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论文_焦婕

天津市水阁医院 天津市 300000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护理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回顾,总结归纳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结果:12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共有23例心源性休克,31例心力衰竭,另外75例患者为心律失常,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后,患者的疼痛症状、焦虑不安、恐惧担忧情绪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121例患者抢救成功后送入病房继续接受治疗和观察,抢救成功率为93.79%。结论:通过有效的急诊护理手段,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相应的抢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通过及时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够为医生的抢救争取时间,从而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急诊护理;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塞属于一种冠心病,也是急诊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患者在发病后会伴有持续强烈的胸骨后疼痛,心电图会出现进行性改变,同时患者的心肌酶学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一般常见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患者的年龄层次正在不断减小,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1-2]。本次研究中,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护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回顾,其中男性73例,女性56例,患者的年龄在41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81±1.85)岁。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的测定。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化验符合急性心肌梗塞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胸闷、胸痛、窒息感等,同时患者还存在紧张、恐惧、焦躁等不良情绪。

1.2方法

①当医院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刻采取急救机制,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在前往患者住所的路上要保持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联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评估,并尽量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使患者不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加重病情。

②到达现场后立刻转移患者,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让患者保持静卧,避免患者进行其他活动。立刻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从而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对患者心梗部位进行判断,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便及早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的其他生命体征、胸痛程度及症状等进行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症状,同时将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记录。

③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氧流量为每分钟4L至6L,氧浓度约为40%至60%。帮助患者尽快建立起静脉通道,一般以与心脏相接近的大静脉为佳。同时按照医生的嘱咐为患者进行止痛,并安抚患者情绪,必要时采取镇静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血管扩张剂。

④及时为患者进行并发症的处理。Ⅰ.若患者存在心源性休克的现象,则应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进行实时的监测,每隔半小时至1小时对患者进行1次测量。当患者的疼痛缓解后,若患者的收缩压不超过80mmHg且患者的尿量每小时不超过20ml,应该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观察,尤其是注意患者的末梢循环情况,如果患者存在脸色苍白、四肢发凉的现象,同时患者存在神志不清等症状,则应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休克现象。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原来的体位,并评估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血容量的补充,同时将患者的并且及时汇报给医生,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给予相应的药物提升患者血压,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血管扩张剂,并对患者的酸中毒现象进行治疗。Ⅱ.若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的现象,则应该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心电监护,对患者心律失常的症状进行评估,如果患者每分钟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超过5次,或者患者存在多源性的、室性期前收缩,或者患者存在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时,应立刻将病情变化告知医生,同时准备抢救所需的药物和器械,准备对患者展开抢救。Ⅲ.若患者存在心力衰竭的症状,主要是指患者出现左心衰竭的现象。在监护过程中,应对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因素进行必要的监控,例如避免合并感染、输液过多或过快、患者情绪大幅度波动等,一旦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应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半坐于病床上,保持下肢下垂的状态,同时在患者的氧气湿化瓶中加入50%的酒精,同时根据医生嘱咐给予患者强心利尿机,并给予适量的血管扩张剂,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的抢救药物。

⑤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入院后大多伴有焦躁、恐惧、不安等心理,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持有条不紊的状态,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安抚,用柔和的语言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以便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将该病的治疗方式和其他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让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家属保持镇静,消除其不安、焦躁的情绪,避免患者家属的情绪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

2.结果

经过有效护理后,患者的疼痛症状、焦虑不安、恐惧担忧情绪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121例患者抢救成功后送入病房继续接受治疗和观察,抢救成功率为93.79%,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抢救结果统计[n(%)]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一般发病前,病情进展开,且易产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进行抢救护理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常规护理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尤其以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为主[3-4]。心律失常中最致命的症状为心室颤动,此时患者一般会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因此可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信号[5]。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会出现心肌急剧缺血的现象,此时会导致患者的交感神经保持高张力状态,而产生较高的儿茶酚胺,此时患者的心肌细胞生物电具有更高的不稳定性,因此极易导致心律失常现象[6]。另外,若患者的梗塞面积超过左心室心肌的40%,患者就会产生心源性休克的症状,极易导致患者的死亡。

本次研究中,共有23例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31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另外73例患者出现心率失常现象,经过护理人员的有效护理和观察,共计121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93.79%,由此可见通过对患者病情和相关并发症的密切观察,能够有效地采取急救措施缓解患者的病症,尤其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症状越早发现,越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通过掌握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急救知识,能够对抢救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患者提供生命保障。

参考文献:

[1]孙齐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与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04(5):257-258.

[2]王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57-59.

[3]武伟伟,闫文兵,付明贤.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与分析[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26(5):00153-00153.

[4]玛依拉·马力克,阿克木尼沙·买买提.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8):220-220.

[5]陈淑芳,吴洁华,何亮.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29):86-87.

[6]刘晓芳,张冬梅.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4):670-673.

论文作者:焦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3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论文_焦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