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76100
摘要:喹诺酮类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其基本结构是4-喹诺酮母核,通过对其结构修饰,现已获得药效更强、抗菌谱更广、副作用更小的药物,临床上常用此类药物来治疗泌尿道和肠道等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强、药物不合理使用及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其抗感染治疗正面临许多问题。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合理应用;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广谱杀菌药,对G+菌、G-菌、结合分支杆菌、军团菌、厌氧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等均有杀灭作用。按发明先后及抗菌性能的不同,目前医疗行业将其分为四代:第一代由于疗效不佳,现已少用;第二代较第一代抗菌谱有所扩大,尤其针对G-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突出;第三代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对G+菌的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以及结核分枝杆菌也有效,耐药性低,毒副作用小,是目前最常用的此类药物;第四代虽然保持了第三代的特点,而且疗效有所增加,但却增加了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光敏反应。
1.体内过程及抗菌机制
1.1体内过程
喹诺酮类药物口服易吸收,食物对其无影响,但与含有Fe2+、Ca2+、Mg2+的食物同服可降低其生物利用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低于40%,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在前列腺组织、骨组织、肺、肾、尿液、胆汁、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药物浓度均高于血浆。可经肝脏代谢,部分以原形从肾脏排泄。
1.2抗菌机制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类通过化学的方式,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 DNA 回旋酶(主要靶点)和拓扑异构酶IV(次要靶点),进一步妨碍细菌的 mRNA 以及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将细菌抑制甚至杀死。
2.临床合理应用
2.1呼吸道感染
众多相关的研究发现,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是社区获得的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有充足的临床证据表明该类药物可以作为初治经验治疗方案之一,用于感染患者的治疗。在医院获得肺炎(HAP)患者中,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是已获美国FDA批准可选用于HAP的药物。
2.2泌尿生殖道感染
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前列腺液及组织中药物浓度高,可参照病原菌药敏结果用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鉴于目前国内该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已达50%以上,治疗尿路感染应参照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氟喹诺酮类。
2.3骨及关节感染
氟喹诺酮类在骨和关节中药物浓度高,可用于该部位感染的治疗。常见病原菌有金葡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由于病原菌不同,治疗方案有很大差别,且疗程长,宜参照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氟喹诺酮类。有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的患者,不宜选用氟喹诺酮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皮肤及其结构感染
对以金葡菌和化脓性链球菌为主的非复杂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如需全身使用抗菌药者,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可作为参考选用。复杂性感染,疑为肠杆菌科等革兰阴性菌所致者,可选用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
2.5结核病
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是二线抗结核病治疗药物之一,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可用于难以应用一线抗结核药或一线药物疗效不佳的肺结核病患者。
2.6感染性腹泻
志贺菌、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等所致成人腹泻,氟喹诺酮类是宜选药物之一,需注意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菌福氏志贺菌近年来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有增高趋势,病原菌获得者,宜参照药敏结果选用药物。
2.7复杂性腹腔感染
如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情属轻、中度者,酰胺类以及环丙沙星+甲硝唑或莫西沙星等均为可选经验治疗方案,而重症感染者则宜首选内酰胺类,环丙沙星可作为内酰胺类的联合用药之一。
2.8其他感染
有报道指出,部分喹诺酮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化脓性脑膜炎及由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引起的败血症,并对外耳炎有一定疗效;环丙沙星用于经直肠前列腺活检手术的预防用药,是基于该药与庆大霉素相对照,可较庆大霉素减少菌血症的发生。
3.不良反应
经临床使用发现,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①常见胃肠道反应,以环丙沙星和培氧沙星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②神经系统反应,其发生率仅次于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诱发癫痫等;③软骨损害,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喹诺酮类药物对多种幼龄动物,可损伤负重关节的软骨,儿童用药后,可出现关节痛和关节水肿,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④皮肤及光敏反应,表现为光照部位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严重者出现皮肤糜烂、脱落,还可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状;⑤心脏毒性,严重者可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颤;⑥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异常,跟腱炎,过敏反应,如:曲伐沙星有严重肝毒性,加替沙星可产生血糖紊乱和心脏毒性等。
4.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剂,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良好的安全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不良反应,有的还存在隐患。目前,此类药物发展趋势偏重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修饰侧链,增强对某些耐药菌的活性,降低细胞光毒性、肝毒性等副作用;第二,喹诺酮一杂合、轭合物可以克服细菌耐药性问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三,通过鸡尾酒法和混合近似法降低细菌对药物的外排作用,提高药物在细菌中的聚集浓度;第四,增加喹诺酮类药物脂溶性,对研发此类药物非常重要。
药学家以及医学工作者在对喹诺酮类构效关系的潜心研究中,发现了新的化学修饰方式,使其表现出良好的药理活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们一定可以得到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喹诺酮类药物。
参考文献:
[1].杨小敏.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2014(30):66.
[2].陈艳成.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4):370.
[3].蒋晓磊,崔玉彬,曹胜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研究新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4):255-263.
[4].农春迎.含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及注意事项〔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6):228-229.
[5].张强.加替沙星临床应用安全性及疗效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3):46-47.
[6].仇凤香.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138-139.
论文作者:马文彬,肖勤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药物论文; 环丙沙星论文; 喹诺酮类论文; 病原菌论文; 细菌论文; 杆菌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