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和谐思想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论文,快速发展论文,持续稳定论文,和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外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社会的和谐,并运用和谐的思想方法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综观中外自古以来人们所说的“和谐”,无外乎是指各种矛盾和关系的配合协调,相生相长,其本质是协调与共享。在现代汉语中,“和谐”是指配合适当、协调的意思。和谐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而是这种矛盾和差别为所有社会成员所接受,不影响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中外自古以来这种和谐思想,初步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从各角度各方面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并为指导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思想渊源和根本要求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统一。但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开展,这种和谐统一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大生产以后,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和分裂日益明显,并且愈演愈烈,终于使人类不断受到自然界的抗拒和惩罚。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但是我国也曾经走过一条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当然也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始注意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我国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发展的目标要求上,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思想观点体现了江泽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思想渊源和根本要求。因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和表现为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而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进入到和谐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状态的表现。
二、“十二大关系”及其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勾画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1995年9月28日,毛泽东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话,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把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郑重提上了改革和发展的议事日程,成为指导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初步构画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理论框架。在讲话中,江泽民开宗明义地指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十二大关系”基本上概括了关系国家建设的重大方面,即经济、政治、文化、国防、自然、社会等相互之间的、以及它们各自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这“十二大关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发展为区域间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发展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间的关系,等等。这“十二大关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进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支柱,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所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如社会稳定、就业、腐败、分配不公等,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好这“十二大关系”。其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出了根本要求。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要求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此后,江泽民总书记多次谈到三者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三者间的关系“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江泽民的这种和谐思想,为我们当前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要求和理论依据。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仍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根据国外的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多发期。就业、腐败、分配不公、社会稳定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焦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我们的思想认识不清醒,政策把握失当,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和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而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以发展来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要把稳定作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石,稳定不仅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表现;要把改革作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动力,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增强党和民族的凝聚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同时围绕人民生活的改善,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社会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目标,要求“三个文明”要协调发展。这是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总结。众所周知,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没有把社会公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到应有的重要位置,结果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江泽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不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就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就不会稳固和增强,国家就不会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政治保障。江泽民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内涵上扩展为“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见,江泽民不仅要求“三个文明”在各自内部保持和谐发展的同时,彼此间也要协调发展。因此,这“十二大关系”及其发展不仅体现了江泽民的和谐思想,也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要求。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思想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依靠力量和价值最高准则
江泽民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强调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我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形成,实际上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在人民群众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也就是说,社会成员间的关系和谐,一方面能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依靠力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状态,是我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因此,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的准则。而当前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是社会的分配问题。为此,我们要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和而不同”和把握重点统筹兼顾的思想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处事准则和方法
2002年10月,江泽民在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重要演讲时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真谛。他还说,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可见,“和而不同”的“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和美、和平;“不同”指不一样,即有差异、差别、矛盾。也就是说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既和谐、和睦、和美、和平相处,相互间又允许存在有差异、矛盾、不同甚至对立的方面。江泽民“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处事准则和方法。在国家之间,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事物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等也一样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各事物、各民族、各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等,搞千篇一律,完全相同,容不得半点不同之处。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追求“大同一”的千篇一律的思想,即要求大家一致,完全相同:别人有的,你也要有;别人没有的,你也不能有,否则就是逆道而行。这种思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明显,这是与江泽民“和而不同”思想背道而驰的。我们在实现地区和部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时,要以“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指导,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既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不能为了本地区和部门利益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也要具有本地区、本部门的特色,谋求自身的发展道路。同时,纵观江泽民的治国方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把握重点、统筹兼顾、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以点带面的和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想。如在党的建设与国家其他方面建设的问题上,他紧紧地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来展开对国家其他方面的建设。也就是说,把建党与执政统一起来,既要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又要通过党的建设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西部大开发中,重点抓好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地推进开发等等。这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以点带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思想方法。要求我们在全盘分析、把握各种各样的矛盾的同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关键点,以此来带动其它矛盾的解决,即既要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影响全局的、关系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矛盾和困难,又要统筹兼顾其他方面的发展。
五、和谐创新思想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理论
邓小平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江泽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明确了改革的实质、根本就是要创新。因为改革是破旧立新,通过破除旧的来确立新的,如果不确立新的,破除旧的也毫无意义。因此,江泽民明确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而创新是全面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涉及到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理论、体制、观念等各个方面。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认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理论创新为先导,认为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围绕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提出了知识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和其他创新等思想,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和谐的创新理论体系,甚至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他还提出了实现创新的思想、环境、主体等条件。要求中国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认为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看,创新的结果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改进;不仅促进了经济基础的发展,也促进了上层建筑的改善,因而有效地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可见,江泽民的创新思想不仅是一个和谐的创新体系,也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动力。
标签:江泽民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