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思考_教育现代化论文

关于武汉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思考_教育现代化论文

关于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武汉市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与实现。提出并推进武汉市基础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对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要有全面的认识。

其一,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是在国家教育发展总目标指导下,结合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对区域内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以努力适应区域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它要求转变传统的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

其二,武汉市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也是武汉市这一区域所要追求实现的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目标,如要使所有的人能受到充分的良好的教育、自由的发展,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出创造性,开发出潜能而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而又有个性的人才等。

其三,武汉市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是区域内政府所要实现的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有一般所讲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其四,武汉市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它要求在武汉市的区域内不仅是学校系统,而且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人文环境、城乡经济与科技等都要相互协调、配合以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代化。

其五,武汉市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是一种战略,是区域内政府规划在一定历史时期要实现的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

从上述五个方面来认识武汉市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在实际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避免顾此失彼,保证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其次,要认识到武汉市启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性。一是区域教育改革的主体地位日益明显,武汉市在区域内推进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可能。教育改革必须正视区域发展差异性的特点。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出现了教育改革区域化或区域教育改革现象。武汉市提出并推进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尽管还受到湖北省乃至国家对教育现代化事业部署的影响,但由于国家和省级事实上允许教育改革区域性的推进,因此区域的教育现代化事业不会如过去计划体制下那样受到约束与限制,这就使武汉市在推进区域内教育事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了自主权。

二是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实践提供了范例。我国教育现代化由国家倡导,但首先成为一种实践是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地区开始的,如苏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实践,还有内陆某些城市如河南焦作市提出的区域教育现代化设想等等,为更多区域提出教育现代化战略提供了一种范例和模式。江苏省在总结苏南现代化过程经验的基础上,起步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提出在六个方面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教学条件装备的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现代化、教学体系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广州市则提出在巩固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河南焦作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思路是: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的人为终极目标,通过教育思想、教学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和社区教育的整体优化,促进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鉴于此,有人提出要从沿海发达地区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践来探讨教育现代化的标准、特点趋向和一般决策要求与发展战略,进而研究全国范围内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三是基础教育逐步完成“普九”任务后,教育发展的目标模式选择。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和大部分的农村都经过了“普九”达标验收。基础教育“普九”之后怎么办,这是普九区域内政府和教育界普遍关注和正在思考探索的问题。综合目前的情况,这些区域几乎都适时提出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并将区域教育现代化作为一项工程加以操作和实施,武汉市历时十年之久,投资十七个亿,截至1997年,已全部通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达标验收,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尊师重教氛围,因此,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态势,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明智的选择。

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如何实施?我们认为必须有策略上的考虑,即在推进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战略性的考虑与规划,更要有策略上即具体措施、手段或突破口、着手点的考虑,防止盲目赶超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与地区教育现代化模式倾向的出现,同时遵循区域差异性与区域教育差异性的要求,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

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策略选择,首先要建立在对区域经济差异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其一,要认识到区域经济差异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在国内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意味着发达区域总是领先不发达地区,并不妨碍后者在某些方面甚至全面超过前者。其二,要认识到区域经济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区域内存在着经济不发达的小区域,经济不发达区域内存在着发达的小区域。经济发达区域并不都是发达的,往往在某些小区域,某些行业存在不发达。经济不发达区域也并不都是不发达,往往在某些小区域、某些领域存在发达。如我国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差距,但中部部分地区如武汉市、郑州市经济水平在全国名列前列,部分行业如交通运输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甚至超过东部地区。第三,要认识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转化性。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跳跃式发展,后来居上,超过原来的发达地区。

其次,要建立在对区域教育差异性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这种差异表现在:(一)学校分布上的差异性。在教育内部客观地存在着空间地点的地域分工现象。如高中阶段的学校往往分布在一定的行政建制中心区域,有时甚至只分布在较高层次等级的行政区域中心或相邻的几个行政区中心;而初级中学则一般只分布在乡(镇)级行政单位;小学的高年级也往往分布在几个相邻村屯的中心区域。这种情况即为学校教育上的地域分工现象,它反映了教育的宏观分布规律,事实上表现出学校分布上的差异。(二)区域内同层次教育的差异。在同一区域内部,同一层次的教育也客观的存在着差异性。比如同是一区域内的小学,会因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传统、民族等诸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规模、质量、发展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差异。(三)教育发展条件上的差异。在具体的地区当中,与教育发展有关的条件主要有供办学的财力、办学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现状、文化教育基础、民族风俗习惯等等。这些条件和因素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组合状态,在多个地点的比较当中也客观地存在着差异。(四)教育需求上的差异。在不同的区域经济当中,由于社会劳动分工导致了专业化、专门化生产的发展和不同的产业结构。这就使社会劳动就业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进而直接产生了对培养人才规格、层次、质量、方向上的不同需求。这种区域经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导致了区域教育的差异性。

我们认为在明确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启动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具体措施和突破口,从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来分析,有以下几种策略选择:

第一种是从教学条件上考虑,把教学技术装备现代化作为启动点。如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就是从条件装备现代化开始启动的。他们以此为策略,主要是把教育现代化引向全社会,变成政府行为,变成全社会人民群众的行为,引导政府和社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这是一种注重硬件建设的策略。

第二种是从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水平上考虑,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启动点。由于接受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和人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必由之路,因此,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要求,作为办学主体的政府必须努力给以满足。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武汉市有必要提出普及12年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普高与职高的结构比例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应适当扩充普通高中、稳定职业高中规模,进而发展高中后二年制的职业技术学院。这有助于满足武汉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选择,也有助于满足武汉市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

第三种是从教育内容上考虑,把课程现代化作为启动点。目前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内容即课程的现代化。因此,可从改革课程内容与结构入手,构建科学的、现代化的课程体系。这也是现代化之关键——人的现代化的紧迫要求。没有适应现代化需要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成为一句空话。时下,浙江、上海、广东一些地区所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试行综合理科、综合社会科、综合艺术科等课程,以改变教育内容割裂带来的儿童发展的片面化和对人类社会、对自然、对艺术的漠视与疏离。这是课程现代化的一种有益实践。

第四种是从教师素质方面考虑,把教师培养培训作为启动点,促进教师的高素质化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必须要有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没有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教育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主要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要现代化。其中紧要地是教育者要实现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等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在当前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培训,转变教师已适应“应试教育”的那些思想、观念、方法,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从事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把教育教学由一种强迫的、外在的过程转化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主动的、活泼的、愉快、平等合作的过程。

第五种是从教育管理队伍方面考虑,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作为启动点。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它通常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现代化两个部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地将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进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也不只是教育管理决策、教育管理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行政管理者与学校管理者素质的现代化,亦即高素质化。因此,加大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机构的改革,建立机构精简、权责分明、高效运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管理者的培训,促其教育思想观念向现代教育的转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着紧用力的。

上述五种,后三种是首先注重软件建设的策略,就教育的“硬件”现代化和“软件”现代化来讲,更重要的是软件的现代化即教师、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有了他们的现代化,才会有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反之,如果只有教学技术装备和校舍建设的现代化、高标准化,而没有教师、教育管理者素质的现代化,就会出现学校把高档微机仅仅当打字机来用、多媒体仅仅作投影仪用的现象。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策略宜首先选择以“软件”现代化建设为主的节约型模式,兼及第二种策略。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教育的现代化,过分强调技术装备、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不利于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当然,武汉市内的经济发达小区域,其经济与教育基础雄厚不妨首先作上述第一种策略选择。

从教育区域差异性来讲,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策略选择,以下几点可以考虑。

其一,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即首先在经济发展比较快、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区县启动学校现代化工程,作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窗口与示范,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探索经验。

其二,同步启动,分步到位。基础教育现代化作为一项工程有它的阶段性目标和检验标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可采取同步启动,并允许具体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自选突破口,允许其制定分阶段的实施目标与计划,克服不必要的盲目攀比。

其三,统筹规划、分工实施。武汉市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区域内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对于各项目标的内容、各项措施和条件,政府要统筹规划并分别由各部门实施。如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教育思想、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则主要抓教育发展水平、技术装备、办学条件的现代化。这种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策略体现了既有分工、又有协同,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武汉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与实施,还需要有具体目标体系上的考虑,如建立一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形成一个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网络;形成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竞争的格局;形成既注重社会性,又注重个性发展,使共性与个性发展得到统一协调的教育教学体系等等。本文在此不展开论及。

标签:;  ;  ;  ;  ;  

关于武汉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思考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