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及化学防治机理研究

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及化学防治机理研究

吕春霞[1]2003年在《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及化学防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草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病害种类发生较多。烟草病毒病是世界各烟草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类重要病害,也是我国各烟区的重要病害。据估计,每年由于病毒病的危害,全世界每年仅由烟草花叶病毒(Tabocco mosaic virus,TMV)一项危害就造成约一亿多美元的经济损失。在我国,植物病毒引起的病害在各省区都有发生,而且损失相当严重。近年来,由于烟草种植面积的扩大、农作物布局的改变以及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发展,增加了病毒毒源和传播介体的数量,增加了病毒的侵染和危害,使其危害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烟叶产量和质量造成巨大的损失,成为烟草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本论文调查了陕西烟草病毒病的主要毒源种类,明确了烟草病毒病的发生、流行趋势及其危害,通过使用新一代植物病毒抑制剂——病毒必克,测定了其室内生物学防效、小区防效以及寄主植物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了烟草病毒病的化学防治机理。研究结果如下: 1)引起陕西烟草病毒病的毒源种类主要有4种:包括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烟草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蚀纹病毒(TEV)、马铃薯Y病毒(PVY)。除TMV外,其他均为蚜传病毒病,而且病毒粒子复合侵染的现象普遍存在,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在田间常混合发生,造成严重的花叶症状。病毒病对烟株生长的危害逐渐加重,使病毒症状表现复杂化。防治烟草病毒病应采取综合措施,达到防病增产的效果。 2)侵染TMV的寄主叶片的组织病理变化表明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其抗病毒机制:钝化病毒活性,抑制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增殖,减少叶肉细胞内病毒粒子的数量,防止叶绿体的解体,叶绿体中淀粉粒膨大积累,嗜锇颗粒增多,增强了植物的抗病性。 3)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对TMV的化学防治效果:室内生物学测定表明,在接种前施药的效果优于接种后施药,即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对TMV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小区防治试验表明,在病害初期施药或苗期施药效果较好,最佳浓度为500倍液。 4)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的有效成分包括:叁氮唑核苷、叁十烷醇、硫酸铜、硫酸锌。该药剂有很强的内吸性和传导活性,通过钝化植物病毒活性,抑制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增殖,诱导和增强植物的抗性,从而达到防治病毒的效果。进一步探讨其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的机理,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必将十分有益。 5)全国烟草药效试验网试验表明,2001、2002年中所使用的抗病毒剂在全国的平均防效中病毒必克的平均防效最高,对其防效予以认可,而且病毒必克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的特点,在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伍小良[2]2007年在《抗烟草花叶病毒病的药剂筛选及复配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草花叶病毒病(Tobacco mosaic virus,TMV)在我国各烟区普遍发生,常常造成严重损失。对于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烟草花叶病的防治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系统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芸苔素内酯、醋酸铜、病毒必克、宁南霉素、盐酸吗啉胍、硫酸锌等六种药剂及在此基础上复配出的五个不同的配方制剂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控制作用和对烟草生长的影响,以便为开发和创制新的烟草病毒病控制药剂提供依据,从而指导烟草花叶病的防治。1两种天然产物制剂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控制作用研究以室内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两种天然产物制剂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对烟草花叶病有预防效果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防效大多在60%以下,其防治特点表现为初期较好,随着时间推移防效有所下降。在接种后施药和施药后再接种两种施药方式中,以0.38mg/L处理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效,因此,其防效主要是通过调节烟草的生长来实现。宁南霉素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且预防效果较治疗效果好。当将其与芸苔素内酯复配时预防效果不明显,但治疗效果有所增强。2不同药剂单剂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药效的比较研究2.1两种天然产物制剂控制烟草花叶病的比较研究小区试验表明,芸苔素内酯和宁南霉素对烟草花叶病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比较而言,前期宁南霉素效果较好,大田第一次施药后第7d调查,防效为100%,后期则芸苔素内酯的效果好,最后一次调查防效为68.35%,高于宁南霉素处理的58.70%,两者的防效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这两种药剂均能比较明显的促进烟草生长,而以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的促生长作用更为明显。最后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处理区烟草的有效叶数和株高分别为18.9和82.93cm,而宁南霉素处理区则分别为17.9片和76.84cm。2.2两种无机药剂控制烟草花叶病的药效比较采用醋酸铜和硫酸锌进行防治烟草花叶病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醋酸铜处理的相对防效高,不同时间调查防效都在80%以上,硫酸锌处理则为65%左右。两种药剂都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但硫酸锌更为明显,烟草的一些农艺性状指标如叶宽、叶长、有效叶数、株高和茎围均比醋酸铜处理区表现好。2.3两种化学农药防治烟草花叶病的药效比较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盐酸吗啉胍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效显着高于病毒必克Ⅱ号,前者的防效在70%左右且有较好的持效作用,后者则在50%左右。两种药剂对烟草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生长作用,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3复配剂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控制效果3.1宁南霉素·芸苔素内酯复配剂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与宁南霉素的复配剂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效果(79.21%)高于单剂芸苔素内酯(67.67%)和宁南霉素(65.11%)处理;对烟草生长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株高明显高于单剂处理,且存在显着性差异,高于单剂宁南霉素处理达12.43%,高于另一单剂芸苔素内酯处理4.17%。3.2病毒必克·芸苔素内酯复配剂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效果研究了芸苔素内酯与病毒必克复配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作用和对烟草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与病毒必克的复配剂前期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效较单剂低,后期则高于单剂处理,前期防效在70%以下,后期则高于70%;该复配剂对烟草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单剂处理更好一些。3.3吗啉胍·铜·锌复配剂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效果小区试验表明:吗啉胍·铜·锌复配剂处理区的烟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单剂醋酸铜稍高;从防效上看,复配剂比盐酸吗啉胍稍好,但却不及醋酸铜和硫酸锌的防效。总体来说,复配剂的防效并不比单剂好,但促进生长作用明显。吗啉胍·铜·锌复配剂处理对烟草生长的影响随用药次数增加而越来越明显;叶面积和株高大于盐酸吗啉胍、醋酸铜和硫酸锌单剂;有效叶数和茎围大于盐酸吗啉胍处理。3.4宁南霉素·吗啉胍·铜复配剂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效果从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效上来看,宁南霉素·吗啉胍·铜复配剂与其叁种单剂相比较,复配剂处理的防效(78.43%)不及单剂醋酸铜(86.51%)处理。从其他方面看,复配剂的处理效果也没有单剂醋酸铜的效果明显。3.5病毒必克·宁南霉素复配剂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效果病毒必克·宁南霉素两种烟草上常规使用的抗病毒制剂的复配剂前期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效果不明显,但后期效果显着;对烟草的生长促进作用较两种单剂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第叁次施药后22d调查,复配剂处理区烟草的株高为88.72cm,宁南霉素和病毒必克处理区为76.84cm和71.36cm。4各种单剂和复配剂控制烟草花叶病的综合评价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大田药剂试验等,从控制烟草花叶病,促进烟草生长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从单独用药上看:本研究选用的芸苔素内酯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病毒活性,比较而言,醋酸铜防效最好;从复配剂的筛选来说,以8%宁南霉素与0.015%芸苔素内酯1:1复配的防效最好;在药剂控制烟草花叶病时,建议醋酸铜采用浓度1225mg/L或者采用复配药剂66.79mg/L,于苗期施用2次,并保证带药移栽即移栽前施用一次,大田生长期施用3次,分别于还苗期、团棵期和旺长前期,可以有效地控制烟草花叶病,并对烟草的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秦利军[3]2015年在《烟草CN基因调控植株抗TMV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Togaviridae科Tobamovirus组的单链RNA(signal strand RNA,ssRNA)病毒,可侵染包括茄科植物在内的350多种植物。烟草是茄科植物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经济作物,敏感烟草感染TMV后可引起30-50%损失,严重的甚至绝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仅因TMV危害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亿美元,而TMV在我国吉林、河南、山东、贵州、云南等省的烟草种植区均有发生,田间发病率一般在5-20%。贵州作为全国的第二大烤烟种植大省,广泛种植有南江3号、贵烟4号、云烟87、K326、云烟97等重要的烤烟品种。其中,仅K326品种在2012年的种植面积就近1.22万公顷,占贵州烤烟总种植面积的33.8%,但该品种易感TMV,可造成极大的损失,据统计贵州每年因TMV造成的损失就高达0.32亿元。利用TMV抗性基因(resistance gene)进行抗性育种是最为经济、安全、长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以黄花烟(N.rustica L.)来源的抗性CN作为抗源,构建了3个含CN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SH-CN,pGM626-DL-SAF-UCn和pSH737-U4Cn-RcHak并分别对K326进行遗传转化,对筛选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人工接种TMV,分析转基因植株应答TMV侵染后的表现和探讨CN基因介导的抗病机理。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转CN基因烟草接种TMV后引起了接种叶片产生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e,HR),降低了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延缓了由于TMV繁殖扩散所引起的花叶斑形成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表明CN基因的导入可诱导机体产生HR,在接种叶片形成坏死斑(necrosis spots),从而限制病毒的扩散,延缓病毒引起的植株系统感染;同时,转基因植株应答TMV感染时,可显着降低MDA含量,更好地保护植物细胞免遭质膜过氧化产物的损害,提高植株细胞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另外,CN基因的导入引起了植株产生了系统超敏反应(systemic hypersensitive,SHR),SHR的发生亦可提高植株对其它入侵病原菌的系统抗性;2.接种TMV后,转基因植株中的抗氧化酶(antioxidant enzymes,AOEs),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酶(catalase)的酶活性均显着增加,说明转基因植株在防卫tmv侵染时可通过显着提高aoes活性来实现自身对入侵病毒的抵抗力。aoes活性高低一般认为与机体内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的含量正相关,植物体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通常可引起其体内ros的迅速增加,而高ros含量会严重导致细胞受损。因此,转基因植株接种tmv后一方面通过提高aoes活性使植物细胞免遭ros的氧化损伤,保护其完整性,提高植物组织对病原菌的防卫能力,一方面高的aoes活性对于调节以抗性基因介导的抗病应答通路启动也十分重要;3.转基因植株在接种tmv后引起了植物体内过氧化氢(hydrogenperoxide)和水杨酸(salicylicacid,sa)含量的显着增加,两者在抗性基因(resistancegene,r)介导的抗病应答信号通路中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或激活下游抗病基因的表达。h2o2的积累与aoes活性增加有关,病原菌的侵入后导致植物体o·2-迅速增加,sod可催化o·2-形成h2o2,进而减小由于o·2-的过剩积累所引起的组织氧化损伤;h2o2可作为pod和cat的底物被进一步代谢,前者主要利用h2o2氧化多种底物,如酚类,乙醇和甲醛等,起到毒害物质(h2o2)脱毒的作用;后者可直接将催化h2o2形成h2o。tmv接种初期,cn基因显着提高了转基因植株中aoes的活性;接种后期,转cn基因植株又显着降低了cat酶活性,cat酶活性的降低引起了h2o2含量增,后者在植物产生hr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acquiredresistance,sar)中起到重要作用。tmv接种引起转基因植株sa含量的显着增加,而sa又可作为内源信号分子调控植株的抗病应答机制启动,已有研究表明sa可结合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a启动子序列的类as-1调控区,从而启动该基因表达提高植株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4.tmv接种后,cn基因诱导了抗病应答信号通路中蛋白组分,如cn(n-likeprotein)、rar1(requiredformla12resistance)、stg1(suppressorofg2alleleofskp1)、mek1(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kinase)、ntf6(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pr-1a(pathogenesis-relatedproteins1a),和转录因子wrky1表达量的显着上调。一般认为,病原菌入侵后其无毒基因(avirulence,avr)编码产物可与植物体内r基因编码的产物以―r-avr‖的方式形成复合物,进而调控下游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的转录激活。转基因植株接种tmv后,引起了cn基因表达量的显着上调,说明tmv入侵诱导tmv-avr-cn复合蛋白的形成,之后蛋白组分RAR1和STG1的表达量也显着增加,表明Avr-CN复合蛋白可进一步与STG1和RAR1结合形成原初―病原菌-宿主‖复合蛋白调控下游抗病基因的表达。在STG1和RAR1表达量上调之后,其他蛋白组分NTF6、MEK1和转录因子的表达量也随之增加,说明该复合蛋白在激酶磷酸化作用经由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途径信号通路(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ascades,MAPK cascades)调控下游PRs的表达,从而实现转基因植株对TMV的控制;5.本研究通过植物表达载体pGM626-DL-SAF-UCn对烟草进行遗传转化,分析外源基因,包括筛选报告基因Bar::GUS、重组酶(recombinase)基因FLP和抗病基因CN在转基因烟草植株中的清除情况。随着转基因烟草叶片逐渐衰老成熟,烟叶对除草剂草铵膦(phosphinothricin,PPT)敏感性逐渐增加,对GUS(β-glucuronidase)染色活性逐渐下降,说明转基因烟草植株中―Gene-deletor system‖实现了包括Bar::GUS,FLP和CN在内的所有外源基因的清除。―Gene-deletor‖技术的应用为创制培育无选择标记、抗病烟草新种质提供理论基础;6.利用pSH737-U4Cn-RcHak对烟草K326进行遗传转化不仅通过CN基因介导的抗病应答机制提高转基因烟草植株对TMV的抗性,而且烟草高亲和钾离子转运蛋白(high-affinity potassium transport,HAK)的共同导入增加了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厚度,减小了接种叶抗病斑的大小。说明CN和HAK的协同表达不仅提高了转基因植株对TMV的内部防御(CN介导的抗病调控),同时也增强植株对TMV的体外防御(叶片加厚)。同时,转基因烟草中HAK的超量表达还同时提高了植株对盐胁迫(salt stress)的耐受力,而非生物胁迫对会显着降低植株应对生物胁迫的能力,超量表达HAK提高了转基因烟草植株的钾素营养富集能力及增强其光合作用,同时还可增加烟草植株对盐胁迫的抵抗力。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分别含2个质粒的2种工程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法对烟草进行遗传转化可筛选获得无选择标记、富钾能力强且耐盐的抗病烟草新种质提供参考。

王伟伟[4]2008年在《枯草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碱性蛋白酶(Alkaline Protease)是指在pH为碱性的条件下水解蛋白质肽键的酶类,是一种广谱性的蛋白水解酶,且来源广泛。由微生物法获得碱性蛋白酶成本低、产量高,方法科学可行。本研究旨在利用碱性蛋白酶降解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从而达到防治烟草花叶病的目的,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论文从产碱性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碱性蛋白酶的分离纯化、碱性蛋白酶抗TMV活性及其酶学性质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实验室已保存的4株枯草芽孢杆菌中,筛选出一株产高活性碱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W-QX-1。(2)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分别试验了起始pH和装液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绘制了发酵过程曲线。确定其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起始pH为8.0,装液量为20mL/250mL,发酵周期为36h。(3)菌株W-QX-1的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透析及非变性电泳分离得到纯的碱性蛋白酶,SDS-PAGE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2400。(4)采用半叶枯斑法在心叶烟上检测W-QX-1碱性蛋白酶抗TMV活性,发现该酶对TMV具有明显的体外钝化作用,酶液浓度为20mg/L、50mg/L、100mg/L和200mg/L时,其钝化效果分别达到45.20%、53.40%、60.42%和76.73%;该酶对TMV的初侵染和体内复制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在TMV侵染前24h施用浓度为200mg/L碱性蛋白酶液抑制其侵染力的效果达到50.35%,而在TMV侵染后施用也具有一定的抑制其复制增殖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5)以酪蛋白为底物,对菌株W-QX-1产碱性蛋白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左右,在硼酸-硼砂缓冲液中的最适作用pH为7.8,在Tris-HCl缓冲液中的最适作用pH为8.0,在pH6~10范围内,45℃以下酶的稳定性较好。Ca~(2+)、K~+、Mg~(2+)对酶都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Cu~(2+)、Ag~+则能抑制酶活;EDTA对该酶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而SDS对该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6)枯草芽孢杆菌W-QX-1产碱性蛋白酶可以降解多种蛋白底物,其中对干酪素的降解能力最强,对可溶性丝素、明胶、牛血清白蛋白和精炼丝素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是一种广谱性的蛋白水解酶。

宋玉川[5]2007年在《淄博烟草病毒病发生现状调查和新型病毒抑制剂防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病毒病是一类在烟草上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侵染性病害,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病害之一。病毒病的发生,不仅造成烟草产量的损失,而且烟叶品质严重下降,经济损失占所有烟草病害造成损失的一半以上。本研究针对目前淄博烟区烟草病毒病防治的现状,研究现行种植制度下烟草病毒病大发生的机理(病毒种类、来源,发生规律等);筛选高效、无毒病毒抑制剂,为淄博烟区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烟草病毒病发生与流行规律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淄博市主产烟区的病毒病的毒源种类主要有PVY、CMV、TMV、TEV和PVX;其中以PVY、CMV和TMV为害最为严重;田间病毒多数为混合发生。早春反季节作物病毒病的毒源种类多,可为烟草病毒病的发生提供传染源;烟草蚜虫是田间早期病毒病传播的主要因素;生产上缺乏优良的抗病毒品种,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普遍感染病毒病。现行种植模式下烟草病毒病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新的特点。以心叶烟为枯斑寄主,测定了牛心朴子草W制剂对TMV的防效。结果表明,在制剂有效成分浓度为20ppm,对3种病毒的防效为80%左右。叶面抗菌剂J-1室内盆栽试验防效测定结果显示,在心叶烟上对烟草普通花叶病的抑制效果较好,先接种后施药、先施药后接种、以及病毒与叶面抗菌剂混合处理的抑制效果中,原液的抑制效果分别为74.17%、35.73%和88.50%。其中以病毒与叶面抗菌剂混合处理的抑制效果最好,达88.50%,表明叶面抗菌剂具有体外钝化作用。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牛心朴子草W制剂和叶面抗菌剂J—1对PVY、CMV和TMV的防治效果与目前生产上用的常规药剂3.95%病毒必克(500倍液)和2%的菌克毒克(250倍液)相近,达40%以上。两种制剂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

李成军[6]2006年在《高温胁迫下烟草-TMV互作中的蛋白质表达谱初步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测定了高温胁迫对TMV侵染的烟草症状隐蔽作用,并从病毒和寄主两方面初步分析了高温胁迫诱导烟草抗TMV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接种TMV的普通烟烟苗经高温胁迫后,与接毒但不经高温胁迫的对照相比,其潜育期延长18-30d、发病严重度明显减轻、烟株的生长发育显着改善,但症状并没有完全隐蔽。值得注意的是,高温胁迫可以诱发TMV接种叶及邻近叶出现一种非花叶型的坏死斑纹,该坏死斑纹不会出现在先胁迫再接种、单独接种以及单独高温胁迫的所有3种对照烟株上。这种坏死条纹的出现与寄主恢复现象相一致,可能是高温胁迫影响了烟草-TMV的互作并可能激发了寄主的抗病毒机制。尽管新生叶上仍然会出现轻度的花叶症状,但据此认为这一首次报道的坏死斑纹可能是一种源于病毒侵染的、高温依赖性的抗病毒表型特征之一,而非感病症状。此前进行的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已初步证明高温胁迫没有造成烟草自身的遗传突变。为了进一步分析高温胁迫是否影响着病毒的侵染活性及其在寄主体内的积累和扩展,开展了病毒回接实验、以及TMV CP蛋白微量提取物SDS-PAGE电泳、TMV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处理和对照中都含有相当的TMV CP,且高温处理前后TMV的侵染活性无明显差异。说明高温抗性恢复主要是烟草-TMV互作中寄主方面的抗性机制受到了高温胁迫的激发。为了发现与高温隐症这一特殊现象相关联的特异蛋白质或表达上有差异的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基因及其转录表达调控奠定基础。本实验首先以普通烟K326和心叶烟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的蛋白质提取方法,旨在筛选出适于烟草叶片蛋白质提取的方法,应用于高温抗性恢复中的蛋白质SDS-PAGE电泳分析。根据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蛋白质含量、条带分辨率等,认为一步Phenol法、PEG分步法、KCl-TE分步提取法适合烟草叶片蛋白质的提取,其中Phenol法操作简单、提取量大、条带分辨率高而适宜于高温抗性恢复蛋白质表达谱的SDS-PAGE分析。通过SDS-PAGE对接种半叶及其对应的未接种半叶和对照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半叶及其对应的未接种半叶经高温处理后都在66KD及80KD左右处诱导产生两条新的条带,不接种的对照在高温处理后也在66KD及80KD左右处同样诱导新产生两条带,由此说明新出现的条带是由高温诱导产生的,可能属于HSP_(70)热激蛋白家族。另外,接种半叶对应的未接种半叶在高温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在29KD左右处有一条蛋白质条带浓度增强,可能是高温激活了寄主抗病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同时在29kD附近还诱导产生了一条新的条带,根据分子量推测可能是PR-3组的蛋白。值得注意的是接种半叶及其对应的未接种半叶高温处理后在20KD处都产生一条较浓的条带,虽然接种不高温处理和只高温不接种的材料也同样在此处有该条带出现,但强度弱于接种高温处理的材料,这种现象的出现和高温恢复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陈丽[7]2006年在《陕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及化学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调查了陕西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程度、田间症状和消长动态,采用鉴别寄主的生物学反应、血清学检测、电镜观察等一系列病毒检测方法鉴定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并以优势毒原为靶标,室内采用半叶法测定病毒抑制剂对其的离体治疗、体外钝化、活体保护和治疗作用,并对室内毒力测定效果好的药剂进行大田试验,以期筛选出对辣椒病毒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推广使用。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病毒在陕西的辣椒产区普遍发生,在田间症状以花叶、畸形和坏死为主。不同年份病毒病的发生程度有所差异,一般年份田间感病率为20%-40%,严重田块高达60%以上,6-8月份高温干旱年份,危害尤为严重,田间感病率高达90%以上,造成辣椒减产30%-60%。且在同一年份,不同区域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辣椒在陕西常进行露地栽培,主要为小麦与辣椒间套种植。病毒病于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8月份病害处于盛发期。辣椒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被病毒侵染为害,随着辣椒生育期的推进,侵染率依次降低,对辣椒产量影响依次减轻。(3)对陕西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进行调查和鉴定,发现引起陕西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有CMV、TMV、TEV、PVY和BBWV,且部分为混合发生;其中以CMV和TMV为主要种类,分别占检测样品的59.52%和30.15%。(4)对陕西辣椒种子带毒情况进行检测,发现辣椒种子携带病毒,其带毒的部位是表皮,携带的病毒种类有CMV、TMV和PVY,其检出率分别为88.57%、14.29%和5.72%。(5)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病毒必克25mg/L、病毒A200mg/L、菌毒清100mg/L和植病灵100mg/L对CMV和TMV的离体治疗、体外钝化、活体保护和治疗效果均较好,其抑制率在60%以上。(6)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3.85%病毒必克水乳剂和1.5%植病灵水剂是目前防治辣椒病毒病较理想的药剂,其中3.85%病毒必克水乳剂推荐使用的最佳浓度400-600倍液, 1.5%植病灵水剂推荐使用的最佳浓度500倍液。通过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陕西辣椒病毒病在田间的消长动态、毒原种类及其优势毒原、种子带毒情况,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辣椒抗病毒分子育种和病毒病防治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出对辣椒病毒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病毒抑制剂,为辣椒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林中正[8]2012年在《植物源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物质的筛选和作用机理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测定了艾蒿、板蓝根、柴胡等30种植物源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抑制效果,将抑制效果好的植物源提取物复配,筛选增效配方,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理。利用半叶枯斑法及病情测定标准,进行植物源抗TMV活性物质筛选,系统测定其体外钝化TMV作用、抑制TMV初侵染和TMV增殖抑制,并用盆栽法,研究其对烟草花叶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等。通过高温、光照、酸碱度等分析筛选药剂的稳定性,通过TMV病毒在寄上体内复制特性和测定诱导相关酶的活性研究抗TMV作用机理。筛选银杏、栀子、商陆、赤芍的提取物对TMV的抗性较强,其体外钝化效果以及抑制TMV初侵染和TMV增殖抑制均明显高于其他植物源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且保护作用效果优于治疗作用效果。在复配实验中,提取物复配A:商陆-银杏-栀子,效果最佳,在分别施药14和21d后,保护效果分别为80.21%和53.12%,治疗效果分别为95.23%和68.53%,具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处理后分别测定烟草叶片内POD、PAL和PPO的含量,TMV+提取物复配A对PPO具有一定的诱导抗性,提取物复配A与TMV混合可增强烟草叶片内PAL的活性,TMV处理后POD活性变化最大。提取物复配A具有较高的抗TMV活性,开发利用前景良好。

付一峰[9]2011年在《新型高活性杀菌先导化合物Yzk-C-22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Yzk-C-22是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的高活性叁唑并噻二唑化合物,属1,2,4-叁唑类并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化学名称为:3-(4-甲基-1,2,3-噻二唑-5-基)-6-叁氯甲基均叁唑并-[3,4-b]-1,3,4-噻二唑。前期研究表明,其没有诱导活性,但有较好的离体杀菌活性。为进一步较为系统的探索Yzk-C-22的生物活性,本文主要以噻酰菌胺(TDL)、苯并噻二唑(BTH)、病毒唑(Virazole)和阿米西达(Azoxystrobin)为对照药剂,通过对18种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和对水稻稻瘟病(Phyricularia grisea)、黄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和烟草花叶病(TMV)的活体活性及其在离体条件下对稻瘟病菌的病害侵染循环中多个生长阶段和侵染过程的影响评价了其生物活性。离体试验发现,50μg/mL的Yzk-C-22对测定的18种田间常见植物病原菌中的大多数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这些病原菌分属于这些病原菌分属于子囊菌(核菌属、盘菌属、腔菌属、梨孢属)、半知菌(链格孢菌属、尾孢菌属、葡萄孢菌属、丝核菌属、轮枝孢属)和担子菌(亡革菌属)、卵菌(疫霉属)。在离体条件下研究Yzk-C-22对稻瘟病菌的病害侵染循环周期中的多个生长阶段和侵染过程影响的结果发现,Yzk-C-22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能抑制黑色素的产生。Yzk-C-22对水稻稻瘟病菌的离体杀菌效果好,并对稻瘟病菌的产孢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显微镜观察发现,它还可影响稻瘟病菌的菌丝形态,导致菌丝严重扭曲,呈波浪形生长,菌丝顶端有裸露的原生质团出现。室内活体试验发现,Yzk-C-22对烟草抗TMV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钝化以及对烟草的半叶法的活性。Yzk-C-22还可减轻水稻的稻瘟病(子囊菌)、黄瓜灰霉病(子囊菌)、烟草花叶病(植物病毒)的危害,但活性不及阿米西达的治疗、保护、钝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Yzk-C-22的诱导活性不足以防治水稻稻瘟病、黄瓜灰霉病和烟草花叶病。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Yzk-C-22对水稻稻瘟病、黄瓜灰霉病、烟草花叶病的治疗、保护以及对烟草花叶病的半叶枯斑和钝化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18种病菌也有良好的广谱抑菌活性,但效果不及阿米西达,其农用生物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郑珊凤[10]2013年在《烟草TMV、PVY抗性基因与青枯病抗性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烟草病毒病是危害我国烟草的第一大病害,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两种重要的烟草病毒。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枯萎病,目前已是危害我国烟草的第四大病害。为了控制病害流行,减少烟草生产损失,根本有效的途径是利用烟草自身的抗病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和抗病育种。本研究对先前构建的一张烟草SSR标记遗传图谱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对烟草青枯病抗性QTL进行了定位;另外,还对烟草TMV和PVY抗性基因进行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前人研究已知烟草品种Coker176抗TMV、感PVY,而烟草品种NC55则相反;TMV抗性为显性,而PVY抗性为隐性。本研究以NC55和Coker176为亲本,建立一个BC1群体(NC55/Coker176//NC55)。通过对群体接种鉴定,分别提取两种病毒的抗病株和感病株的叶和花的总RNA,构建烟草抗PVY、感PVY、抗TMV、感TMV4个均一化cDNA文库。对4个cD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共获得约6.29亿个读段(读长90bp)。通过对这些读段的分析,共鉴定出507个与TMV抗性相关的SNP,792个与PVY抗性相关的SNP。(2)将鉴定出的相关SNP序列与茄科植物番茄和马铃薯基因组进行比对,发现与TMV抗性相关的SNP主要集中在马铃薯基因组第11号染色体的1.79Mb至2.52Mb(约700Kb)的区域以及番茄基因组第11号染色体的4.8Mb至5.8Mb(约1Mb)的区域,而烟草抗TMV基因N在番茄中的同源基因Solyc11g011350.1.1正好在这1Mb的区间内;与PVY抗性相关的SNP则主要集中在番茄基因组第3号染色体的525kb至926kb(约400kb)的区间,因而位于该区域的SNP很可能与抗PVY基因真实连锁。(3)通过岩烟97(中抗青枯病)和红花大金元(高感青枯病)两品种杂交,衍生出237个F_(2:3)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基于此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201个SSR标记、28个连锁群的烟草遗传图谱,覆盖烟草基因组24条染色体,总遗传距离为2326.7cM,连锁群长度在12.3cM―192.9cM之间,连锁群上标记个数在5―21个之间,平均图距为11.58cM。(4)将F2:3群体种植于病圃,调查了2011年和2012年的烟草青枯病发病情况,共6次调查结果。对6次调查数据进行单独和联合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s,分别位于2、6、12、17、24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17号染色体PT51333―PT53442区间的QTL(qBWR-17-1)在各种分析中皆能检测到,贡献率在19.54%―28.79%之间,为主效QTL。

参考文献:

[1]. 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及化学防治机理研究[D]. 吕春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抗烟草花叶病毒病的药剂筛选及复配增效作用研究[D]. 伍小良. 西南大学. 2007

[3]. 烟草CN基因调控植株抗TMV机理研究[D]. 秦利军. 贵州大学. 2015

[4]. 枯草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D]. 王伟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5]. 淄博烟草病毒病发生现状调查和新型病毒抑制剂防效研究[D]. 宋玉川.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6]. 高温胁迫下烟草-TMV互作中的蛋白质表达谱初步分析[D]. 李成军. 河南农业大学. 2006

[7]. 陕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及化学防治研究[D]. 陈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8]. 植物源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物质的筛选和作用机理初探[D]. 林中正.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9]. 新型高活性杀菌先导化合物Yzk-C-22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 付一峰.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10]. 烟草TMV、PVY抗性基因与青枯病抗性QTL定位[D]. 郑珊凤.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标签:;  ;  ;  ;  ;  

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及化学防治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