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的几点做法论文_李自银

创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的几点做法论文_李自银

李自银(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高桥乡中心学校 湖北省 宜昌市 443715)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046-01

一、教材简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教社,2012版)的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馒头在口腔由淀粉变成麦芽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作用有关。这一过程,不是抽象化的理论,而是存在着的客观事实。

二、教材的要求的常规实验过程是

1、实验材料准备

新鲜馒头、碘液、烧杯、试管、温度计、三角架、石棉网、清水、火柴、标签纸、消毒棉、镊子、刀片、酒精灯等。

2.实验过程: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②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③取唾液分泌物: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④取3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a、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里,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b、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c、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⑤将这3支试管—起放入37℃的温水中。

⑥5—10分后取出这5支试管,各滴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得出结论:根据加碘液后观察三支试管颜色的变化,得出结论;

三、实验方法改进(创新)的背景及原因

这个实验的操作看似简单,对于学生来说很复杂,很多学生忙碌了半节课,最终有可能失败而达不到目的。原因是:有的是材料(馒头)的选择和处理不恰当;唾液的量不足,温度把握的不好、甚至仪器使用的不恰当等,更是人难于置信的是,有的小组实验取得成功了,但却疑惑地说:遇碘变蓝的一定是淀粉、不变蓝的一定是麦芽糖 吗?所以,我对这个实验时,从实验的一些细节作了改进。

1、馒头的选取:学生在食堂卖的新鲜馒头过于松软,切的时候不容易成形,最好在冰箱中放置几个小时等馒头有了一定的硬度后再切。容易切成馒头块,更容易切割成馒头碎屑。以我班48名学生,每2人一个小组,只需要一个馒头就足够了。当然是我课前准备,分发到各组。

2、馒头的处理:

① 将馒头切成条形,有筷子粗端那样粗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只要将条形的馒头均分成三块即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馒头的大小要适中,以分成三块后有黄豆大小较为合适。

③馒头切成三块后,可以分别放在A、B、C三张纸条上,然后将A、B纸条分别放在木板上,再将馒头切碎,用纸条送到试管底部。 C 馒头不作处理,用来对照。

这样处理的好处:

①馒头太大造成浪费,而且初一的学生往往是你给他多少他就用多少。用不完的,还会污染环境。

②由于没有控制好馒头的大小,试管中使用的馒头块较大,唾液又只有2ml,(教材要求取2ml的唾液),时间又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馒头被唾液的消化不完全,结果加入碘液后溶液变蓝色,导致实验失败。

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取唾液。

原来的方法:将消毒的棉絮放在口中含一分钟,然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实验时改进的方法:在实验中直接让学生用一次性杯子喝一口清水(纯净水),在口中含一分钟后,然后吐到小烧杯中。

两种方法的比较:前者:不太被学生接受,觉得很不卫生,即使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做了,取到的唾液量也很少。

后者:效果很理想。保证了唾液有足够的量,与馒头充分混合,有利于馒头发生变化。

4、保温。

教材介绍的方法:

实验要求温度保持在37 °C左右5~10分钟,传统的方法是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实验时改进后的方法:

(1)实验中改用为学生准备开水、冷水,一支温度计,250毫升烧杯一只,先将开水水倒入烧杯中,约300毫升,在直接加入50毫升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一下,让水温均匀,这是一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另一名同学慢慢的往烧杯内滴加冷水当温度将至37℃时。当温度降低时可以加入少量的开水,调节。时间5---10分钟;

(2)或用手捂住试管的底部,因为实验本身就是模拟人的体温。时间任然是5---10分钟;

两种方法的比较

前者:用酒精灯辅助加热,需要较长的时间。

后者:既节约时间,简便,又节约能源。

5.实验设计整体思路也有所改进:

设置对照,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1)实验材料:增加了淀粉和麦芽糖。

(2)分别编号为4号和5号试管,4号试管内注入少许的淀粉和清水,5号试管里放入少许的麦芽糖和清水,都轻轻搅拌,分别滴加碘液滴加碘液验证。4号试管变蓝,5号试管不变蓝,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与1、2、3号试管检验的结果形成对照。

6.仪器的使用:由于初一的学生没有化学的基础知识,因此要提醒他们有几样东西不能混用:取唾液和取清水的吸管、量筒;搅拌1号试管和2号、4号和5号试管试管的玻棒不能混用。

实践证明,我改进后的方法,学生容易操作,容易达成实验目的。

论文作者:李自银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创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的几点做法论文_李自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