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城镇建设思路及规划策略探讨论文_吴思勇

摘要:本文对绿色低碳城镇建设思路及规划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绿色低碳;城镇规划;建设思路;规划策略

一、前言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把民生科技作为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要求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城镇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凸显出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绿色低碳城镇建设思路及规划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绿色低碳城镇建设思路

绿色低碳城镇建设应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产品,促进光伏太阳能、生物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产业发展;建立企业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方面的循环利用和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和各种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加快推动循环型企业和生态园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准人制度,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占地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限制和淘汰污染企业;以绿色低碳规划为依托,将“低碳”的理念导入城镇规划;调整城镇规划布局,根据城市风环境和光环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科学控制建筑密度、高度,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减少城市能源消耗;调整交通方式,有效地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内部应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等等。另外,通过规划的引导和控制,调整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推进分布式产业化生态型城镇建设,探索村镇低碳运营与管理模式。

三、绿色低碳城镇建设规划策略探讨

(1)因地制宜地建设绿色低碳城镇。我们在绿色生态城镇建设中,不能完全照搬其它城市的发展模式,而忽略当地的特色,使得当地宝贵的物质文化遗失。例如,桃源县在长期的规划发展下,小城镇的自然环境与特色环境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特色。采取依山造景、依水生景等手段,开发梦幻桃花岛、水上娱乐城,打造集休闲与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基地。着力打造文化桃源,依托对桃花源景区扩张与提升,加大对采菱城、漳江阁、文昌阁、浔阳寺等远古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和古建筑保护力度,充分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城镇建设。

(2)强化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镇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镇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设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绿色低碳城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城镇产业布局是改善城镇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推广生态工业园将环境问题的解决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协调发展。

(3)强化绿地景观规划。生态城镇绿地景观应以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为主。结合地形,规划可采用组团板块开发的布局特点,用地界限符合自然纹理和脉络,由人工到自然过渡、又由自然向人工演变的建设肌理与格局,尽量减少人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采用自然的设计手法,摒弃巴洛克式的造景手法,运用本土植被,甚至保留当地植被,节约建设成本,通过“绿化加法,造景减法”法则,真正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城镇。规划应强调自然山水生态要素间相互串连,通过生态廊道的串连和绿网基质的交织将大型生态斑块其与周边生态系统构成完整体系,体现生态和谐、环境友好、活力宜居的城市生态系统理念。

(4)营造合理的水体环境。水环境是城市重要的环境因子,水体与绿化的结合造就了城市优良的自然环境,水面通过蒸发和渗透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促使植物生长旺盛,水边的植物也能阻滞泥水。净化雨水,可有效抵御水体污染。大面积的水体可吸收和存储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由于水体的热容大于陆地,其升温降温速率远远慢于陆地,从而在两者上部形成空气环流,给人们带来凉爽、湿润的空气,发挥天然空调器的作用。有关专家学者主张收集建筑层顶雨水循环利用,路面采用可渗透型材料等措施,来保持一定的城市水循环。

(5)保留地域文化,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当地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独特的社会关系,充分利用地域文脉,使人居环境具有地方的活力,使人们乐于去居住。例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宅建筑群,延续北京从故宫到民居四合院的合院体系,尊重严谨的城市肌理,是在保留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对“类四合院”、“新住宅体系”的一种尝试,而在大北京的发展规划研究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首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加强对旧城核心区的保护,保护古城文化遗产及其格局。

(6)构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我国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是构建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支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高效、经济、公平、低碳、低污染的绿色交通系统。如某城镇在规划实践中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规划建设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构建高效、快捷、人文、绿色的综合交通系统,让出行变得便捷、安全、舒畅。绿色交通的目标——环境目标: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降低交通运行排放;资源节约目标:提高交通设施用地效率,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利用城镇的绿道系统,将镇区不同片区内的商圈、社区、学校、医院、市场、风景区等公共服务设施串联,并且在不同的区域构建各具特色的景观功能中心(如文化景观园、山焦遗址公园、公共设施中心、行政管理中心),通过绿道将这些重要商业网点、步行街、景观园以及特色区域串联,同时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使公交站点、慢行廊道等交通枢纽有效对接,在打造独特景观区域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并存,形成有活力的特色平台。最终构成该城镇独特完整的休闲、消费、娱乐系统和绿色交通系统(见图1)

(7)研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首先,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应建立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其次,要尽快完善行业标准,尽快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验收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科学指标研究,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因素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开发等。开发辅助的绿色建筑评价软件,在技术产品层面,要加强创新,提升价值。

四、结束语

总之,绿色城镇化是治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城镇化模式,面临着观念更新、技术进步、文明构建、政治推动等多重挑战。因此,探索低碳生态城镇规划指标体系,明确关键要素及其实施途径,有利于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引导和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使低碳生态更大化融入城镇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2]刘吉双,衣保中.日本城镇化“绿色发展”新动力方向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15,6.

论文作者:吴思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  ;  ;  ;  ;  ;  ;  ;  

绿色低碳城镇建设思路及规划策略探讨论文_吴思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