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影响基层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出问题论文,基层论文,社会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07]06-0062-04
和谐社会,基层是基础。最近,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农村、社区、场镇实地调研,感受到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基本和谐。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的发展,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在农村、城市社区日渐突出,甚至十分尖锐,影响着发展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
一、影响基层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走访来看,城乡绝大多数群众对党和政府领导引领发展有信心,80%左右的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较为乐观。然而,在认同社会状况总体和谐稳定的同时,民众也明显感到不和谐的问题:如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使城乡差距愈来愈大、场镇建设管理不完善严重影响场镇居民生活、社区功能与解决社区新问题差距较大影响平安社区建设、基层干部队伍的不和谐制约着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等等。
(一)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农村几难问题仍然突出,老百姓对落后的基础设施有意见。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行路难、用水难、就医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村道建设没有达到100%覆盖,道路硬化比例很低,丘陵地区村道硬化比例不到10%,“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尘”,农民出行十分不便,农产品外运受阻,特别是一些时令性十分强的农产品,往往因雨天无法外运销售而腐烂家中,致使农户歉收。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漏阻问题严重,山塘水坝干涸。德阳6县(市、区)生产用水大都是通过人民渠用水,人民渠自70年代修建后几乎没有修整,漏、阻问题严重,其他放水渠“三面光”改造进展缓慢,尾渠部分农户几乎用不到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常因用水问题引发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农民矛盾,甚至冲突事件发生。农村医疗设施落后,很多村特别是山区农村没有建设医疗站;镇乡卫生所条件设施落后,很多是70、80年代的设备,并且医务人员紧缺,农户生病还得到县城医院医治,往往是既耽误医治时机,又花费高昂的费用。同时,农民缺少基本医疗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不足20%,而且筹资水平低。
2.不均等的利益攀比引发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当前惠农政策很多,农民对政策的理解一般停留于利益对比的层面,包括时间和空间层面。对比以往的农村政策,农民明显感觉对现有政策的优越性,但在对党和政府心存感激的同时,又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值;空间的对比存在于市县之间、镇村之间、农户之间的利益比较,一些利益不均引发了群众上访的不稳定因素。如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对待安置地农房与移民的利益不均(主要是安置地农户与移民在土地等生产资源上均分,但享受不到移民优惠政策,特别是当安置地移民人数众多,现有人均耕地已不足以保障基本生存时,矛盾尤为突出,典型的如中江县黄鹿镇阁楼村三社)引发安置地农户群访,要求享受移民政策。地方政府感觉到反映的问题合情合理但不合政策,很难执行相关政策。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中,一些地方征地政策实行低标准补偿和低标准安置,大量“农转非”人员生活无法保障。同时,征地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不一致,安置不能一步到位等因素,则进一步诱发了群体上访事件。
3.农村税费改革后很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影响基层组织在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前,为完成税费征收任务考核,社、村、镇三级往往是先找资金逐级垫付,再向农户收取,农户未缴清的各种款项都形成难以征收的尾欠,造成“上清下不清”。现在有30%的农户还拖欠着过去的农业税、双提款、水费等税费,农村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后,对拖欠税费没有明确的征收政策,村、社不能清收农户拖欠税款,很多村社一直垫付,有的甚至是私人借款垫付。对此,过去交纳清完的农户失去平衡,对现在村社收取用水费用、一事一议公益费用等抵触,更有甚者要求村社退还过去缴纳的税款,严重影响基层组织在农村工作的开展。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丘陵地区,90%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由于过去垫付农业税费、改造学校危房等,70%村负债;为完成税收任务乡镇拉税、垫税、买税,合经会经营撤销负债,乡镇企业破产等,80%乡镇负债,有的乡镇政府办公楼都被抵押,租房办公,年关时节甚至出现要债的比办公人员多。而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工作经费只够用于订阅上级各部门分摊的报刊费用,乡镇财政转移只够保证开门办公,基层党组织无钱为百姓办事,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凝聚力减弱。而没有债务偿还能力,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诚信逐渐失去。
4.村社财务管理不规范,造成干群关系矛盾突出。目前,全市农村已普遍实行了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但村社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上仍然做得不够,这最容易成为群体性上访的根源和借口。具体表现为:一些村社只把容易公开的事情公开,而对财务收支、规费减免等群众特别关心的事项模糊处理;有的公开的情况不真实;有的只公开结果,不公开处理过程;有的公布的财务账目太专业化,群众看不懂;还有的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公开的内容长期不更换或检查时才更换。在村社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管理上,有的议事不民主,理事无规章,决策无程序或程序的规范准确度不够等,没有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很容易引起群众不满。
5.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山地灾害存在严重隐患。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市工业化所产生的污染物肆意排放,污染后果逐渐影响到了农村生态的平衡健康发展。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过度使用,小规模的畜禽养殖遍地开花,畜禽粪便,随意屠宰等各种养殖业、畜牧业的废物排放也相当严重,秸秆焚烧、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都是造成农村的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生态系统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而矿山开采区过度开采多年,采空区众多,造成山体崩裂塌陷,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各级财政对污染的治理投入的重点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污染治理投入很少。
(二)影响场镇和谐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场镇“三无”居民生活困难,部分非农户要求转为原农民身份引发新一轮社会问题。由于过去为逃避高额的农业税收,很多农民特别是居住在场镇周边的农户通过买城市户口变成城镇居民,他们无土地、无工作、无固定收入,随着现在年岁增大,生活困难,变成了城镇弱势群体,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而随着农村农民的关注度增高,一些惠农政策无法享受,少数非农户要求转为原农民身份归还原有的土地,引发新一轮社会问题和不稳定。
2.场镇建设管理滞后,生活环境极差。随着小集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场镇建设加快,但是乡镇没有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和配套管理经费,房屋乱建现象严重,水、电、气、管道等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无人管理,特别是逢集过后,场镇四处一片狼藉,到处污物散发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场镇居民生活。近年来,一些乡镇为了发展引进沿海淘汰落后企业大都是重污染企业,排污处理设备落后甚至没有排污处理,严重污染生活环境,场镇居委会无权管理也无能力管理,居民怨声载道,甚至引发群众与企业矛盾冲突。
3.政策不平衡和滞后,在政策落实中引发矛盾。如:场镇个体户税征收政策没有结合个体户发展的实际,在个体户中失去平衡。国家对个体户的税收标准仍然是按照2002年核定的收入标准在2006年起征点调整中一刀切,没有根据个体户的发展实际来动态调整个体户的税收,造成了发展壮大的个体户没有缴税,发展停滞甚至萧条的个体户还在继续缴税,个体户在对比中失去平衡,缴税户开始逃避税收,甚至与税收人员争执对抗。如独生子女补助费,有选择性的补助政策引发未享受补助居民的埋怨和不满。
4.农村综合改革导致部分场镇功能萎缩,给周边群众带来不便。在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后,乡镇进行了区划调整,部分乡镇被撤并。撤并后的乡镇政府办公所在地因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相对集中,场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改善和加强;被撤销的原乡镇政府的场镇,原本红红火火的文化、商贸、餐饮等行业,都随着乡镇政府及各服务部门的迁移,而趋于冷清萧条,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撤并后的乡镇地域广阔,较偏远的场镇因派出所警力不足等原因,黑恶势力有所抬头,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不容乐观,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影响。
(三)影响城市社区和谐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下岗人员就业再就业问题严重,弱势群体增多。随着厂矿的倒闭、企业的改制破产,大量下岗人员流入社区,一些传统老社区,大都是过去厂矿企业所在地,留在社区的居民大部分人员年龄大、文化低,就业难,收入没有保障。一旦遇到病、残、祸事等,几乎倾家荡产,生存及其艰难。在调研的旌阳区半截巷社区,6000多人中有600多下岗失业人员,占10%,老弱病残弱势群体400多人,吃低保只有99人,大部分弱势群体人员生活艰难。同时,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由于企业改制破产等下岗失业,很多政策性问题基层无法解决,他们长期上访,甚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聚集部分群众与社区工作对抗,甚至有组织上访。这些严重影响了平安社区建设。
2.社区基础设施差,功能不健全,与新形势下社区工作要求差距较大。随着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社区组织工作经费直接由县区财政直拨,旌阳区每月为社区下拨办公经费200.00元,只够交纳电话费,远远低于实际支出费用。部分社区缺乏活动场所,旌阳区62个社区办公场所不足100平方米的社区14个,占23%,一些大型活动无法开展,制约社区服务能力。一些部门对社区年终工作考核存在偏差,把社区创收作为考核重要指标,为服务性的社区形成错误的导向,这些都制约着社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水平提高。
3.两劳人员管理难,影响平安社区建设。两劳人员回到社区,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他们工作,群众不愿意接近他们生活,亲人们不愿意接纳他们,他们没有事情做、没有生活保障,有的甚至无家可归,社区没有资源资金和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们面临第二次流浪,甚至为了生存再次犯罪。旌阳街道办辖区有登记在册的两劳人员1200多人,街道办和社区对他们行踪管理十分艰难,60%两劳人员处于游弋状态。
4.上级部门与城市社区争利益,影响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一些部门和社区同在一个城市,共同承担管理城市的责任,在对城市的管理中,部门与社区没有很好的沟通协调,造成部门与社区争利现象,有利益的就部门管理,无利益的下放社区管理。如对车辆停放的管理,收取停车费的场所就由上级部门管理,免费停车的交给社区管理,往往出现为收取停车管理费用,社区管理人员与部门管理人员发生争执冲突;有的甚至上级部门收钱要求下级部门管理,如摆摊设铺收钱管理的由上级部门管理,清理社区污染清洗小广告等交给社区来做等。这些管理的责权和利益不清,严重影响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四)影响基层组织和谐建设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基层干部待遇低,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由于部分乡镇受自然条件、资源、市场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强有力的税源支持,加之负债严重,财政转移支付只能保证开门办公,干部的其他福利待遇非常少,并且很多福利待遇不能及时兑现,部分乡镇干部还自垫钱办公事,无法报销。部分乡镇在年终考核中,由于目标任务没有完成,得不到财政转移支付,很多干部一年干到头,不能拿到应得的福利待遇。对比机关干部,差距较大,严重挫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如中江县在去年抗旱中,县委制定福利政策,由各单位自筹经费发放福利待遇,县级机关部门都能发给干部职工,但是很多乡镇没有资金来源,无法发给基层干部职工,在一线抗旱的乡镇干部通过辛勤劳动赢取的政策而无法得到。如此等等,很多基层干部心中不平衡,甚至有怨言,影响工作情绪。
2.机构改革后,乡镇“八大员”干部政策待遇不平等引发干部上访。由于过去基层政府管理的事务多,人员紧张,聘请临时人员协助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管理,习呼“八大员”。部分工作能力突出的转为干部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而大部分人员受指标和政策的限制,尽管工作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在机构改革中被解聘。很多人员当时为了工作转了户口,现在沦为“三无人员”:无土地、无工作、后顾之忧无解决,生活困难,他们要求政府解决他们后顾之忧,长期上访。而部分人员,如广播员等由于长期上访,出台了一些地方政策,帮助交纳养老保险等政策。而在其他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上访更加激烈,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同时,由于地区性政策不一样,在待遇对比中,对政府的要求也更强烈。
3.过去离职村干部与现在村干部待遇差距巨大,引发离职村干部上访。过去村社干部大都因年龄大了从工作岗位退下去,他们默默地为党奉献多年,甚至几十年,退下去时组织上没有给他们任何待遇,没有很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基层干部关注加大,大部分地方都为现在的村社干部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很好地解决了后顾之忧。同为村社干部,待遇上前后反差巨大,很多后顾堪忧的退休村社干部要求组织给予一定的待遇,落实现有政策,有的甚至利用影响力聚集上访。
二、影响基层社会和谐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因素
1.一些政策的执行与基层工作实际的不适应。各级政府在解决基层的问题和矛盾中,大都是专项问题专项解决,制定专项政策,存在“脚痛医脚、手痛医手”的现象,在制定出台政策前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调研,出台的政策有一些与基层实际工作不适应,让基层很难执行。如移民政策中,对移民的界定是房屋搬迁的就叫移民,他们就享受移民政策,而就地搬迁的移民与非移民的各项利益包括土地等全部均分,造成当地农民上访要求享受同等政策。同时,一些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只是考虑部门工作,没有通盘全局考虑,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有的政策相互矛盾,基层执行落实很困难。
2.政府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造成利益不均衡。为帮助农村发展,又能调动基层组织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政府往往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覆盖面很小,只有少部分农村和农户得到,引起了大部分没有得到利益的农户心理失衡,很多农民埋怨当地组织和政府无能,不能为自己争取利益,或有甚者认为利益被当地组织和政府挪用。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打造亮点,起到示范作用,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镇两级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各种发展项目也大量倾斜,示范村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迅速改善,非示范村的农民十分羡慕的同时,埋怨当地组织和政府无能。还有一些“以奖代补”的政策让无经济基础的农村根本无法得到,造成贫穷的更贫穷、富裕的更加富裕,基础条件好的农村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越来越差。
3.对农村、社区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增长速度,各地相互比较、排位,为提高本地GDP增长率,过去各地各级政府向农村、农民索取的多;同时,各地和各级政府为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更愿意把财力投入城市建设这些显性工程中,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隐性工程投入的少,特别是对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投入很少。长期出现“人民教育人民办”,结果是“农民教育农民办”,农民集资修学校、村社借款改造危房;“人民公路人民修”,结果是“农民的公路农民修”,农民集资修路,出力补路。同时,医疗等“过度市场化”,没有考虑农村、农民的实际利益,对农村社保、医保投入也不足,很多贫穷农民大都是因病、祸返贫。
(二)体制因素
1.旧体制弊端没有完全打破,公平竞争格局没有真正形成。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改革的不到位,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旧体制弊端没有完全打破,公平竞争格局没有真正形成。如农村户籍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均等待遇问题、不同行业在公共资源占有和发展环境方面面临的不公平问题等。同时,一些相应的政策制度与体制改革不配套,调整完善不及时,形成竞争和机会不均等,比如区域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等,很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竞争不公平。
2.普通农民没有享受改革所得利益的成果,贫富差距过大使社会不公更加突出。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体制的不完善,少数人钻政策的空子,侵占国家和人民利益,成为富人,而回报社会和人民群众很少,造成少数富人拥有大部分资源,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使得社会不公。如垄断行业以其权力的垄断,行业收入高,富裕少数人。国家逐年增加的财政开支大都用于拥有公共权力的部门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出国考察等。关注民生、用于民生的太少。特别引起人民群众不满的权钱交易等违法腐败问题导致收入不公,突出表现在土地经营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加快对土地的经营,大量征地卖地。一些有权批地的官员,非法批地、违法用地,贱卖国土资源,同房地产相互勾结,大肆掠夺土地,亏了国家和农民,肥了自己。使得人民群众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又未能得到土地换来的利益,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在土地管理问题上的官员腐败问题,成为引发不少群体冲突事件的主要原因。
3.民主、科学决策的体制和机制缺失造成很多经济、项目决策失误。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腐败。一些地方干部权力观、政绩观不正,为了自己加冠进禄,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顾群众利益和现实实际,不按科学发展观办事,很多领导干部是“拍脑袋想点子、拍胸脯定决策、拍屁股出问题、拍大腿开溜”,流下很多遗留问题,让人民群众埋单。
4、现行的财政体制不能将利益向基层倾斜。随着管理的规范化,财权的高度集中。为了保证上级政府的开支,用于基层的预算和用于民生、解决人民群众问题的预算财力较少。如预算中不可能将某村道路建设、水渠修建纳入预算,造成基层政府无钱为百姓办事。同时,有的预算缺乏科学论证,人为因素很大,孳生腐败。
(三)基层组织自身因素
1.基层组织职能不明确,不能积极主动服务群众。各级各部门将工作层层下放,对基层进行工作考核,“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什么事情都要基层参与,并且是直接责任人,工作压力很大,忙于应付,不能主动服务群众。并且很多基层组织根本没有调控手段。如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基层组织根本就没有能力和手段;如交通安全检查,交通部门以路段划分给路段所属乡镇,乡镇又划分给路段所属村社,基层干部根本就没有执法检查手段,工作起来很困难。
2.干部作风不深入,干群关系不融洽。一些干部高高在上,工作作风粗暴,不能深入一线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对一些政策宣讲不够,不能与群众交心谈心,不能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一些群众反映,只有原来催粮催款、收缴费用的时候才能看都干部,有的地方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看到过县级干部。干部群众距离远了,对群众所想所盼不了解,不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有效化解矛盾。同时,一些地方在落实项目款上层层克扣,特别是债务深重的地方政府,挪用项目款还债,投入项目上的资金不能完全到位。
3.基层组织引导发展,提升人民素质还不够。当前,基层组织缺乏提升农民素质的手段和途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能力素质较差,没有掌握一些技能技巧,没有发展思路和发展项目,很多农民还得只能靠天种粮吃饭,靠体力挣钱。到年老体衰之时,一旦遇到天荒,生存就很困难。同时,农民思想较为单一,对党和政府政策的理解存在片面现象,往往停留于利益对比中,只要自己的利益少了,就会找当地组织和政府上访。个别利益损失大且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就会煽动群众,群众就会不明不白的附和。
三、解决影响基层社会和谐主要对策
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部署,要纠正单纯以GDP的增长速度评价政绩的偏向,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干部考核的标准中。要在实践探索中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积极构造和谐社会的因素。
(一)加速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农村,必须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坚决执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农民增收工程,为建设和谐农村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按照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化一转移”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业主和营销大户四大带动主体,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积极引导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充分运用政府组织引导优势,通过做实做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而自身无法解决的事情,组织帮助农民实现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目标,开展“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有清洁能源、有进出硬化路、有硬化院坝、有自来水、有电话或光纤电视”等引导活动,合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将退耕还林、改良土壤和调整结构、生态环境建设相配套,将路渠电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将庭院文化建设相配套。以扶贫帮困为重点,深入开展结队帮扶农村困难群众活动,积极扩大农村低保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体系;以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关键,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和谐农村新风貌。
(二)转变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在化解社会矛盾中不断促进社会稳定作为执政理念。正视当前社会矛盾,不回避矛盾。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群众利益放在一切工作首位,尽可能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探索实施流动下访、流动法庭、人民调解员和群众干部互访工作机制,主动服务人民群众,把群众的诉求的渠道拓展到基层,让老百姓话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困难有地方解决。进一步明确基层组织和政府职能,把基层工作从忙于应付上级部门分摊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基层干部积极主动服务人民群众。同时,进一步明确上级部门与地方利益职责关系,坚决杜绝上级部门与基层政府争利、基层政府与民争利、利益部门化和自身化现象。
(三)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从促进机会公平入手,完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内需,重点解决农村、生活困难和低收入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把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关心扶持困难群体上,努力让城乡困难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较多实惠。重点抓好以“城乡低保救助、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助学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救助体系建设。同时要注意经济增长和福利增长的不同规律,扩大福利要坚持低水平、广覆盖,保持收支平衡,防止超越发展阶段的过快福利增长。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树立“解决一人就业、输出一名劳动力,就是解决一家人生活”的理念,多渠道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征地农转非“零就业”家庭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在农村,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的农村劳务市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为进城务工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
(四)完善相应的补偿法规,增加基层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是目前社会矛盾的高发领域。现在土地出让金是很多地方政府的最大收入来源,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预算财政和预算外财政之外的“第三财政”。可以考虑提高在地方土地收益上的分成比例,把土地收益作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渠道。同时,取消农业税后,一些农业县财政更加紧张,特别是部分地区农村基层财政紧张、缺乏服务能力。要通过充实基层财政,发展县域经济,缓解县以下基层财政紧张局面,这是调节基层干群关系和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的必要措施。
(五)有序推进基层政治民主建设,突出解决决策的民主和科学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基层政治民主建设,这既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措施,也是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所在。抓好民主选举环节,基层干部要全面推行“两推一述”和“直接选举”,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对基层干部的选举权;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制度,人民群众对重大事项决策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最直接利益的事情,实施听证会制度,坚持人民群众的事情人民群众决策作主,全民推行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使党委和政府的行为自觉接受监督,使人民群众参与决策中。
(六)建立和谐的基层干部队伍。基层干部处于生产第一线,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要把建设一支和谐的基层干部队伍作为政治任务。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关注度,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特别时基层干部待遇,积极探索村干部考录公务员、选拔乡镇领导干部的方法和途径,让他们政治上有盼头;加大乡镇干部同机关干部的交流力度,积极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基层帮助工作,以此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标签: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 生活管理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