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应对入WTO的政策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政策措施论文,农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1月11日,台湾以“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区(简称中国台北)”名义加入WTO。台湾加入WTO以后,农业将受到巨大影响,而其面临的挑战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缩减农产品价格补贴、关税调降、增加农产品进口和原限制进口地区的开放等因素给台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台湾入WTO后农渔减税安排大概是:现行20.2%,2002为14.01%,2003为13.67%,2004为13.33%,2005为13.18%,2006为13.03%,2007为12.88%,2008为12.87%,2009为12.87%,2010为12.86%,2011为12.66%.尤其是农产品进口,台湾应对挑战困难较大,因为一是原进口产品限制多,台对包括稻米、砂糖、红豆、花生、鸡肉、小麦粉及各种鱼类等在内的农产品以及22种水果实行管制进口,这些农产品占岛内农产品总数的10%左右。再一个是在限制采购地区方面,对苹果、香蕉、柑桔、鲜桃等16种水果及火鸡肉、全鸭这两种产品实行进口地区限制,只允许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地区进口。入WTO后,开放稻米进口144720公顿,民间进口占35%,而自2002年元旦起,美国将向台湾出口300多项产品,其关税平均降低45%,据WTO的规定,台入会后必须开放进口。因此,对世界解除这些非关税壁垒,对台湾农业政策和未来农业发展无疑是一大挑战。
二是台入WTO后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岛内农产品生产将大量减少。依台加入WTO各项农产品市场开放情况,假设排除大陆农产品进口,估计至入WTO第6年将使农业产值较基准年的1995年减少586亿元,减幅为15%,其中农作物约减少244亿元,降幅14%。畜产约减少318亿元,降幅达29%,其中,猪开放进口量约100万头,约占全台毛猪养殖头数的11%,这将使未来台毛猪价格难有起色。鸡养殖业估计至少会丧失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鸡肉年产值约减少10—14亿元。渔产约减少25亿元,降幅达39%。由于农业经营诱因降低,部分资源将外移,预估至2004年将有8万公顷农地须办理休耕、转作绿肥或转用。入WTO的第一年,台农业产值将较1995年减少451亿元,占总产值12%;至2004年,农产值将较1995年减少741亿元,占总产值的20%。上述入会后可能对农业造成冲击,是在排除大陆农产品进口的假设前提下,若考虑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大陆农产品种类与台类同、生产成本又低,且运输便利,预料对台农业影响更甚。
三是农业失业人数大增。至2004年台将有10万农民面临失业,不过,台农86%属兼业,剩余14%才是专职,因此实际失业农民约3至4万人。另外,全台农业劳动人口有71万人,其中65岁以上领老农年金的有65万人,因此入会后影响其中青壮年者不算多,入会后,真正受到冲击的将是原住房农民,高山地区种植的水蜜桃、水梨等都将受到冲击,虽然辅导单位提议采分级分装,但帮助有限,至于第二专长的训练,在如此不景气下,想要糊口也不容易。
为了因应入WTO所受的影响和冲击,台当局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拟定农业发展中程目标与制定发展策略。制定了到2004年的台湾农业中程发展目标及策略,包括维护粮食安全,粮食自给率必须维持在75%以上;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就业人口降到63.3万人,较目前减少15万人,农业劳动力平均每年增加4%;建设机能完整的农村生活圈80处;自然保护区占台湾地区面积比率提高到15%等。同时还搞好各种计划,如推动水旱田利用调整计划、畜牧计划、农民转业训练计划、辅导低农业生产力生产,提高竞争力。
2.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将重点辅导具有市场潜力产业,加强品种改良及生产技术,创新产品,提高竞争力;对于部分生产力偏低或社会成本较高产业,逐渐予以淘汰。稻米生产将由自给自足转为供需平衡,鼓励低产的稻田或品质较差稻田休耕,或改种绿肥,或辅导生产特定农产品,并且为确保粮食安全及稳定农民收益,台当局将继续维持稻米保价收购制度。其他如花生、鸡肉等22项重要农产品则采关税配额措施。对于养猪、养鸡业,则在开放进口后,根据岛内外对猪肉及鸡肉偏好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市场售价。除此之外,还鼓励民间大搞观光旅游业,如设置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园,引导农民就近投入绿色休闲服务业,辅导民间团体或企业兴办安养中心等。
3.加强农业发展与科技、文化及管理知识相结合,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台湾农业目前未能充分导入新知识,是造成农业竞争力低落的主因;在规模上。大都为小农家庭式农场,经济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农民平均年龄偏高,学习及运用新知识能力不足;同时资讯科技和网际网络未能有效运用于产销市场,从而影响农业的产能和产值。因此台提出未来将加速促使农业经营与科技、文化、管理知识相结合,并协助传统农业调整转型,以建构知识型农业为目标,推广高产值和高附加值农业,如推动保健植物及药膳产业、研发应用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等,从而根本提高农业竞争力。台“农委会”已着手辅导、尤其对3至4万名真正失业的农民进行第二职业专长训练及转业,以协助他们创新业。组织农民生产精致杂粮,并结合生产、加工研发及行销通路等三方面工作,拓展行销管道,降低台湾杂粮生产成本。目前已经推出台湾产的精致杂粮品种包括带壳花生、关山小米、小米雪花片、小米雪花粥、小米素食粥、红豆、地瓜综合蜜果、黑豆荫油、胡麻清油、毛豆面条、黑豆粉、黑豆餐、荞麦薏仁沙、荞麦料、荞麦薏仁等近30种精致杂粮。畜牧业则开发适合畜牧生产所需的自然微生物及酵素添加物,减少使用抗生素,以高安全卫生标准的畜禽产品争取市场。同时,进一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计划加强办理农村社会福利,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并发放老年农民福利津贴。
4.强化采取农业方面的创新激励措施。目前台湾多数生命科学领域使用的实验动物,都仰赖国外进口,因此价格昂贵,生产成本极高。以实验鼠为例,岛内每年的需求量高达50万只,未来由岛内业者投资进行商业化生产繁殖,不仅可减少进口成本负担,也可进一步拓展外销。为鼓励农业相关事业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列入奖励的项目,主要包括以生物技术生产的植物种苗、种畜禽及水产种苗等3类生物科技产业。“农委会”提出未来农业相关研发单位3年研发经费支出达1500万元者,即可适用促进产业升级条例脱捐减免优惠,不受实收资本额需达5000万元的限制。这将有助于小型农业科技研发单位的发展。
为简化业者申请奖励程序,新办法也将大幅删减申请应付文件,包括投资前申请应付文件等,但完成投资时必须检查温室、畜禽舍等生产基地的使用执照等。此外,新奖励办法也将放宽生物技术培育植物种苗的适用范围,除在温室生产外,包括在生物技术研究室、作业室、培养室内,以生物技术进行培育、繁殖的植物种苗及栽培,都将纳入奖励范围。
5.大力实行“对地补贴”和农地轮流休耕的农地政策。1990年以来,台湾对农业的补贴不断提升。以1991—1992年为基期计算,台湾农业境内总支持72%。对稻米、玉米、高梁、大豆等重要产品实行保护收购价格,同时对稻田转作及休耕进行补贴。而WTO有关协议规定,未来6年内台湾需削减20%的农业境内总支持。这必然影响台农产品的竞争力及整体农业的发展。入WTO后台农业问题不可小觑。为此,台在加入WTO之后将加紧推动“对地补贴”的农地政策。台湾加入WTO后的4年内,农业部门将编列调整产业结构的经费近新台币1300亿元。因为入会,台湾每年进口糙米10万吨,在保障台湾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台现有87万公顷耕地,将保留30到35万公顷的主要农地维护粮食生产,其余耕地将区分为次要农地或一般农地予以种草轮作并实施补贴或释出给工商界使用。明年起台农地轮流休耕,将有180个以上乡镇参与此项计划,全台稻谷生产面积将调降为30万公顷。稻谷面积100多公顷者将以每3年、6期稻作为基础轮作办理强制性休耕,即每个乡镇3年内轮流一期的稻作轮休;以使台稻作总面积降到30万公顷。到2004年,将有8万公顷农地必须释出。1996年台农地最高休耕补贴每公顷3.5万元新台币,2000年提高到4.1万元,未来还会升至4.6万元。据估计,台湾只要释出5万公顷农地给予工商界使用,台湾土地的价格就会大幅降低,有利于工商界降低土地成本。目前,台湾土地价格已跌到5年前的1/3。
6.优先审议粮食管理修正案和采取农业发展的防卫措施。为配合入WTO,台“立法院”优先审议通过以下粮食管理修正案:增订市场销售的粮食及输入粮食的标示规定;增订主管机关对市场销售的粮食标示实施检查,对品质实施检验的规定;增订市场销售的粮食不依规定标示或不实行标示者处理规定等,以便强化规范粮食市场的管理。同时,由于两岸关系尚未正常化,为因应入WTO,台除了可采用的反倾销制度等办法外,台“经济部”还在积极建构“农产贸易救济防火墙机制”。为了减少入WTO对台农业产业的冲击,台涉农各相关部会及“立法院”先后通过41项系列法案及同步法案,并研拟制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因应入WTO后农业受到的冲击。
7.推动“农业策略联盟”,着重调整农产品的运销策略。台湾已由过去的农业经济迈入工业及电脑化社会,结构性失业人口急速攀升。台湾入会5年内,将更有10万农民面临被淘汰及转业压力。台“农委会”提出,“农业策略联盟”旨在为台湾农业转型找出路。强调要“异业结合”,即把不同行业各自拥有的优势在联盟基础上充分挖掘出来,而非仅同性质的农会彼此结合。以农业物流联盟为例,即是将农产品的运销从生产到消费,以“异业联盟”合作的方式建构出健全的物流体系。同时,还要着重调整农产品的运销策略。加入WTO后,对台产品运销增大竞争压力,为此,他们正把辅导重点放在对产品、价格、通路及促销等的规划上。农产品走向物流联盟,首先必须“商品化”,也就是农民必须在产地做好农产品的分级管理、包装,农政单位则必须依照规范做好农产品的品质检验,配销及运送就由专业的物流业者去办,形成“一贯化的作业体系”。
8.制定“食品工厂生产系统改良辅导计划”。加入WTO后,台即开放海外农产品或食品进口,从而影响台湾罐头、饼干等业者营运。为协助台湾食品业加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台“工业局”正委托工研院机械所制定“食品生产系统改良辅导计划”,协助厂商改良自动化生产技术,以节省人力、降低营运成本。
9.建立经济救助基金。加入WTO后,如因开放市场或降低关税而使进口量大增损害台农业时,可依WTO规范采防卫措施或特别防卫措施。台已订定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办法和设置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将拨款1000亿元新台币作为农业经济救助之用。
10.加强对农产品的贸易税率控制及关税配额的管理。台湾入世后将有超过8000项以上的农工产品实行降税,首波调降关税的产品。降幅至少超过三成以上,农业首当其冲。根据台美协议,台湾入世后第一年农产品税率将从20.6%降为14.1%,降幅达三成一。其中对渔业影响最大,因为渔业目前关税较高,有近五成的产品关税在30%以上,故将成为重点调整对象。而渔业在台湾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其产值比重高达24%左右,关税的大幅下降,必将给渔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其次是猪、禽、牛肉,水果也会被波及。这些传统行业可能受到外来商品,特别是美国商品的冲击。为配合入WTO,台进口农产品的平均名目税率将由现行的20.02%,调降为14.01%。为了减轻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在贸易咨商过程中,已争取对花生、东方梨、糖、大蒜、槟榔、鸡肉、液熊乳、动物鸡碎、红豆、乾香菇、柚子、柿子等22种农产品,以关税配额方式开放进口;另外,将对红豆、花生等14种农产品,当进口量超过某一基准数量,或进口价格低于某一基准价格时,可以课征额外关税。台已在关税法中增订实施此一法源依据,并完成基准价格及基准数量限定,以保护台湾农业。新修正的海关进口税,已针对上述22种农产品,订定数量额度及税率,在该数量额度内,适用所订的较低关税税率,但是超过额度部分,则适用一般关税税率课税。台湾多数农产品完成降税期限为2002年,但有137项在入WTO后采税配额的敏感产品延后到2004年,另有32项产品则提前到2000年完成。
以上列出的10点有关台当局应对入WTO对策也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是入WTO的应对措施应尽快出台。虽然台湾入会是从2002年算起,但台湾农业部门已经在比较准确的统计之后(如失业人数等)采取了十分具体的可操作对策,让民众可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对策比较超前。按WTO规定,我入WTO的时间应从2001年算起。从我方看,应对入WTO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已经见报,然而我们的各项具体应对措施包括农业方面均尚未见诸报端。虽然民间议论入WTO话题广泛而具体,但终因政府方面无各领域整套应对措施出台,而总感到对如何应对WTO是雾里看花。
二是措施应既要有宏观的,更要有微观的,而且从我方看,更应尽量做到有量化的微观对策才比较好操作。台湾在入WTO后出现问题时在微观量化方面和实际解决步骤办法等的统计预测方面做得就比较好,比如农业劳动人口3—4万人失业该怎么办,粮食轮作中应该如何补贴,失业人员怎么消化等都有具体对策和安排,这样就给人困难已经有办法逐步解决的感觉,而且办法还比较实在可行。在我们的报刊中,各种讨论入WTO文章不是没有,对策也不是没提,但多是粗略估计,有的甚至还是猜测的,即使是那些更接近决策层部门组织的文稿,也多是如此。这样无法在我国入世之后立即就展开农业方面的改革,以便尽快适应入WTO需要。
三是有关入WTO的各种信息应尽可能与基层群众见面。台湾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由化,近来更是在报刊上长篇累犊地刊登发表各种入WTO信息,甚至还把两岸对WTO作下的各种承诺等都公布出来供各界充分对照研究,让民众评判如何应对两岸入WTO问题,虽然其中不免有许多不实之处,但它无碍人们去作出判断。相比之下,我们的有关做法,因种种原因,有时还有滞后现象,连我们已经公开向WTO组织承诺的条款都无法立即对群众公布,这又如何尽快发动群众去应对?入WTO更多的是经贸领域里的事,是牵涉千家万户的事,并不是仅行政机关人员或仅政务人员了解就能办好的事,所以观念还得先转变才好。我们的行政部门对入WTO也做了许多事,其中还写了不少与入WTO相关的调研报告,收集许多有关信息,但许多材料是仅作内部参考的,其实不少是可以让群众共享的,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入WTO较宏观、面上的经贸情况,这对于更好地发挥这些信息作用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