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第二医院急诊科
【摘 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65例AMI患者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和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平均急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3%)低于对照组(33.3%),护理总满意率(88.6%)高于对照组(70.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AMI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提高抢救效率和救治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抢救效果;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急性心血管疾病之一,由冠状动脉持续性供血、供氧不足引起,以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为主要表现特征,发病急骤、病情恶化快,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给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鉴于AMI本身及救治的特殊性,急救时间窗的建立是整个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挽救濒死心肌的关键,而常规护理难以满足临床救治需求,需要建立一套专业化、高效化的急诊护理程序。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5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AMI患者65例,经心电图检查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并确诊,符合AMI相关诊断标准,对于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其他器质性病变患者予以排除。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35例,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33~77岁,平均年龄为(56.8±7.3)岁,起病至接诊时间为(3.8±0.7)h,梗死部位:前间壁及广泛前壁24例,下后壁6例,高侧壁5例;对照组共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56.7±6.9)岁,起病至接诊时间为(3.8±0.9)h,梗死部位:前间壁及广泛前壁22例,下后壁5例,高侧壁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起病至接诊时间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镇痛止痛、调整血容量、再灌注和对症治疗,所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尿激酶和吗啡,对于精神紧张者给予地西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接诊时遵医嘱给予灌注治疗,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监测,给予吸氧、疼痛等护理以及预防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确诊后做好术前准备;试验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具体流程为:①成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3名,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完善护理等级责任制度,改变固定排班模式,合理分配工作、配置护理资源;组织成员接受专项培训,包括急救技能和路径知识,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②落实护理路径内容。接诊后,快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开放绿色通道,采取定时、定位、定人、定则的模式开展抢救工作,2min后给氧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5min内建立静脉通道,10min内完成各项生化检测,先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仍未缓解者,再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抢救过程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协助医师处理各种危险情况,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稳定其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抢救;在诊治期间,强化基础护理工作,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相结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对护理的配合度,加强饮食护理干预、行为护理干预,通过熟练的护理操作和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并给予用药、生活、康复等方面的指导,促使患者病情早日康复[2]。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急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并发症包括腰酸背痛、失眠、排尿困难等;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种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护理总满意率[3]。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则用率(%)表示,前者行t检验,后者行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计量分析
试验组患者平均急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AMI病因较为复杂,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过劳、情绪变化剧烈、寒冷刺激等有关系,多数患者在起病前数日有前驱症状表现,但是由于缺乏对该类病症的认知,未能引起患者的足够的重视,将会使症状进一步加重,临床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和保护心脏功能为主,及早发现,同时加强入院前处理,尤为关键[3]。急救时间窗的建立是AMI抢救护理工作的重点,通过减少患者在医疗及相关服务各个环节的滞留时间,为抢救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可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救治效果。临床护理路径是目前备受推崇的一种护理模式,实际上是对整体护理的一种优化,其中急诊护理路径更为强调护理服务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该护理模式以治疗时间为横向坐标,以护理内容为纵向坐标,使治疗与护理紧密结合,协同开展,将其引入到临床急救工作中,可保证救治工作顺利开展,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4]。
有关急诊护理路径在AMI抢救中应用的报道较多,孟晓杰等[5]对86例AMI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实验组,各项抢救指标(包括急诊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患者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采用传统护理的对照组,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本组研究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试验组35例患者和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0例患者,从救治效果来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总满意率对照结果为14.3%vs33.3%、88.6%vs70.0%,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减少AMI患者并发症,赢得其对护理工作的认可;从抢救效率来看,试验组患者平均急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AMI评估时间及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抢救效率的提高则会直接影响到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可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抢救效率、救治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春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2(4):667-669.
[2]潘晓文.传统护理与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5,35(7):130-132.
[3]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10(3):236-237.
[4]谷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治疗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36(10):110-111.
[5]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3(5):557-559.
论文作者:林娟,洪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路径论文; 时间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