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大学文化存在。大学“浮躁风” 不断蔓延,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躁动浮夸、 以至弄虚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侵蚀着 大学的生命。功利化制度文化,浮躁个体行 为文化,是产生学术浮躁的外在原因,究其 根源,还是“宁静”大学精神文化的缺失。欲 破除大学学术浮躁现象,真正实现“致远”, 必须从办学思想、评价机制、教育方式和校 园环境等方面重构“宁静”的大学文化。 〔关键词〕学术浮躁大学文化归因 建构
〔Abstract 〕University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material existence but is a kind of university culture existence. University blundering wind spreads eager to hope for success get rich quick agitated flatulence such as fraud and frequently occurred serious erosion of the university life. Utilitarian system culture blundering the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is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academic blundering external reasons investigate its root or quiet university spirit is the lack of culture.To break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blundering phenomenon袁true realization centre must from the thought evalu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 mode and campus 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peace of the university culture. 〔key words 〕Academic Fickleness University Culture Attribution Construction
1 引言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顶尖人 才的流动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全球性趋势, 一流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一所大学学 术水平的最关键性因素。杨叔子院士指出 “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 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1]在新的历史时期, 守护、传承、创新文化,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 新功能,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 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 量,也决定着它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然而 “大学文化已被实用主义侵蚀得伤痕累累, 大学已沦为许多人现实生活的工具,整个知 识分子群体在很大程度上蜕变成了一群讨 生活的高级市井”。[2]
我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刘光明(2000) 提出了文化分层结构图,他认为“文化由精 神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层、行 为文化———幔层和物质文化———表层构 成”,[3(] 如图1-1所示)。据此,大学文化也分 别表现在这四个层次上。大学必备四要素: 物质文化即有形资产(含大楼、图书、设备 等);行为文化即人力资源(含教师、学生、管 理人员等);制度文化即为办学体制(办学体 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大学章程等);思想 文化即为文化内涵(校训、校徽、校歌、校名 等)以及”这四个条件是有相互关联的,而不 是孤立的,且重要性也有不同。正如清华大 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大学者, 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这说明一流大师对 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强调大学文 化的内核。
2 重塑大学文化的归因 何谓大学文化?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 大学文化就是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大学的 价值观。尽管中国现代大学是仿照西方大学 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但我们的大学理念却源 自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我国古代“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 理念,到今天众多大学以校训为集中概括的 大学文化,所强调的其实都是大学的价值取 向。归纳起来说,大学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的“以人为本、以文化 人”的育人精神和以创造文化为目标的“自 由、严谨”的学术精神。大学就是一种智力, 而智力就是建立在一个机构中的科学。 大学文化崇尚自由的创造精神,崇尚严 谨的治学态度。然而,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 中的学术浮躁现象日益严重。在大学里,还 有多少知识分子能经受住功利化社会的诱 惑,而愿意固守学术寂寞、坚守学者的良心 和捍卫学术的净土。大学里,大师级的教授 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却是触目惊心的学术 腐败。追溯其社会根源,即社会转型时期的 结构性问题或体制性问题。但不管是制度缺 失,还是学术浮躁、抑或是教育产业化,都只 是产生学术浮躁的外在原因,究其根源,其 实还是大学文化的缺失。这种完全忽视大学 文化的学术活动,对于大学的长远发展是百 害而无一利的。
陈平原在《大学如何“宁静”,怎样“致 远”》一文中认为,“学问不是评出来,而是做 出来的,是经过20年、30年、40年,心甘情愿 坐冷板凳、呕心沥血做出来的……各大学的 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年轻学者手忙脚乱,心 气浮躁,根本没有时间想问题或从容读书。” 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清醒地意 识到“学术浮躁”有悖大学文化与大学使命, 在国内首倡实施“宁静致远工程”显得弥足 珍贵。
那么,导致大学学术浮躁,影响大学教 师潜心治学的标志性因素又是什么呢?潜心 治学,既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使然,也是大学 教师的自身需求,还是社会、学校与学生的 共同期盼。实践表明,影响大学教师潜心治 学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相互 关联的。因此,探究影响研究大学教师潜心 治学因素问题,将依据事物成因原理(因果 关系)和系统理论,从四大因素,即个体因 素、大学内部因素、社会因素、政府因素寻找 影响大学教师潜心治学的主要问题。并针对 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力求从根 本上促进大学教师能够潜心治学。大学文化 为引领、以社会舆论为导向、以个体心理为 主体、以政府激励约束机制为主导的“四位 一体的四因素模型”(如图3-1所示)。 依据上述思路,首先从教师的自身因素 入手,然后将影响教师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 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的是大学内部的 因素。对于大学少数人科研学术浮躁,在追 溯其社会根源,即社会转型时期的结构性问 题或体制性问题时,并不意味着学者本身的 道德责任可以因此得到宽宥和推卸。因为无 论是功利化制度文化导向:选拔机制、社会 风气、行政导向、科研评价办法、职称晋升标 准等,还是浮躁个体心理行为文化,都只是 产生学术浮躁的外在原因,究其根源,还是 “宁静”大学精神文化的缺失。可以从以下三 个层面加以剖析。
第一,精神文化层面:功力主义失控。大 学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大学对于社会价值塑 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消除 价值冲突,即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 社会塑造新价值。“环境正义”、“代际正义”、 “财富正义”等这些新价值就是最早由大学 倡导而形成的。大学应该是中国社会的良心 所在,这种违背坚持真理和科学原则的大学 文化所导致的学术浮躁,对科研和教学的危 害是极其深远的。文化的内容虽然在科学的 领域中形成的,但是它并不属于科学事实, 而是一种生命信念,一种赋有我们时代特征 的信念。因此,文化不等同于科学,科学的内 部运作与生命无关,而文化的内部运作却与 生命有关。所谓大学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独特 气质的文化。近代教育家又融入欧洲古典大 学的学术精神,倡导大学应坚持独立精神、 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强调发展学术文化是 大学社会功能的根本体现,培养人文理想和 独立人格是大学育人功能的核心所在。 第二,制度文化层面:评价机制失衡。大 学文化的载体是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 善,但同时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随着科 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大 学科研人员的待遇迅速提高,“脑体倒挂”现 象已有根本改观,但与社会某些行业相比, 大多数科研人员收入仍相对较低,一部分科 研人员由此引起不平衡和浮躁心态,在各种 科技竞争(申报项目、成果奖等)中选择走 “捷径”,漠视科学道德,从而成为学术浮躁 行为最主要的诱因。与科技发展本身相比, 大学在观念和行动方面相对滞后。对成果与 人才过度量化、急功近利等管理方式,重数 量、轻质量,导致学术价值和科学评价标准 的某种程度的失衡;过多的以行政管理代替 科学家的自我约束,对科学也会产生一定的 负面影响。一些科教机构为调动科研积极 性,片面追求显示度,不恰当地制定了将项 目、论文等与物质待遇直接、密切挂钩的分 配制度,也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监督机制 较为薄弱。一是不当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 和监督;二是由于发生了学术不端行为而未 得到应有的惩处,会造成学术浮躁行为的进 一步蔓延。
第三,行为文化层面:学术道德失范。大 学文化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 没有道德的教育便是一种罪恶。大学是道德 的高地,具有民族和社会良心堡垒的崇高地 位。大学里的师生,构成了道德共同体。从已 经发生的学术浮躁行为看,一方面,大学科 学道德教育比较欠缺。另一方面,社会对科 学的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科学知识虽然得 到重视,但与科学道德一脉相承的科学方 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远远没有得到公众 理解,更谈不上普及。中国高等教育,包括研 究生阶段教育以及科研实践都对科学道德 教育重视不够,少数大学科研人员的社会责 任、科学道德意识较淡漠,自律意识不强,自 持不严,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3 重塑“宁静”的大学文化 大学本来就应该是宁静致远的,也必须 处于宁静致远的状态。然而,对于宁静何以 能致远的内涵未必人人都能“参透”。“宁静” 是“致远”的必要前提,“致远”是“宁静”的终 极目标。大学的“宁静”不是追求清净、不想 有所作为;大学的“致远”也不是随遇而安, 而是在平心静气、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的超 越功利杂念的价值追求中探寻规律、求索真 理。
第一,在办学思想上,建构“特色”的精 神文化。美国大学都有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各 自独特的定位,努力追求办学的个性化和多 样性,防止千校一面,并在人才培养目标,专 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培 育独特的品牌。美国高校不盲目追求“大而 全”,但都致力于把自己学校的某一个学科 特长或者某一特色点培育成引以为豪的“全 美第一”或“全美唯一”。美加州理工学院的 办学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 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它只有2000多名学 生,规模只是其他一些大学的十分之一,截 至2006年,加州理工学院已经摘取了32个诺 贝尔奖,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做出了巨大贡 献。加州理工学院之所以是世界一流大学, 因为它在航天航空、生命科学和物理学三个 领域,是世界顶尖学科。“小学校,做大学问, 这就是特色!”[4]反观现代中国大学目标定位 都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 型大学。
在办学思想上,建构“特色”的大学文 化,就要求大学的使命要有差别性、特殊性, 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暨南大学为在 日益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坚持“侨”姓 不动摇,实施“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坚持 “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凝 练“暨南精神”,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建立崇 尚学术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校 园环境,并最终形成具有侨校特色的大学文 化。
第二,在评价机制上,建构“包容”的制 度文化。宁静是大师的境界,包容是大学的 生命。科学的学术科研评价活动,必须遵守 学术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且根据学术 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学术科研评 价活动的方法、标准和机制。真正的科学评 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不能单纯地看科研项 目申请数量和论文产出的数量。“英国人安 鲁﹒怀尔斯,在普林斯顿大学提升为正教授 后,9年间基本没发表文章,9年之后他解决 了世界数学界360年没有解决的难题—费马 大定理,获得了当今数学最高奖—菲尔茨特 别成就奖。约翰﹒纳什教授曾患精神病30多 年,普林斯顿大学把他从麻省理工学院 (MIT)请过来,给他及家人无比关怀。30年 后,他恢复了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 奖。包容大学文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魅力所 在!”[5]
在评价体制上,建构“包容”的大学文 化,就要求大学鼓励教师“甘坐冷板凳、长坐 冷板凳”,潜心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给予 “特殊待遇”,使之无后顾之忧地在前沿领域 自由探索。分类管理以构建适合各类教师的 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目标,引导和促进从事 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教师各尽所能、各 得其所,确保各通道的人员都有良好的上升 空间与职业前景。对于不同水平层次、不同 年龄的教师应设计出不同的扶持计划,确保 全体教师具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和目标。分类 评价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职责,建立不同 评价体制,实行不同考核。对学术基础扎实, 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重点 考核科研任务、科研质量、科研成果平等情 况。对热爱教育事业,潜心研究教学规律,积 极参与教学改革的优秀教师,重点考核教学 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等情况,对致力于 教育拓展、科研成果推广服务和产学研合作 的教师,重点考核项目质量、项目层次、项目 金额和社会声誉。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建构“和谐”的行 为文化。大学是一片希望的沃土,大学要让 每一颗金子都发光。美国大学以学生能力培 养为主导,教师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的 知识灌输,而是采用实验、案例、讨论、启发、 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授课老师非常喜欢和鼓励学生随 时提出问题,并可以自由发言,而且有些软 性问题的答案也是多元的,只要言之有理, 老师并不要求答案的唯一“正确性”,从不限 定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 新意识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 方式上,建构“和谐”的大学文化,就要结合 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美国大学的教育 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鼓励、 启发”方式,带动学生学术研究和创新的积 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课外学 术活动,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培养其“思辨、 自信”精神,变被动教育教学为主动学习,把 教与学和谐统一起来。
第四,在校园环境中,建构“舒适”的物 质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美国 大学非常注重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的历 史传承,因此在建筑文化方面也有一条主线 传承。走进哈佛、斯坦福、耶鲁等历史悠久的 世界顶尖大学,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你 自然就会肃然起静、细心品味。在校园环境 中,建构“舒适”的大学文化,就要求大学校 园文化建设要有统一的风格和基本色,营造 出的建筑空间应该是“宁静有序”的,而非万 花筒般的杂乱。大学校园建设和规划应考虑 学生活动中心和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师生提 供一站式服务。
4 结语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要在社会转型期 的文化焦虑中固守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 必须接纳新的优秀文化。“制度与文化是相 辅相成的,一所大学要努力成为人类的精神 家园和‘社会的良心’,如果缺乏道德感和责 任感,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缺乏对学 术自由的敬畏,缺乏对大学文化的守护,那 么就很难称其为‘大学’。”[6【][基金项目]本 文受到2013年主持国务院侨办科研项目(项 目编号:GQBQ2013017);2014年广东省宣传 文化人才专项资金项目《协同创新视域下构 建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培育机制研究》(编 号:XCWHRCZXSK2013-17);2013 年国务院侨 办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QBQ2013017);2013 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实施 广东高校领导问责制的归因与建构》(项目 编号:2013JK023);2014国务院侨办侨务理 论研究广东基地广东侨务理论研究中心项 目(项目编号:GDQW201404)资助】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根本. 学习月刊,2004(06):55
2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45~46
3 刘光明.现代企业家与企业论文化[M].经 济管理出版社,1996:97~98
4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现代 教育论丛,2008(02):91~95
5 杨福家.大学精神和当代大学的使命[J]. 世界,2006(04):145~146
6 眭依凡.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J]. 教育研究,2004(03):16~2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
管理处
作者单位2::暨南大学文学院
作者单位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 事科
论文作者:童锋 夏泉,王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9
标签:大学论文; 文化论文; 学术论文; 浮躁论文; 教师论文; 因素论文; 社会论文; 《教育研究》2015年7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