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文字论文,策略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仍很严峻。我们来算笔账,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几乎把60%~70%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阅读课上,但结果怎样呢?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是止步不前?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作出了明确的阐释。我们似乎可以从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1]这一关键语中找到问题的症结。 田本娜先生说,小学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上,还要使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阅读课就需要完成两个过程:一是从语言——思想内容角度,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从思想内容——语言表达角度,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这一过程,主要是从语言形式上使学生掌握语言。[2]如果缺少了后者,就是内容分析课,这样的课学生的收获自然“捉襟见肘”。 一、深入研读文本,做语言学习的发现者 教材中选编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对领悟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正像歌德说的那样:“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3]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从看似一目了然的文本深入进去,进行微观细读,从而发现有意义的语言现象,为阅读教学储备精神食粮。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教过的教师都会注意到句中比喻的修辞,但如果你细致地读一读,比一比,就会发现这里面的两个比喻句,样式是不同的。第二句很普遍,第一句则较为少见。倘若将第一句改成常见的形式,如“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与原句比较,就会发现喻体在前,样式更活泼,更能渲染出“我”内心的美好感受。 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形式,呈现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比较、鉴别,学生有所发现与领悟,而这些都能培养他们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课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看似寻常,实则颇具匠心。廉颇一口一个“我……”“他……”,蔺相如却句句不离“我们……”。几处小小的人称,彰显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样,本册教材选文《草船借箭》中周瑜话里的那个“赶”字,为他下面进一步向诸葛亮提出时间限制的苛刻要求设下埋伏,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过,读书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4]就是说,书要细读,一字一句地琢磨品味,否则就会与“珍宝”失之交臂。 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们读上一遍两遍,五遍六遍,抑或过些天,过几年再捧起来读,总能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体会。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解读空间,接受美学称其为“召唤结构”,即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5]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精心设计过程,做语言学习的引领者 (一)巧妙剪裁取舍,为语言学习留有时间 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语言的范本,因此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取舍上,往往令教师们难以抉择。特别是高年级教材,课文长,语言学习的内容多,40分钟的时间,如果你想面面俱到,也就意味着面面不到。 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的“二八定律”,我联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一般情况下课文中80%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问一问,讲一讲。所以在选取教学内容以及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觉得要多做“减法”。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你“舍”掉了学生能读懂的内容,就是在为他需要“得”的训练赢得时间的保证。表面看教学内容是减少了,但教学效率提高了。 此外,在剪裁取舍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 1.平衡各课时 避免第二课时“水漫金山”,其他课时无事可干。 2.唱响主旋律 牢牢抓住语文学科本体性课程内容,利用教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3.一课有一得 一篇课文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例子功能,我们要根据学段特点、文体特征、文本特色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典型的作为学习的例子。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应重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并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写的方法。 (二)优化方法策略,为语言学习保驾护航 学生对文本中突出的语言形式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体验,最后到迁移运用,是需要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方法就是一个催化剂。 1.增删移换,比较品味 比较法是品析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方法。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更易于学生感知文本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无可移易”的妙处,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_读书论文
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