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_读书论文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文字论文,策略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仍很严峻。我们来算笔账,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几乎把60%~70%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阅读课上,但结果怎样呢?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是止步不前?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作出了明确的阐释。我们似乎可以从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1]这一关键语中找到问题的症结。

      田本娜先生说,小学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上,还要使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阅读课就需要完成两个过程:一是从语言——思想内容角度,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从思想内容——语言表达角度,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这一过程,主要是从语言形式上使学生掌握语言。[2]如果缺少了后者,就是内容分析课,这样的课学生的收获自然“捉襟见肘”。

      一、深入研读文本,做语言学习的发现者

      教材中选编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对领悟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正像歌德说的那样:“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3]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从看似一目了然的文本深入进去,进行微观细读,从而发现有意义的语言现象,为阅读教学储备精神食粮。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教过的教师都会注意到句中比喻的修辞,但如果你细致地读一读,比一比,就会发现这里面的两个比喻句,样式是不同的。第二句很普遍,第一句则较为少见。倘若将第一句改成常见的形式,如“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与原句比较,就会发现喻体在前,样式更活泼,更能渲染出“我”内心的美好感受。

      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形式,呈现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比较、鉴别,学生有所发现与领悟,而这些都能培养他们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课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看似寻常,实则颇具匠心。廉颇一口一个“我……”“他……”,蔺相如却句句不离“我们……”。几处小小的人称,彰显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样,本册教材选文《草船借箭》中周瑜话里的那个“赶”字,为他下面进一步向诸葛亮提出时间限制的苛刻要求设下埋伏,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过,读书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4]就是说,书要细读,一字一句地琢磨品味,否则就会与“珍宝”失之交臂。

      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们读上一遍两遍,五遍六遍,抑或过些天,过几年再捧起来读,总能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体会。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解读空间,接受美学称其为“召唤结构”,即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5]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精心设计过程,做语言学习的引领者

      (一)巧妙剪裁取舍,为语言学习留有时间

      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语言的范本,因此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取舍上,往往令教师们难以抉择。特别是高年级教材,课文长,语言学习的内容多,40分钟的时间,如果你想面面俱到,也就意味着面面不到。

      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的“二八定律”,我联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一般情况下课文中80%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问一问,讲一讲。所以在选取教学内容以及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觉得要多做“减法”。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你“舍”掉了学生能读懂的内容,就是在为他需要“得”的训练赢得时间的保证。表面看教学内容是减少了,但教学效率提高了。

      此外,在剪裁取舍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

      1.平衡各课时

      避免第二课时“水漫金山”,其他课时无事可干。

      2.唱响主旋律

      牢牢抓住语文学科本体性课程内容,利用教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3.一课有一得

      一篇课文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例子功能,我们要根据学段特点、文体特征、文本特色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典型的作为学习的例子。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应重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并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写的方法。

      (二)优化方法策略,为语言学习保驾护航

      学生对文本中突出的语言形式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体验,最后到迁移运用,是需要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方法就是一个催化剂。

      1.增删移换,比较品味

      比较法是品析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方法。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更易于学生感知文本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无可移易”的妙处,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2.内引外联,精诚合作

      “顶层设计”是个工程学的概念,我觉得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站在全局的角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统筹规划,力求在语言的学习中,上文、下文,这篇、那篇,课内、课外形成关照之势,增强凝聚力,避免教学碎片化。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处文字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在这篇科普知识短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样是过渡句、段,它们与三年级时学的《赵州桥》一课是有区别的。这两个过渡句都运用了设疑的方法,由前面的内容产生问题,通过质疑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从而引出后面要介绍的内容。其实这种写法在说明性文章中是很普遍的。在初步感知表达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出示教材内的一些其他例子,如四年级上册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四年级下册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文章,让学生从文中找找类似的过渡性的句子。还可以推荐学生课下去读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叶至善的《卧看牵牛织女星》,继续体会作者衔接过渡的方法。

      这样,在广泛的联系中,将分散在各处的一个个点,连成线,汇成面,帮助学生实现整体的建构。

      3.诵读体味,形神交辉

      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它能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有力的排比与山中的“朋友”打着招呼。溪流、山泉、瀑布、悬崖、白云……只有在琅琅的诵读中才能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文章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也只有在琅琅的诵读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工具性与人文性、内容与形式、言与意比翼双飞。

      4.联系生活,设身处地

      即注重语言学习与生活体验的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唯一听众》一文中小伙子把老人的话形容成诗一般的语言,怎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句子的妙处呢?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曾听过这样的语言,举举例子。交流中学生们谈到了在胆怯害怕、心灰意冷的时候,他人对自己热情的鼓励。这些真实的体验使他们对小伙子的际遇感同身受,“诗一般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由抽象到形象,有了温度,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三、努力实践应用,做语言学习的推动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助于扭转语文教学重阅读、轻表达的倾向,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解决阅读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第二自然段,表达上很有特色。“每一……,每一……”,强调了这片土地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圣的,字里行间饱含着印第安人对故土的珍惜和热爱,六个“每一”形成排比,铿锵有力,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和感染力。品读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仿写,一段段异彩纷呈的表达见证了语言由外到内的转化。我觉得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不可能讲会、听会的,教师要尽可能创造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历练、积累。

      语言学习需要精心的预设,也需要灵动的生成。教师心中有教案,更要眼中有学生,及时根据学生语言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顺学而导、灵活应变,坚定不移地将语言学习进行到底!

标签:;  ;  ;  

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