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的社会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社会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07)06-0125-05
一、2000年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概况
我国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真正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表现之一是1989年翻译出版了彼得·贾维斯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社会学》。该书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成人教育的课程、成人教育的目的要求、成人教育教学法、成人教育功能、成人教育师资等问题,开启了我国了解世界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发展的重要窗口。主要表现之二是部分研究者开始注重从社会学视角审视成人教育问题,并刊发了诸如《试论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对成人教育社会功能的重新审视》、《论成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成人教育范畴的社会学思考》、《教育机会均等与妇女教育》等文章。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1)著作从引介走向自创。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了本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社会学著作的创生之旅。2003年,我国台湾学者张德永出版了《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本土的观察与省思》一书,刘薇琳、李炎、施芳编著的《社会学视野下的成人高等教育》也于2005年问世。2006年,高志敏率领其学术团队推出的《成人教育社会学》一书则成为我国大陆首部成人教育社会学专著。该书分为基础篇和现实篇,基础篇揭示了成人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现实篇凸显了成人教育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彼此互动。(2)论文数量显著增多。据我们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统计,1980-1999年20年间我国所刊发的成人教育社会学方面的论文仅有五十余篇,2000年至今,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已近二百篇。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力度的加大已成为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3)课题的立项、学位论文的选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除以论文和著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外,课题的立项、学位论文选题的增加使得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形式更趋丰富,并初步形成了多点开花、全面推进的态势。高志敏的《回应新世纪发展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前述《成人教育社会学》一书即为该课题研究的成果;部分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致力于从社会学视角研究成人教育问题。《我国大学成人教育功能转变与制度发展之社会学分析》、《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二元对立的批判——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成人教育促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化研究》等学位论文即为例证。(4)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迈出了重要一步。继台湾中正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为成人教育专业研究生开设“成人教育社会学”课程之后,曲阜师范大学于2002年率先为我国大陆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这门课程。在课程授受过程中,师生共同对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范畴进行了艰难但又颇有收获的学习和探索,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人才的培养也由此起步。至此,从学科建制的层面看,成人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地位,在我国已基本确立。
二、2000年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进展特点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呈现出学科意识逐步增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拓进、时代特色更加凸显、研究取向以问题研究为主等特点。
(一)学科意识逐步增强
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体多数是成人教育行政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关注成人教育问题的人员,他们所进行的多是宽泛意义上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有的研究虽冠以“社会学”研究之名却无“社会学”研究之实。整体来讲,这种研究多数在成人教育社会学学科气息上存在着较大缺憾。近年来,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者致力于成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尤其是一部分受过专业训练、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成长为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新生代力量,他们在成人教育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研究上付出了更多努力,也因此涌现出一批从研究范畴的选取到研究方法的运用都相对纯正的、具有较浓郁的成人教育社会学学科意识的研究成果。
(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拓进
2000年以前,我国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文化与成人教育、社会转型期的成人教育等少数几个领域,总的来说是偏重于宏大叙事研究,对于微观领域的研究关涉较少。近年来,在承继社会文化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等传统领域研究的同时,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触角逐步向社会变迁与成人教育、社会分层与成人教育、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教学、成人教育课程、成人教育教师等多个领域延伸,尤其是微观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并形成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拓进的态势。
(三)时代特色更加凸显
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自起步就比较注重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下探讨成人教育问题,如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发展这一现实问题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与我国社会变迁的加速相适应,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转型与成人教育、社会分层与成人教育、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等时代性课题相继成为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关注的中心,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时代特色进一步得以彰显。
(四)研究取向以问题研究为主
与成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确立和学科地位的体认相依伴,2000年以来,部分研究者开始注重成人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改革的深入,置身于其中的成人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在此背景下,多数研究者更倾力于立足社会现实需求,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成人教育实践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凸显了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应用性。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成人教育公平问题开始纳入研究者们的视阈。总体而言,这种问题研究取向构成了近几年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取向。
三、2000年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
(一)社会文化与成人教育
文化与成人教育相互影响、相互砥砺的密切性决定了它自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发端之初就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文化与成人教育研究在传承中趋于拓展和深化。高志敏系统论述了社会文化与成人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成人教育与社会文化包括社会文化施与成人教育的影响作用和成人教育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功能两方面。前者包括社会文化对成人教育发展的激励作用、对成人教育目的的规定作用、对成人教育内容的供给作用、对成人进行“非制度化教育”的作用;后者则指涉成人教育继承与传递文化、批判与选择文化、协调与统合文化、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1]。近几年,成人教育文化的缺失、脆弱、迟滞等问题进入更多研究者的视野。高志敏认为,成人教育长期以来步履维艰,世纪之交又面临“想要”和“不想要”的十字路口,原因可以归于成人教育文化的脆弱。这种脆弱在观念上表现为对应依据全部人生发展需要而关怀终身教育的“淡漠”,在态度上表现为对依据全部生活发展需要而关怀完整教育的“冷落”,在认识上表现为对成人教育内外若干关系领悟的“谫陋”,在制度上表现为对成人教育构建法律支持系统的“滞后”,在体系上表现为对成人教育设置与调整实施运作机构的“随意”,在机制上表现为对成人教育积累基础动力资源的“忽略”[2]。魏志耕则指出,成人教育长期以来步履维艰,其中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成人教育文化的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文化沙漠化、文化保守化、文化表面化。而要想使成人教育找到正确的方向,并顺利发展,就需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具有创新特性的成人教育文化[3]。除此之外,多元文化与成人教育、“三喻文化”与成人教育等也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如何爱霞系统解析了多元文化对成人教育的挑战及成人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应对举措[4]。
(二)社会变迁与成人教育
人类社会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迁之中,社会变迁因之而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变迁以及作为社会变迁特殊形式的社会转型及其相关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的关注,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转型与成人教育也不例外。张红艳认为,我国社会当前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全面变迁时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成人教育既要积极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变迁,同时,也要发挥其独特功能以引导和促进社会的变迁和发展[5]。柳士彬等指出,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同质的单一社会向异质的多样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对成人教育提出了适应市场经济、因应工业发展需要、寻求发展的异质多样性、加强法制建设等多重要求[6]。王亚敏分析了与城市化联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成人教育对象迁移等各类成人教育在社会转型模式中面临的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向多元结构的城市社会成员延伸以提升建设者的创业能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均衡发展等成人教育功能的创新[7]。
(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研究社会结构的重要范畴。前者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后者主要是从动态的、历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近年来,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使我国的社会分层体系和社会流动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因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使学界聚焦于此。在成人教育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从整体或局部、历时或共时、单维或多维等不同视角剖析了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问题。高志敏从物质因素、文化因素、职业因素和政治因素维度窥视了社会分层对成人教育的影响[8](P224-231)。有研究者针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新分层观,提出了制定支持不同的社会阶层发展的政策和成人教育方针。在社会流动方面,近几年,我国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女性、弱势阶层、中间阶层等的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等受到研究者们的较多关注并取得了不斐的成果。
(四)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
社会化是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儿童社会化领域,成人社会化问题既得不到认可,更被多数人所忽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每一个体自出生起就开始其社会化的历程,直至个体生命的终结。与此同时,成人社会化(有研究者用继续社会化)及其相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志敏指出,成人教育的首要意义在于促进人到成年不断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视野中,应关注继续社会化及其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他解析了社会化的内涵、继续社会化的基本机制与主要内容、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关系、成人教育的继续社会化功能。[9] 施芳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对继续社会化的重要性、转型加速期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问题、转型加速期成人高等教育在继续社会化方面的主要任务[10]。除注重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基础研究外,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在近几年也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五)成人教育自身社会系统
成人教育社会学的本质决定了它还要注重研究自身系统内部的社会学因素,这一方面的研究亦即成人教育社会学的微观领域研究。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中的成人教育教学、成人教育课程、成人教育教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何爱霞立足于社会学视角,对讲解接受模式、示范模仿模式、自学辅导模式等几种主要的成人教学模式进行了剖析[11]。张亿钧从影响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社会因素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和改革两方面对成人教育课程开发作了社会学思考[12]。在成人教育教师研究方面,高志敏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系统论述了成人教师的社会条件、社会行为与优秀角色标准,分析了成人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变迁对成人教师的影响等问题[13]。孙立新则指出,在学习化社会,教师面临着社会对教师多种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与教师自身的角色规定之间的冲突、教师自身不同角色意识之间的冲突等成人教育教师的角色冲突等问题[14]。
(六)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
成人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同时,还必然会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一方面,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成人教育的实然功能进一步得以释放和彰显,但另一方面,成人教育的“替代论”、“多余论”、“萎缩论”、“兼并论”以及“淡化论”等仍存在于不少人的观念以至于行为中。基于此,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在近几年因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力。韩信钊系统论述了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科技转化功能和文化功能。其中,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调整劳动力岗位素质的功能、提高劳动力智力素质的功能,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有指导功能和规范功能,成人教育的科技转化功能指活化功能、物化功能和再生产功能,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则包括传承、改造和创新功能[15]。除对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一般性论述外,成人教育社会功能研究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相继产生了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成人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等新的研究课题。此外,成人教育的负向功能这一以往多被忽略的问题在近几年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张德永指出,成人教育展现了在社会系统变迁中,从统整性的专业到分化性的分工之触媒性角色,而此角色未必全然具有正面的功能性,也可能是冲突性的[16](P83)。
四、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瞻望未来,可以预见,我国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向。
(一)不断扩展研究范域
成人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其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社会的影响与制约,又反过来对外部社会的发展有所影响;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子系统,成人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成人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这种多重性和密切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范畴的丰富性和动态开放性。如前所述,近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在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薄弱之处甚至研究的盲区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对社会政治与成人教育相互影响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成人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成人教育学员、成人教育技术的社会学分析还基本是一片空白,知识社会学的体系和方法还很少映现于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中……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成人教育社会学又会不断生发出新的研究主题。这一切都需要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不断扩展其研究范域,并在扩展中探寻新的发展机遇和生长空间。
(二)努力提高理论一体化水平
学科的“理论一体化水平”即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是一门学科独立乃至于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准。然而,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历史的短暂以及不少研究者更侧重于应用研究的事实,都导致了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依然比较薄弱,也尚未真正构建起自身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学科的理论一体化水平总体还比较低。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将在开展应用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成人教育社会学学科的自身建设,从而使成人教育社会学能真正在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更具实质性的标志——学科的内在制度即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上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三)注重寻求科学研究方法的支持
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成人教育问题是成人教育社会学的本质规定。但正是由于多依靠抽象思辨而缺失调查研究、系统观察等基本研究方法,曾导致不少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显得空泛无物甚至是名不副实,而这正成为有些人否认成人教育社会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依据。因此,今后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应注重寻求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的支持。宏观地讲,量的研究在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质的研究这一流行的研究方法因对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较强的适切性而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如何寻求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两大研究方法的整合互补也是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和发展民族学的田野调查、生活史研究等研究方法。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将不断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向纵深迈进。
(四)进一步凸显学科特性
成人教育社会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在于它有着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学科特性。成人教育社会学虽然与其他成人教育学科一样,都研究成人教育现象或成人教育问题,但成人教育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成人教育现象或成人教育问题,它把成人教育更多地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过程。例如,成人教育教师同为成人教育学原理和成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但成人教育学原理主要是将教师作为成人教育活动的要素,探讨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素养问题;成人教育社会学则主要就成人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因此,二者的差别显而易见。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应更加立足于自身独特的研究视角,切实做到研究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成人教育现象或成人教育问题,以进一步凸显成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性,并促使我国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真正由“自在”走向“自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