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态度句的实现条件_mark twain论文

命题态度句的成真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成真论文,态度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3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07)03-0031-04

一 命题态度句和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

如何正确刻画和命题态度句有关的推理一直是语言哲学、现代逻辑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焦点问题,这方面的经典例子就是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下面先简述这一问题。人们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与一个命题发生认知上的联系,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就是信念。例如,

(1)David believes that Mark Twain is eloquent(雄辩的).

一般认为,信念语句中that引导的从句表达一个命题,整个句子表示主体相信这个命题。请看下列句子:

(2)Mark Twain is Samuel Clemens.

(3)David believes that Samuel Clemens is eloquent.

(2)表达的是一个事实,即“Mark Twain”和“Samuel Clemens”这两个不同的名字同指一个人,前者是后者的笔名。现在我们假设(2)表达的事实不为David所知,那么语句(1)、(2)可能为真,而(3)一定是假的,换句话说,从(1)、(2)到(3)的推理无效。语句(1)和(3)的区别只是信念从句中的主词是指称同一对象的不同专名。在命题态度句中,指称相同的专名互相替换会改变整个语句的真值。以上就是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

弗雷格用表达式含义和指称的区分来解释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Frege不区分专名与摹状词,他把指称唯一的表达式统称为专名。专名都有指称和含义,它的含义是对象的表征方式,而它的指称是含义所表征的对象。Frege通过区分专名的指称和含义对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给出了解释。按照前面所给出的例句,语句(1)和(3)中出现在信念语境中的专名不再指称一般语境下的某个对象,而是分别指称表征对象的方式,即这两个名称在一般语境下的含义。显然,在一般语境下这两个专名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不能相互替换,即使它们在一般语境下指称相同。Frege的这个思想被后人称为指称与含义的嵌套理论。

Frege继而将其专名的语义理论应用到其他范畴的语言表达式。其他范畴的表达式在命题态度语境中的指称是它们在一般语境下的含义,至于它们在命题态度语境中的含义是什么,Frege并没有回答。

由此可见,弗雷格的解释只是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笼统的思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形式化方法来刻画表达式的含义(内涵)。

蒙太格尝试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形式逻辑系统框架内将弗雷格的解释形式化。然而,他们的理论却存在着重大的缺欠。

请看下面的例句:

(4)Mary believes that Mark Twain is eloquent.

(5)Andrew believes that Mary believes that Mark Twain is eloquent.

根据弗雷格的理论,在(4)中的单一内涵语境下Mark Twain指称它在内涵语境之外的通常含义,在(5)中的双重内涵语境下Mark Twain指称它在(4)中的单一内涵语境下的间接含义。但问题是:这里的间接含义是什么?我们只是知道Mark Twain在(4)中的单一内涵语境下所具有的间接指称,即它在内涵语境之外所具有的通常含义,但我们却不能据此得出Mark Twain在(4)中所具有的间接含义,因为在弗雷格那里,含义和指称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同一个指称对象可以具有多个含义。因此,这里的关键是,我们无从知道Mark Twain在(4)中所具有的间接含义,这就意味着我们也无从知道Mark Twain在(5)中的指称。又因为句子的指称(真和假)是由组成它的成分表达式的指称所决定的,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断定类似(5)这种含有双重内涵语境的句子的真假。但是实际上,我们完全有能力判断此类句子的真和假,由此可知,弗雷格和蒙太格对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的处理并不理想。

历史上还有许多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方案被广泛认可,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二 解决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的出路

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何在呢?笔者认为在于语境。这些解决方案根本没有考虑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包括说话者、听话人、话题及其相关背景知识等在内的语境因素,这是导致它们不能恰当描写表达式的内涵、不能合理地解释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涉及到命题态度句,而这些理论缺乏对命题态度句特别是包括信念在内的命题态度的细致分析,从而没能合理地给出命题态度句的成真条件,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了。

为了恰当描写语言表达式的内涵、合理地解释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本文作者尝试充分考虑包括说话者、听话人、话题及其相关背景知识等在内的语境因素,用动态认知逻辑特别是话语表现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为DRT)为主要研究工具。理由试举如下:1)语言表达式的内涵不可能离开语境或上下文(context)和人的认知背景能力而单独存在,人对表达式内涵的理解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动态渐进、不断更新的过程;2)对命题态度句的语义描写涉及到报道人、信念持有人、听者的认知状态等十分复杂的语境因素,而动态认知逻辑特别是话语表现理论是处理此类问题的比较理想的工具;3)作为继蒙太格语法之后的一种自然语言逻辑分支,话语表现理论不但具有自然语言逻辑的基本特征,即“运用真值条件模型论的方法对语言进行语义解释,即以数学结构方式表现出来的外部世界的模型作为参照物来确立语句的真值条件意义”[1] 3,而且还克服了蒙太格语法的许多局限性(如对句子采取静态分析;对不定摹状词的处理不够理想;在处理语篇中的指代照应关系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等),解决了其他理论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

三 话语表现理论对命题态度句的语义描写

1.描述主体认知状态的描述DRS

DRT(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话语表现理论)对命题态度句的语义描写基于人们听到话语信息后做出反应从而形成命题态度的过程。请看下面的句子及其DRS(K1):

(6)Mary sent Tom to school.

DRS(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话语表现结构)是DRT对自然语言表达式进行语义刻画的重要中间环节。DRT的一个关键假设是人们新信念的形成是和他们对同一主题的旧有信念密不可分的,因此对新信念的语义描写必须参照旧有信念来进行,对命题态度句的语义描写离不开有主体其他命题态度在其中的语境。这样我们就需要DRS能够表示命题态度句的集合或者主体整个认知状态的若干部分,担当这样任务的DRS我们称为描述DRS(delineated DRS,缩写为DDRS)。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假设听到(或者读到)句子(6)的人对同一主题的旧有信念的DDRS为:

由此可见,DDRS由四部分组成:①框图的中部为若干DRS或DDRS(如上图中的K1、K2),它们每个都描写了主体的一个信念;②顶部是DDRS的话语所指集或论域(universe);③框图中的底部陈述哪个主体具有哪个信念;④框图底下的大括号中是话语所指和它们所指称的模型中的个体所组成的序偶集。

假设持有旧有信念(K2)的人接受了句子(6),那么这将导致DDRS K2和DRS(K1)中语义信息的叠加,从而产生新的DDRS K1.a:

从(K1.a)可以看出,其话语所指是其部分DRS(DDRS)话语所指之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给出,如K3中的u=u1,v=v1。(K1.a)是由(K2)因为吸收了新信息(句子(6))而使自身得以更新(update)的结果,主体信念的形成因此是一个从DDRS到DDRS的函数,该函数被称为:updating。由此可见,DRT可以十分方便地描写人们的动态渐进、不断更新的认知状态。

2.命题态度句的语义解释

一个命题态度句的解释者要执行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必须对该句进行语义处理。我们可以将命题态度句的形式简写为K believes that p。其次,必须把对该句的处理结果和他先前的信念状态关联起来。最后,他必须把子句p的DRS和他对子句p的主体的信念状态的表征联系起来。因此,为了解释命题态度句的接受者(recipient)对命题态度句的语义处理,我们需要两个DDRS,一个描述接受者的整个认知状态,另一个是接受者对子句p的主体的信念状态的表征。

3.命题态度句的成真条件

命题态度句在它被说出的语境中是真的,当且仅当语境中的解释者能够忠实地表征子句p的主体的认知状态。因此,一个命题态度句的真值条件依赖于解释者能否在语境中建立起由于接收了命题态度句的信息而使自己的信念状态得到更新的DDRS。

下面我们精确地给出命题态度句的真值条件,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定义确定性(determinate)这个概念:

定义1:

一个DRSK和一个DRSK’一样是确定的,当且仅当DRSK的语义值是DRSK’语义值的子集。

定义2:

4.对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的处理

为了解决该疑难,我们首先引进概念(concepts)的话语所指c,它代表性质(property),在自然语言中的对等物是普通名词、动词和一部分形容词等。话语所指c和自然语言表达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named(c,d)’,其中α为与c对等的自然语言表达式。

为了清楚起见,我们把第一部分中叙述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时所用到的三个句子重新抄写如下:

(1)David believes that Mark Twain is eloquent(雄辩的).

(2)Mark Twain is Samuel Clemens.

(3)David believes that Samuel Clemens is eloquent.

下面给出对内涵语境下替换失效问题的处理:

在模型中指称同一个人,但这一点却不是David的信念,因此,我们无法把句(2)所表达的语义信息添加到句(1)的DDRS(K2)当中去,即DDRS(K2)不能得到更新,从而句(3)的DDRS就无法生成,从(1)和(2)到(3)的推理无效。

(一)命题态度句的语义依赖于被报道的信念和解释者对信念主体的认知状态的表征的其它元素的交互作用。在有些情况下,由于解释者对信念主体的认知状态的表征不够准确,即使许多命题态度句为真,该解释者也可能判定为假。因此,很难就命题态度句本身来判定它们的真假,其真假只能相对于明确给出了解释者对信念主体的认知状态的表征的语境才能确定。

(二)我们对命题态度句的处理揭示了语义的动态更新过程。

标签:;  ;  ;  

命题态度句的实现条件_mark twain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