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空间格局与类型_农村论文

中国农村居民出游市场空间格局及类型划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格局论文,农村居民论文,类型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发展有助于联动城乡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中国60%的旅游市场将有赖于农村居民和农村旅游的真正启动,旅游能否成为农村居民的大众化消费方式,是和谐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1]。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升高,旅游需求市场旺盛。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视农村居民作为旅游产品生产者的同时,却忽略了农村居民作为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2-3]。

一方面,农村居民出游市场研究滞后于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外农村居民旅游市场较少的研究集中在两点:①旅游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面农村居民的旅游认知、旅游信息渠道、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原因[4-8]。②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析旅游活动对农村居民传统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收入分配的影响[9-10]。另一方面,根据人口社会学特征、出游目的、出游地域等指标,旅游市场类型划分不同。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造成农村经济不均衡发展,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出游市场形成显著的地域特征,其消费目的、消费层次和空间行为方式差异巨大。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以中国整体农村居民旅游市场为对象进行探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社会经济总体特征,但忽略不同地区旅游市场出游目的的本质区别,且对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消费行为的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加以区分。因此,对农村整体出游市场研究将具有现实意义[11-12]。

本文通过定量方法研究中国343个行政单元(包括直辖市、地级市、盟、自治州)的农村居民出游潜力,揭示中国农村居民出游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格局和市场类型,成果将有助于未来农村居民旅游研究的深入,为旅游营销提供一定参考。

1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发展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图1):①1997年之前,平稳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仅存在零星的城乡人口流动,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市场未成形。1978—1997年,农村改革逐步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线的农村经营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目标,农村经济逐渐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农村对外开放性增强,农业人口从事的工作与传统耕作业有了很大区别[13],出游市场逐步形成并步入平稳发展阶段[14]。到1996、1997年,农村居民出游率稳定在40%左右。②1997—2008年,高速增长期。1997年以后中国每年增加就业人数仅为200万人左右,城市爆发了“民工潮”,农村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1998—2008年,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促进了农村综合改革,有效保障了农村居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关于农村增收、农业综合能力提升和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较快地推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14]。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基础服务设施改善和旅游意识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居民旅游市场蓬勃发展起来。1997~2008年,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占当年全国国内总出游人次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左右。2008年,农村居民出游达到10.09亿人次,出游率111.9%。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从1997年的560.9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2 777.55亿元,年均增长35.9%。③2008年至今,消费结构优化期。出游人次增长较慢,消费结构优化。至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数9.54亿人次,出游率141.5%,出游花费4496.78亿元,出游人次和花费分别占总出游市场的56.55%和30.37%,但游客人均花费471.4元,仅为城镇居民53.70%。探亲访友、观光旅游、医疗和度假休闲三大主要旅游目的所占比例分别由2001的57.63%、14.31%和5.09%变为2011年的42.40%、18.5%和15.6%。

图1 中国农村和城镇出游人次和总消费发展状况(1994—2011)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主要是对某一地区的客源市场预测,方法上主要采用特尔菲法[15]、回归模型[16]、指数模型[17]、人工神经网络[18]、时间序列预测模型[19-20]等。而农村居民出游市场的研究和具体统计数据较为缺乏,使用上述方法造成较大不便。本文是针对中同地级城市农村居民出游潜力的评价性研究,求得的结果是各空间单元的对比数值,而非实际出游数值,因此选择了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该法有效性在用于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研究中得到了证实[10]。

首先,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筛选出影响农村居民出游的相关因素,建立测定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归纳各指标,确定影响要素的重要程度,并根据权重建立同归模型求得各空间单元的出游水平得分。地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对外交通联系等是影响农村居民出游的重要因素(见表1),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选取人均GDP、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乡村从业人员数、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比重)、农村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城乡储蓄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量、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人次、电信业务总量、同际互联网用户数、教育支出和每万人拥有高等学生在校学生数共15项因子。取2004—2011年15个指标的平均值,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从变量矩阵中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获得KMO和Bartlett检验参数、旋转成分矩阵、出游力因子矩阵,再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系数,建立中国农村居民出游潜力的回归模型,计算出游力综合得分,导入到ArcGIS进行空间聚类,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

2.2 数据来源

人均GDP、城乡储蓄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电信业务量、国际互联网用户量、每万人拥有高等学生在校学生数、客运量来源于2005—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1],国际游客人数、国际旅游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之比)、乡村从业人员数、教育支出来源于2005—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2]。研究范围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因其统计数据获取难度较大。

3 分析结果

3.1 出游力空间格局

对1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表2),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分别为0.854和6 072.545,在自由度df为105和0.001水平达到显著,说明选取指标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按照常用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共萃取3个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2.372%、13.164%、11.042%,总解释了76.577%的变量总方差,这三个主成分可较好地解释所有变量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在城乡储蓄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教育支出、国际游客人数、国际旅游收入、电信业务量、国际互联网用户量7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可概括为社会开放性和消费环境;第二主成分在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城市化率5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农村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可概括为出游经济能力;第三主成分在乡村从业人员数、在校大学生数和客运量3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可概括为出游意识和交通条件。由此可知,农村旅游消费示范效应、经济能力、出游意识和交通条件在影响农村居民出游潜力中的重要性依次降低。

以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作为权系数,得出中国农村居民出游潜力的回归模型为:

①5个极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2010年这5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占行政区域总面积比重分别为7.23%、13.66%、1.85%、41.67%、1.05%,远大于平均水平(0.67%),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对农村居民出游具有较强促进作用。农村居民消费意识方面,广州、北京、上海较强,人均消费支出占年纯收入的72.64%、73.16%和83.25%,深圳为38.02%。广州、深圳的教育支出和社会开放程度较高,这几个因素都对农村居民出游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②5个等级。中国343个样本城市农村居民市场出游力水平平均值为0.489549,高低悬殊,可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出游潜力强的城市只有5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都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出游潜力较强的城市19个,占5.54%:天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鄂尔多斯、阿拉善盟、驻马店、武汉、珠海、东莞、成都、克拉玛依。出游潜力一般城市49个,占14.29%;出游潜力较弱233个,占67.93%;出游潜力弱37个,占10.79%。

③8个旅游客流集中区。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驻马店、重庆、福州、阿拉善盟为中心形成了8个较为集中的客流出游区域,与各城市群地域空间范围较为一致,分别是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唐山、沈阳、盘锦、鞍山、辽阳、大连、东营、潍坊、青岛、烟台、威海)、长三角地区(盐城、温州、金华、衢州)、珠三角地区(珠海、中山、深圳、东莞、佛山、广州、惠州、韶关、江门)、哈长地区(哈尔滨、绥化、松原、四平、辽源、吉林、延边、白山、佳木斯、鹤岗)、中原地区(驻马店、阜阳、南阳、周口、郑州)、成渝地区(重庆、成都、达州、广安、南充、资阳、内江、遵义、泸州)、海峡西岸地区(福州、厦门、泉州、莆田)、蒙青新连绵区(锡林郭勒、包头、巴彦淖尔、阿拉善、酒泉、海西、巴音郭楞、和田、喀什、昌吉、克拉玛依)。

图2 中国农村居民出游潜力空间格局

Fig.2 Spatial pattern of travel potential space of China’s rural residents

3.2 出游市场类型划分

北京、天津、上海、安徽4个省(市)的客源,流动范围限于本省(市)的比例较小,分别为10.20%、42.0%、13.95%和37.17%,其他地区客流均高于50%,平均值达66.83%。在流向外省(市)的旅游流中,具体可分为3种类型。

3.2.1 休闲型旅游市场。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8个省(市)。这些地方农村居民较为富裕,主要出游目的是休闲观光、度假娱乐,老年市场短线旅游为主、消费能力较强。4个季度分布较为均匀。如2007年上海一日游出游占90.3%,过夜游占9.7%。过夜游游客中,选择苏浙一带的占57.1%,选择上海本地的占15.5%,约有12%的游客选择北京、海南、云南等地。以休闲为主要目的游客人次占出游总人次的46.8%。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63.5%,人均消费达1977.7元,高于过夜游客平均消费10%以上[26]。同样,扬州市农村居民主要出游是外出放松(78.1%)[27]。2011年春节期间,天津市农村居民出游达79.36万人次,同期年增长5.3%。出游人数增多,出游天数缩短,出游地点以天津市为主,消费水平继续提高,春节出游虽以拜年会友为主,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市场迅速拓展[28]。

3.2.2 生计型旅游市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包括河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12个省(市、区)。主要出游目的是外出务工或回乡探亲访友、参与农事,旅游流动集中存第一、四季度。以中青年旅游者为主,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要目的地,跨省长途旅游为主,旅游消费力较弱。2002年,除河北、黑龙江、山西和海南4省,其他9省跨省流动就业劳动力之和占全国总量的81%,其中又有82%主要去往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和天津等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是强势吸引中心。2003年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时间半年以上的占75.8%,他们多平时在外务工,农忙节庆时回往农村[29],在2008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季度,农民工返乡游人数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44%、8.46%、19.44%和70.65%。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比上年增长4.4%,流量和流向基本保持了以往特征。我国农民工的收入虽呈增长趋势,2011年月均收入达2 049元,年增幅达21.2%,但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这部分农村居民在外出旅行期间仅能承担较为基础的旅游交通、餐饮费用,对娱乐、购物等旅游消费能力明显不足。

3.2.3 综合型旅游市场。主要是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云南、西藏、山东、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9个省区。综合型旅游流的选择范围较广,显著特征是短程旅游较多选择周边省市,远程旅游较多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大城市作为主要目的地。休闲度假型旅游流主要选择全国范围内较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探亲访友型旅游流主要选择外出打工的暂居地为旅游目的地。出游目的多样、目的地较为分散,消费能力一般。

休闲旅游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主要出游目的,主要目的地是周边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中西部地区多省(市、区)农村居民主要出游目的是探亲访友,主要目的地是中国三大都市圈,其中,出游往返长三角的农村居民主要省份是安徽、河南、江西,出游往返珠三角的主要省份是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出游往返京津地区的主要省份是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出游结构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核心地区吸引力具有显著的空间衰减性。其他地区的主要出游目的呈多样化,休闲旅游、探亲访友、医疗保健等多种目的并存,出游目的地多样化、分散化,但仍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主。

4 结论

第一,社会开放性和消费环境、出游经济能力、出游意识和交通条件分别是影响中国农村居民出游的三个主要因素。农业结构调整、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消费观念得到转变,农村居民外出旅游有充足时间和资金保障,出游率逐年上升,但存在旅游市场开发缓慢、旅游宣传少、消费层次低等问题。三大矛盾仍阻碍着农村旅游市场的开拓,即旅游产品丰富但不太适应农民需求、旅游从业人员过剩却较少服务农村市场、地方旅游鼓励政策频出却较少惠及农民,而且农村旅游服务网点少,农民旅游信息获得较为困难[30]。因此,应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宣传,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提高农民的旅游消费倾向;降低门槛,积极开发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考虑给予农村居民旅游适当优惠政策,如发放旅游消费券、宣传下乡等活动,对服务农民的旅行社给予适当补助等。

第二,中国农村居民潜在出游力空间格局分为“5个极点、5个等级和8个客流集中区”。等级不同,出游力相差较大,出游力较强的旅游市场集中于中国几个较为大型的城市,并以其为中心出现农村居民市场出游的集中区,主要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和中部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市区出游力不强,且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第三,不同客源集中区的类型有别。休闲旅游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集中区农村居民的主要出游目的,出游目的地主要以周边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市为主,消费层次较高。中西部集中区农村居民主要出游目的是探亲访友,外出务工引发的旅游流主要以长途跨省市旅游为主,消费层次较低,其他形式的旅游流则主要以省内其他城市为主。其他地区的主要出游目的和目的地呈多样化、分散化特征。应针对不同类型市场需求特点,制定未来旅游产品和市场发展战略。

标签:;  ;  ;  ;  ;  ;  

我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空间格局与类型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