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构形演变的动因与机制_甲骨文论文

汉字形体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动因论文,形体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古今汉字演化的本质——从物象到词的音义

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化的重大转折点,也是古、今汉字的区别点,这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但是接下来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问题,即汉字形体演化的本质性因素和演化的内在主因,我们认为仍没有认识清楚。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但一般认为它不是成熟的文字体系。就能够完整记录语言而言,甲骨文无疑是成熟的,说甲骨文不成熟实际上指的仅是其构形系统,如同一个字形、同一个构件有多种不同写法等。显然,当我们说甲骨文构形系统不成熟的时候,是以后代汉字构形系统的成熟标志为标准下的结论。这是造成甲骨文记词功能成熟和构形系统不成熟矛盾说法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站在甲骨文时代的角度、站在甲骨文系统本身的角度看,甲骨文自有一套自己的成熟系统,这套系统既能完善地记录语言,又有自己成熟的体系,两个成熟是相应的,不应该人为割裂。那么,甲骨文构形系统的成熟与后代汉字构形系统的成熟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们认为,在于构形依据的对象,甲骨文构形依据的对象是物象,而后代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是词的音义。古今汉字演化的本质,或者说古今汉字演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字形由表示物象到表示词的音义的转换。物象之于词的音义具有有形与无形、具体与抽象的重大差异,这是推动汉字构形由象形到非象形、由众多图像符号到单一抽象字符发展的根本原因。甲骨文字形基本是物象的反映,反映物象是其唯一的要求。由于物象是具体的、有形的,而非抽象的、无形的,决定了字形的象形性和非单一性。同样是反映山水意象,各个画家笔下的山水画面貌不尽相同,早期字形亦同此理。甲骨文构字成分的绘形及单字整体的构形,因为面对的是有形的客观事物和现象,要形象地描绘它们,使人们观形识物,所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的形体便会各式各样,只要能看出是什么事物,逼真勾勒,随意而定,如甲骨文表示人的形体,或有头或无头,或有脚或无脚,或跪或站,或正面或侧面,不一而足。同是表示与动态有关的意象,或选止,或选彳,或选行,或止、彳同用等。物象的画面性和饱满完整性与字形的线条性和择要性是造成同一物象多种字形的根本原因,所以,是字形表现的对象决定着构形系统的面貌。在字形以物象为表现对象的时代,其构形系统必然呈现象形和一物多形之态,也就是说,象形和一物多形的构形系统状态就是其成熟的状态。而当字形表现的对象由物象转换为词的音义之后,由于词的音义是无形的、抽象的、概括的,相应地也要求字形抽象化、概括化,汉字形体由此走上了去象形化和同一音义、同一音符、同一义符只选用一个字符的道路,当此之时,汉字构形系统成熟的标准已然发生了变化,象形和—物多形等原来合理成熟的系统状态变成了系统不成熟的表现。

总之,汉字形体演化的历史总体上可以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为标志,划分为两大有本质区别的阶段。隶书产生以前,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是物象,字形是物象的映射,故其形体以象形、一物多形为根本,具体创制法是“画”。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其根本原因是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由物象转换为词的音义。这一转换恰以釜底抽薪,否定了汉字形体象形和—物多形等现象的存在价值,在快速书写等实际需要的触动下,汉字的具体写法由“画”变成了“写”。

二 商代字形基本是物象的反映

商代字形是物象的反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体字和构件形体不固定,如:

“鬼”字字形下部或从坐人、或从女、或从侧人。“祀”“福”“祝”“祐”四字所从“示”作为构件形体不同。

(二)独体字和构件形体基本为象形,如:

“车”字象车形。“宿”字之构件由人、席子、房子组成,皆象形。

(三)单字构件及数量不固定,如:

“渔”字或从“水”、从“鱼”,或从“鱼”加钓鱼绳,或从“鱼”、从钓鱼绳、从“又(手)”,或从“鱼”、从鱼网、从“又”,或从“鱼”、从鱼网、从二“又”。“御”字或从“彳”、从“止”、从“攴”、从缰绳,或从缰绳、从御者、从“彳”,或从缰绳、从御者。

(四)字形构件位置和方向决定于物象,如:

“得”字形体全部是手心向着“贝”。“祝”字全部是人面向“示”。“伇”字全部是“殳”对着人后。“出”字全部是脚跟对着出口。“各”字全部是脚尖对着出口。

(五)字形结构基本为象形,如:

“監”字象一人低头于盆水照镜之形。“執”字象犯人戴手铐之形。“飲”字象人低头于酒坛中饮酒之形。

三 事物、词、字关系之早期形态与本应形态

通过对商代文字构形的分析,可以发现早期汉字是字形直接表示事物、间接表示词的音义,其形态如下图:

我们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古汉语一般符合一字即一词的规律,也就是说字形理应或表示词音、或表示词义、或音义兼表,其本应形态如下图:

四 早期形态形成的原因

事物、词、字关系之早期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汉语初始的书写符号,大多仅是借用而非新创,即借用早已存在的图画作为自己的书写符号,所以,可以说原始汉字形体的产生早于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的产生。图画用象形表示事物,汉语用词表示事物,二者指向相同,但存在有形和无形之别。汉语要化为有形,能够记录下来,须有自己的记录符号,而图画正可担当此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有文字之前的恒久年代,图画是人类抒发感情、书面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形成了人类早期看图识意的习惯,且对象形符号与事物关系异常熟悉。所以借用象形符号标示语言确是当时有效、简便、易于接受和推行的手段。

汉语借用原有的图画作为自己的书写符号,并延此方式创造新的书写符号,形成了事物、词、字关系的原始形态,也奠定了汉字以形表意的本质属性,且延续至今。

五 早期形态演化的动因

如上所述,借用象形符号作为汉语符号,是在强大的历史的和习惯的惯性作用下形成的,虽在初期有简便易行的好处,但也隐含了本质性的乖误,那就是违反了文字是语言符号、汉字是汉语的词的符号的本应状态,这为事物、词、字关系的早期形态,或者说字形的直接表示事物之形态的改变奠定了必要基础。所以字形由表示物象到表示词的音义是字形发展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汉字字形发展的基本方向,如字形象形性的消失、字符由多体变为单一,以及形声字成为字形主体等。

六 早期形态演化的机制

(一)第一阶段

1.构件的定形与定量

汉字形体早期形态的发展演变主要是从定形、定量开始的。定形是指同物象形体单一化、固定化。它是通过同化来完成的。同化是指没有区别意义的同物象形体归整为一个形体。如“子”字:

定量是指单字形体构件及其数量固定化。它是通过类化来完成的。类化是指同一单字形体选用什么构件和选用多少构件的类一化。如“莫(暮)”字:

商代甲骨文“莫(暮)”字或从四“之”一“日”、或从四“屮”二“日”、或从四“屮”一“日”一“隹”、或从四“屮”一“日”、或从二“屮”一“日”、或从四“木”一“日”一“隹”、或从三“屮”一“日”、或从二“禾”一“日”、或从二“屮”一“日”,不仅构件有不同,构件数量亦有不同。至西周金文,已只有从四“屮”一“日”和从二“屮”一“日”两形。到春秋金文则已只有从四“屮”一“日”一形。

2.构件的定位与定向

定位是指构件在被构字中上下左右等位置的固定。定向是指构件在被构字中方向的固定。如“降”字:

商代甲骨文“降”字或左“阜”右二倒“止”、或左二倒“止”右“阜”,而二倒“止”的方向或—左—右、或左右相同。至西周金文,则只有左“阜”右二倒“止”一形,且二倒“止”为一左一右。再如“洹”字:

商代甲骨文“洹”字构件“水”与“亘”位置不定,“亘”的方向或左或右。

构件定形、定量、定位、定向的过程,就是字形逐渐脱离物象而向表示词的音义过渡的过程,因为字形的这一演化过程,本质上是字形概括化、抽象化的过程,而这正是词义区别于物象的特征。同化是基础构形元素定形的过程,类化则与同化相配合,促使基础构形元素向定量发展。

在构件同化、类化、定形、定量的过程中,会使单字结构发生变化,即由原来的平面组合发展为层次组合,象形结构发展为会义、音义结构。

(二)第二阶段

1.从物象绘制到音义参构

物象绘制是指以物象为反映对象,或以单体或以多体组合的方式绘制字形。这是汉字早期字形体系的基本特点。以物象绘制形成的字形基本为平面组合,即单字的组成成分都处在同一平面,如“众”字,其组成成分三个“人”是一次性组合,如下图:

音义参构是指构件以表示词的音或义的身份参与构字,如果构件形体本身是合体,它所形成的就是层次组合。层次组合指单字的组成成分的组合有先后次第,可以分出不同层次,如“骑”字:

由以上字例可以看出,所谓层次组合实际上是对合体字静态观察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最终字形组形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字形的各层次组合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用已有的合体字作为构件参构新字形形成的形体现象。

以物象为表现对象的字形,其组成成分基本是独体,因为组成成分代表的往往是单—物象,因此,以物象为表现对象的合体字形也基本是平面组合的字形。而用合体字作为构件参构新字形时,合体构件已不是物象的代表,而是词的音义的符号,所以,层次组合字形的形成,表明的是汉字构形系统已不再创制新的象形符号增加新字形,而是以现有的字形,特别是合体字形为构件,通过重重组合的方式产生新字形。

现在的问题是,早期字形中有些字形是会形合成(合体象形字),还是会义合成(会意字),抑或是音义合成(形声字),学界往往认识不一,这是造成甲骨文、金文等字系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统计数据严重不一,迄今无有定论的重要原因。如“莫(暮)”字,甲骨文有如下三形:

b形比a形多了二“木”,c形又比b形多了一“隹”,那么,b形、c形是合体象形,还是会意或形声?我们认为,个体字形归类的判断,必须观照汉字形体发展的阶段性历史,必须在对阶段性字形系统整体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同一字形,在后代或许是会意或形声,而在前代却是合体象形,因为这期间有构件形体及结构的转换过程(详下)。甲骨文“莫(暮)”字形体中,或二“木”,或三“木”,或四“木”,随意而为,也很难区分谁先谁后,所以上图b形中的二“木”,当然也是物象的表示,b形为合体象形,而非会意、形声。上图c形中增加了“隹”,“象鸟归林以会日暮之意”,④ 只是增加了一物象,c形仍是合体象形。这一字形一般甲骨文著述当做形声字,对此问题,姚孝遂先生有过质疑:“有一些文字形体在今天看起来可以认为是形声结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甲骨文‘俘’字作,本来是典型的会意结构,而有的异体作‘’,似乎可以理解为从彳孚声的形声结构。然而人们不禁要问:与俘获之义有着更为直接关系的‘’不是形符,而与俘获之义并无任何直接关系的‘彳’反而成为形符,亦即意符,这如何能说得通呢?”⑤ 姚先生质疑的现象实际是以后代字形结构律观前代字形、含混字形系统阶段性而造成的。所以在字形分析中,必须区分“图像补充”和“音义参构”这两种现象。图像补充是指象形组合中增加新的图像,上述“莫(暮)”字形体多出的二“木”和“隹”都只是图像的补充,其形体自然仍是合体象形,而非形声。甲骨文中类似的字形还有“奠”“启”“逆”“牧”“遘”等:

“奠”字加“阜”,表示上升之物,与甲骨文“陟”所从同义。“启”增“口”表出入之口、增“彳”表动态行为。“逆”“牧”“遘”或增“止”、或增“彳”、或“止”“彳”并增,其中,“止”或表人,或表动态行为,“彳”表动态行为,皆是图像补充。至于这些字形发展到后代,象形性消失,部分构件形成固定的部首,那就另当别论了。

音义参构已如上述,是指构件不是以图像,而是以表示词的音或义的身份参与构字,如“釐”和“壶”:

“釐”,《说文·里部》:“家福也。”甲骨文从麦从攴,象敲打麦穗收获粮食,到西周金文增加“里”,为表词音构件。甲骨文“壶”为象形,到西周金文增加“金”,为表词义类别构件。

从物象绘制到音义参构的发展,表明汉字构形系统不再以象形的方式产生新字,而是以原有的基础构件及由基础构件组成的合体字形为构字成分,来构造新的字形。当这一新的造字方式(也包括字形结构不变而象形性降低)发展到足以引起人们重视时,用“字”来称谓汉字才得以产生,《说文·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就现知文献看,秦泰山刻石和里耶秦简已用“字”表示汉字,其意识明确应该在战国时期。

2.从象形组合(含象形独体)到会义、音义组合

从象形组合发展到到会义、音义组合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构件及结构的象形性淡化而形成,如“丞”和“逆”:

甲骨文“丞”字象双手拯人于陷阱中,为象形组合结构,到小篆时已象形淡化,《说文》解释为“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⑥ 甲骨文“逆”字“彳”“止”为独立表形的构件,到小篆时“彳”“止”已合体成为表义部首,《说文·辵部》定为“从辵屰声”的形声字。

二是由音义参构而形成,如“蜀”“裘”“禽”:

“蜀”字,甲骨文象大头虫,西周金文增“虫”,无法认定为图像补充,只能是表示词义类别的构件。“裘”字,甲骨文象毛在外皮衣形,西周金文增“又”,为声符。“禽”字,甲骨文象捕兽具,西周金文增“今”,为声符。

(三)第三阶段

1.由象形、亚象形到音义符号

汉字组合结构基本发展为会义和音义组合之后,构件形体的象形性本质上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为,这时的形体表示的是音和义,而不是物象。这是汉字形体由象形到音义符号、由“篆(描画)”变为“写(笔划化)”的内在决定性原因。如“女”“日”二字形体,商代金文为生动形象的象形符号,从西周金文到小篆,其形体虽仍是象形的体式,但与物形已相差很远,已成为亚象形符号,隶书之后就成为音义符号了。

《说文·叙》:“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⑦《汉书·艺文志》:“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⑧ 我们认为,隶书的产生,其内在原因是字形由表示物象发展为表示词的音义,而上述汉时之说法,仅是外因而已。

2.由象物理据到会义、音义结构理据

今隶的形成是汉字在形体由表示物象向表示词的音义发展的内在规律作用下,形体彻底摆脱象形的标志。由象形符号向音义符号的转化过程,由于是自然演进,体现出从象形到亚象形再到音义符号的渐进特征。汉字的构形理据指汉字构形的因由。当汉字形体由象形转化为音义符号后,其形体失去的仅是象形这一层外衣,但是汉字仍然存在理据,那就是结构,也就是构件间的关系。

注释:

① 商代字形的统计依据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8)、龚小虎《商代金文字形表与构形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09)。下同。

② 西周金文字形的统计依据陶曲勇《西周金文构形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09)所附《西周金文分期字形全表》,该表收录了2005年(含2005年)以前的所有西周金文字形。下同。

③ 春秋金文字形的统计依据杨秀恩《春秋金文字形全表及构形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该表收录了2005年(含2005年)以前的所有春秋金文字形。下同。

④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6l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⑤ 姚孝遂《甲骨文形体结构分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第271页)。

⑥⑦ 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09页、第661页(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⑧ 王先谦《汉书补注》第878页(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上册)。

标签:;  ;  ;  ;  

汉字构形演变的动因与机制_甲骨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