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学制“修成正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制论文,正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平静的状态中,上海基础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学制改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的上海学制“五四分段”,在经历了试点、争议、推进、稳定等阶段后,终于“修成正果”:从今年新学期开始,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完成六三学制向五四学制的过渡,即小学5年、初中4年。根据新学制,初中全面实行四年制,四个年级分别为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轨迹:择善而从
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基础较好的上海,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中应该选择何种学制,这是近20年来上海各级政府和教育界一直深入思考并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
1986年,在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精神的指引下,上海蓬勃兴起了学制改革的研究。卢湾区新华学校、静安区6所学校相继进行了“五四分段整体改革综合实验”。这些学校的实验证明:5年完成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和教育任务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五四分段”减轻了初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了“初二两极分化”的突出矛盾。这些成果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同时是否全面推行“五四分段”的争议也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
适时“择善而从”,这是中国的“道”。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小学入学高峰的到来,上海出现了小学校舍、教室紧张,容纳不下新生的状况。“困难和机遇同时出现了”,作为当年《上海“加速推行‘五四学制’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现任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毛放回忆说:“1988年原南市区根据‘九年一贯、五四分段’整体改革的思路,将小学六年级学生放人教育资源相对宽裕的中学,由中学管理,这样就有效地缓解了小学入学高峰所带来的困难。从1989年至1991年,上海市区小学六年级相继进入中学,由中学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称之为‘初中预备班’,由此上海市区迅速形成了‘五四格局’。”
“五四格局”的出现和实施,不仅缓解了小学入学高峰的矛盾,而且促进了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办学模式的整体改革,带来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
然而,1995年随着小学入学高峰的回落,初中入学高峰的到来,中小学学制又成为一个社会敏感问题。将“小初一”重新放回小学,退回到六三举制吗?这样似乎可以渡过初中入学高峰。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上海市教委领导组织专家重新审视开展多年的五四学制,通过数据调查、现状分析、发展预测、查阅国内外资料、试点探索和对策研究后,专家们递交了一份充分而详实的论证报告。当年课题组成员之一的潘国青向记者阐述——
首先,五四学制符合和适应上海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优生优育和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使上海地区的学龄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普遍呈现早熟的趋势。有关研究证实,上海六年级女生“初潮”现象普遍,目前十一二岁的孩子一般已经进入少年初期。而小学与初中在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和生、心理成长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由于小学教学是从儿童特点出发,把已经进入少年期的学生继续放在小学环境接受教育,不利于其发展和成长。相反,中学生活的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和灵活性相对较强,对少年有更大的吸引力,让他们早一年进入中学学习,是少年个体成长的需求,对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智能发展大有好处。因此,应该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及时地对义务教育学制作出相应调整。
其次,五四学制有利于上海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六三学制中的初中只有3年,年限短、课时紧、课程多、坡度大,存在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消化不良等缺陷。在六三学制下,初中3年太短,学生刚从小学毕业,第一年基本处于对初中教育方法和环境的适应期;一到初三,又将面临毕业和升学,中间只有初二一年过渡,学生一旦跟不上,往往来不及调整,造成持续学习的困难。实行五四学制后,初中延长一年,可拓宽初中教育阶段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合理安排课程,分散教学难点,减缓教学坡度,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消化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初二两极分化问题。实质上,它有效地适应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趋势。
第三,五四学制适应了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的成才规律看,初中教育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在人的发展史上更具有决定意义。五四学制增加一年初中教育的时间与内容,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初中教育的优势,增加实践的机会,以适应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如果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五四学制,则可大大提高初中的教育效益,提升整个义务教育的产出水平。
除此之外,五四学制的推行是符合国内外教育发展进步趋势的,它有利于实施上海课程教材改革方案,不会导致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在这场探索和论证过程中,“五四格局”是上海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的结论被逐步明确起来。
成果:连锁效应
10年,漫长而又短暂。当2004年9月14日上海各大报章显著位置报道了“今年新学期始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五四学制”的消息时,一些并不清楚这段发展轨迹的人们还有些纳闷——不是早就“五四”了吗?10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学制,更无痕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或许,有人会问,五四学制的稳定与发展是为解决入学高峰的“择善而从”行为,难道解决了入学矛盾就能验证其有效成果吗?不是。看一个学制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生命力,最主要的还得看它是否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否有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正确的学制观应体现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真正实现由以教育环境变化为主的学制观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制观的转变。
10年的道路足以证明这一点。
首先,与五四学制相适应的课程教材体系完全确立。1991年,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开始了第一轮课程教材的改革。方案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以五四学制为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对课程结构作九年一贯的统筹安排。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颁布,为上海市区推行“五四格局”提供了教育教学的蓝图。1997年起,上海开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理念的二期课改,今年新学期开学,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行,这意味着适应五四学制的课程体系已经构建并完善,上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其次,与五四学制相适应的师资培训体系完全确立。为充分发挥五四学制的优势,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上海构建并完善了适应五四学制的师资培训体系,制定了高素质的师资标准,实施达标学历与高一层次学历的教师进修,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师职务培训,强化“高学历、高水平、高知名度”的骨干教师的培训。如今,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蓬勃开展起来,有学历达标的学习、有更新观念的理论讲座、有专业化方向的技能拓展、有跨省或出国进修等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上海教师的学习欲望与日俱增。
另外,与五四学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完全确立。为充分发挥五四学制的优势,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上海除对五年制小学强化“教育实践加教育科研”的教育管理模式外,还构建与完善了四年制初级中学“条块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更有价值的是,确立了对初级中学和小学进行由“基本评价和特色评价”两部分组成的办学评价体系,基本评价从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两方面进行,而特色评价从办学特色、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三方面进行。
站在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回首五四学制走过的10年路,记者发现,它带来的“计划外”的收获还有不少。比如,以“五四格局”为基本学制,上海在上个世纪90年代,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开展了令人瞩目的“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从表面上看,这是政府改善学校硬件条件的实事工程,但从更深层看,这更有利于各区县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进行整体规划,从而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经费分配均衡的民心工程。
再如,五四学制较好地解决了儿童与少年在年龄与身心发展中存在的差异,这使得每一所中小学校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特点、区域环境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创建学校办学特色,以尽量缩短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
从为缓解市区小学入学高峰压力,到转变观念,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小学六年级挪到初中的“五四分段”做法,竟产生了“挪一挪,其效无比”的结果:小学生学得更开心了,初中生感觉自己像个大人了,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更广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