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青干部教育中团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杨 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摘 要: 北京市团校通过近些年的探索实践,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优化培训课程体系,目前已形成了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素质拓展相结合新模式。
关键词: 团青培训 团课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 培训基地
一、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办学渠道
(一)加强团青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争取团市委各相关部门在培训课程设置上的指导和支持,充分调动了学院各系(部)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积极性,加强与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的联系,构建了适应了团青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师资库。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了培训学员的管理,建立了培训教师授课质量考评制度,为做好团青干部培训提供了有效保障。创新教育在引入外部研发资源基础上,加强与学院内部资源有效整合,建立专家师资教研团队,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与模式,研发推出具有共青团色的知识产权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新力提升品牌课程。
(二)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
选聘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致力于青年人才培养,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军群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优秀的转岗和在岗团干部、团组织推出的先进典型人物、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参与团训授课的聘任客座教授和教师的统一管理,实施颁发聘书、教学质量监控考核、择优动态遴选的机制,每年召开团训教学工作研讨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成立北京青年中科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双创学院)
双创学院由团市委、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科创新院三方组成,作为决策机构。共青团拥有健全的组织系统、丰富的社会资源;中科创新院在引进先进的培训模式、培训师资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北青院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科研力量。将充分发挥三方优势,资源互补。计划今后将以双创学院为平台,建设北京市团干部(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合作开展对团青干部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指导技能。
二、创新培训方式,优化课程内容
(一)不断创新团课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岗位团青干部的学习特点,引进新理念,吸纳新元素,将团队建设、情景模拟、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浸润式教学、结构化研讨等多种培训方式有机结合,采取自主承办、合作联办、委托督办的方式,拓展培训渠道,以创新的思路取代传统教学与管理模式。
由图4(a)可以看出,高钛渣原料呈现出金属盐团聚吸附包裹在表面。结合图1,高钛渣原料含有Mg-Ti-O、Fe-Ti-O和Fe-Mn-Ti-O等黑钛石物相,苏打焙烧的目的就是破坏这种难与酸反应的结构。杨艳华[12]对云南钛渣直接进行了高压酸浸除杂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高压酸浸并没有破坏钛渣表面的包裹结构,TiO2的品位也只提高到了83%。图4(b)显示,钛渣经苏打焙烧后形成了针状、柱状、板条状晶体,这种结构形态与未经苏打焙烧时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松散结构可使物料的比表面积显著增加,有利于加快焙烧钛渣酸浸反应的速率,明显改善酸浸除杂效果。
当时的公狗是咱现在的院长。那时候,他在葫芦套村当村长。他和老鳜鱼的老婆有一腿。老鳜鱼的老婆叫三妮。在葫芦套村是数得着的俊媳妇。
在团课教学过程中增强共青团仪式感,让团徽戴起来,团歌唱起来,团旗飘起来,从而在青年团干群体中形成思想引领热潮。组建团干部宣讲团“进机关、进企业、进院校”开展宣讲活动,增强共青团工作的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形成社会理解,共同参与共青团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积极探索互联网团课新模式
充分发挥学院在承担团校职能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共青团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课程体系建设要突出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党性作风教育、团的业务能力培训、自身能力素质等四方面核心课程模块,着力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发5门校本课程,制定核心课程教材,率先实现团训精品课在全市团青骨干和青年人才培训中示范作用。
目前团校正在积极探索“精品团课映客直播”、“手机微团课”等网络APP形式,为学员提供更加实用便利的服务。“精品团课映客直播”:学员只需拿出手机,打开映客即可一键直播精品团课,让学员随时随地可以观看精品团课,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学习。“手机微团课”:定期面向学员发送手机团课,内容既涉及共青团文化,团的基本知识,最新政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团青干部进行的一项持续性教育活动,提高知识渗透的持续性和广泛性。
(三)打造精品系列团课
借助新媒体,建设网上教学平台、网上学员交流平台、网上学习资料分享平台、网上资源管理平台、实施学员档案库数字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短信平台、网站、QQ群、微博微信互动等多种形式将团课信息及时发送给学员,建立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掌握青年动态,与学员形成良性互动,为传统单一的共青团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对资源承载力是指通过选定资源承载力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区,以该参照区人均资源拥有量为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的资源存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研究区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相对资源承载力原模型[4]主要包括: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
三、利用资源优势,拓展教育职能
(一)加强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整合学院内部教学研究力量,在自主挖掘培养的基础上,培养一批院内“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择优选招录用创新培训专业人才,依托首都科技工程研究资源与社会力量,采取聘请与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吸引一批院外科技创新培训导师,参与创新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稳定有力的教师队伍。
拟开设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共青团团史团章概论、共青团工作实务、共青团职责和使命、青年群众工作方法、法律基础等校本课。推动建立团市委领导干部,学院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团课,参与团训授课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培训和实践基地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既有作为北京市示范性专业的青年教育类的专业设置,又有北京青年志愿者培训基地的资源;既有北京市英才学校和青檬夜校的阵地,又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青年研究》等青年研究的学术平台,要充分利用这种平台优势,联合市委党校、中央团校、各区县团组织共同开辟10个具有特色的团干部、青年人才校外培训基地,实行开放式动态教学。积极探索改善培训办学条件,建好自有培训阵地,实现创新发展。加强与中央团校、兄弟团校、各地党校的联系,拓展培训渠道,共同开发京外主题教育线路和京外培训基地。
(三)建立“青少年工作智库”、“团史资料中心”
以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为依托,以北京青少年调研中心和青年调查云系统的建设为抓手,构建“青少年工作智库”,为团青干部培训和共青团工作当好参,提供理论支持。以学院图书馆、校史馆建设为依托,打造团史资料中心,整理编写团校历史材料,在学院图书馆开辟“共青团专区”资料库,完善资料管理和青年骨干发展的动态追踪。加强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每年承接一项省级课题,以全年万名培训者为调研对象基础,重点做好青年人才理想信念、团干部队伍建设、团青工作专项领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并指导教学培训实践。
(四)搭建青少年创新教育平台
自2015年以来,北京市团校按照团市委要求,积极承担青少年创新教育课程研发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搭建北京青少年创新教育平台---北京青少年创新部落。初步形成了以团青干部培训为主体,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为补充,以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和青少年调查研究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青年人才培养培训格局。团校积极配合校内外专业力量和工作团队,为创新部落提供课程研发、师资培训、战略规划等服务,增强创新部落核心能力。预计未来5年内,团校将不断加大课程研发力度,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等方式提供课程资源,建设研发团队与核心师资团队。
此外,在嵌入式实践课程结束后,应鼓励学生参加各个层次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标签:团青培训论文; 团课教学方法论文; 师资队伍论文; 培训基地论文;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