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 264680
摘 要: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关乎生命,关乎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要想学生把这一素养落实在生活和学习中,最好的依托便是语文课程,因为语文课程既有课堂上的深入解剖,又有课外的阅读延伸,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最好的载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近年来,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一、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既然属于德育课程范畴,在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与语文学科德育范畴中的负责任的表达、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中华传统美德等不谋而合。同时,语文作为一个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中得到发展。而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关乎生命,关乎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最好的依托便是语文课程。
二、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现在不少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通过对我校20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的课业压力、学习动机、学生安全感、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会反作用于语文学习。如果在课堂上采用合理的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组织秩序,而且能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核心素养。
三、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
1.提升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教师心中有阳光,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是温暖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给学生以稳健的心理暗示,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读一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让学生爱上老师和老师所教授的学科,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深入挖掘课本内涵,确立德育目标。
部编版教材中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契合度更高,更亲近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这更有利于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与文本亲密对话,获得心理体验,感同身受,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3.把角色扮演引入课堂,形成“读-演-想”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调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在表演中释放能量,学会思考,学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学中我不断摸索 “读-演-想”的教学模式。读是通过朗读、诵读、默读等方式解读文本,深入理解,走进去。演是分角色表演,在课堂上通过双重情境化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演出来。想是再思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演中切身感受,在想中深思,在达到共情的基础上体悟己身,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评价方式多样性,让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全面。
课堂上我探索评价的环节,让评价评论在学生之间互动,在师生之间畅行,生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初,学生不敢说不会说,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对于不敢说的学生,鼓励他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说得好坏,对于他敢说话的这个行为给予他正面的肯定。对于不会说的学生,教给他评价的角度很重要。评价,不是否定学生哪一点做得不够好,而是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省能力,让他们在评价中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提升综合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必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艺术化、人性化和生活化,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收获知识,更收获身心的健康成长,拥有一定的心理力量。
参考文献
[1]农闪云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A].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7月下旬刊。
[2]李长银 找准渗透点,捕捉契机,有效阅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J].新教育,2016,6。
论文作者:陈秀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自己的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心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