面,但两派的冲突反而使两派的影响力均得到增强。

三、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

“二战”之前,民粹主义主要是一种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的现象;“二战”之后,民粹主义主要是一种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的现象。

早期民粹主义者们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不应当被西方文化取代,尤其不应当接受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是一种邪恶的、压迫性的、非人道的体系。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东欧的民粹主义者反对接受西方的事物、做法;还认为本国的城市已经被西方渗透了,因此民粹主义者们不愿留在城市,主张到农村去,他们认为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优良品质只有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也是民粹主义者普遍推崇农村的一个原因。

然而西方国家的“后现代理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尽管到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但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国家、地区并未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自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进入尾声以来乃至于今天,全球在事实上分裂为两个世界:一个是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世界、一个是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世界。由于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并未积极帮助其它国家实现现代化,反而在很多时候不愿看到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由于全球南北差距持续存在并不断扩大,故而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人口要想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最方便的办法不是追求本国的现代化而是移民到西方国家去。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人口显著地涌向西方国家的现象,这种持续的移民潮乃至近些年来爆发的欧洲难民危机,其重要原因即为当前整个世界分割为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未实现现代化的两部分。正如水往低处流一样,人口由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向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流动、移民有其客观原因。

“冷战结束以后,西欧各国不断地承受越来越大的移民和难民压力……造成西欧极右翼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给西欧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注] 周弘主编:《欧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页。 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2017年,发达国家的外来人口与本国人口之比为11.6%,而不发达国家的外来人口与本国人口之比仅为1.8%,显然,世界移民的主要趋势是向发达国家流动。不仅如此,外来人口更加倾向于流入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外来人口与本国人口之比高达14.1%。从国别来看,一部分西方国家的外来人口与本国人口之比分别为:瑞士29.6%、澳大利亚28.8%、加拿大21.5%、奥地利19.0%、瑞典17.6%、美国15.3%、挪威15.1%、德国14.8%、英国13.4%、西班牙12.8%、法国12.2%、荷兰12.1%。美国的外来人口比例虽然不高,但外来人口的绝对值很高,为4977.7万,而加拿大的外来人口仅为786.12万。可以相对照的是,在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外来人口比例则没有发达国家这样高,例如同样属于欧洲但经济较不发达的东欧国家的这一数据为:波兰1.7%、阿尔巴尼亚1.8%、罗马尼亚1.9%。而且从长期来看这种外来人口涌向发达国家的情况并未出现减缓,反而出现了加速,因为在2000年发达国家的外来人口与本国人口之比仅为8.7%,远低于当前的水平。[注] 本自然段数据出自:United Nation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017,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desa/population/migration/publications/wallchart/docs/MigrationWallChart2017.pdf, 2018-6-23.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西方国家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排外主义乃至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由此就出现了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当然,西方国家的经济不景气也是导致社会的“戾气”增加的原因——可以说当代民粹主义是西方国家中的一种“戾气”。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经济就陷入不景气,“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爆发的石油危机无疑是值得特别注意的。这次石油危机被认为是西方战后经济发展的分水岭,意味着战后黄金时代的结束和滞涨时代的到来”[注] 张志洲:《英国工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36页。 。此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虽时有好转,但总体上仍差强人意。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状况更趋恶化。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指出:美国当前“就业率很低。这也就意味着去年我们失去了250万个就业机会。这是自二战后失业人数最多的了。我们还有340万人被迫从全职工作者或者是想要做全职工作的人变成了兼职工作者。所以未充分就业的比率非常高。而且你知道,不管是零售业还是制造业,所有的指标都显示此次危机是自大萧条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注] 吴瑞编著:《深度对话:美国总统访谈录》,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年,第2页。 再以德国为例,德国的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速度曾长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但自2004年以来社会保障费用增速减缓,2004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注] 姚玲珍编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西方国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德国尚且如此,其它国家的经济状况自然也不理想,近些年来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失业率高达25%以上。[注] 周弘主编:《欧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页。 在经济繁荣时期西方国家出现了“后现代论”,但在经济大势由上行转为下行后,与此前相对比,民众的心理挫折感会非常强烈。这自然会导致西方社会的一些人希望找到不满情绪的发泄口。

当代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即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反对外来人口、反对全球一体化、反对普世主义,主张排外主义、保守主义、孤立主义,主张维持国家的“纯洁”、通过极端手段捍卫本国的利益,当然,与传统民粹主义相同的是:当代民粹主义同样主张维护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

另外须指出,尽管当代民粹主义与“二战”之前的民粹主义都具有排外主义特征,但这种排外主义特征的本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种特征带有巧合成分。“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德国和东欧国家的民粹主义者之所以主张排斥犹太人,是因为犹太人在这些国家中掌握了重要的经济要素,因此被本国原住民认为是剥削者;但是在当代,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者排斥的外来人口并不像当年的犹太人那样拥有比一般原住民更大的经济权力,当代西方国家的排外主义更多体现了一种对外来人口人数过多的恐慌心理——外来人口的持续增多必然将对原住民的主体地位构成一定的冲击。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其效果优于CT检查,在选择诊断方法时,医生要依据患者病情决定,本着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发挥核磁共振与CT的最大价值。

调查果穗及籽粒形状、生育期变化(播种期、出苗期、吐丝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生育天数)等,收获时各小区随机连续抽取10株进行考种,各处理小区收获时取20 m2单收,计算实产。取样结束后机收小区玉米,并称籽粒鲜重。

结语

“民粹主义”的本质内涵,应当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民粹主义之共性。前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主要是较晚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国家对近代化进程的一种反应,在实现现代化阶段民粹主义的主要目标是试图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但并未取得成功,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主要反映了已实现现代化的世界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世界之间的对立。不论是在哪个时代,民粹主义的重要共同点是:代表了社会底层民众对社会精英的反抗,代表了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正在出现的迅速、剧烈的变化的反抗。前一特征是各个时代的民粹主义的恒定不变的特征,如果不具有“民粹性”(即极度推崇本民族人民,进而激进地反对本国精英阶层和非本民族人口),有关社会运动就不属于“民粹主义运动”。就后一特征而言,“二战”之前的民粹主义的主要目标是抗拒当时突飞猛进的现代化进程,抗拒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进程,抗拒现代化进程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二战”之后的民粹主义的主要目标是发达国家的一部分民众抗拒因外来人口快速、大量涌入而有可能导致的西方国家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巨变。因此可以说民粹主义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的急速变革的一种不适应的表现,是一种带有保守主义倾向的激进运动,是一部分民众对社会变革作出的一种抗争。

尽管近些年来西方各国的民粹主义运动存在差异性,但民粹主义运动加速“爆发”乃是西方各国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普遍性表明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而一部分民众对快速变革感到不适应,因此他们对社会的快速变革采取了一种比较激进的抵制性反应。所谓快速变革,主要指当代西方国家中的外来人口的比例出现迅速提高,民粹主义者为了反对本国发生这种变化不惜采取种族主义、排外主义论调,当代民粹主义主要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然而应当看到,尽管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与保守主义均反对社会出现快速、激进的改变,但二者的区别是:民粹主义的政治态度明显比保守主义更加激进,保守主义属于典型的右翼价值观,民粹主义则属于极左或极右翼价值观。

总之,民粹主义是一种由代表社会底层民众的激进人士促生的,以反对精英阶层、反对社会出现快速剧烈变革为目标的,以对内建立底层民众的“人民共同体”,对外建立有对立、排外倾向的“民族共同体”为主要社会理想的,带有排外主义特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东欧诸国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研究”(16JHQ025)。

作者简介: 夏庆宇,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

中图分类号: D6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11( 2019) 02-0135-08

责任编辑: 罗 雷

标签:;  ;  ;  ;  ;  

从前现代化时代到后现代化时代的民粹主义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