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桑塔耶那的自然主义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主义论文,美学论文,桑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乔治·桑塔耶那(George santayaha)(1863-1952年)是现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还是一位文艺批评家、小说家和诗人。他写了许多关于哲学、美学、文学和文化问题的著作,对美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桑塔耶那的哲学著作可以分成两个系统,这也代表着他思想上的两个时期:他的初期思想属于文化哲学和价值论方面,著作有:《美感》和《理性生活》,其中包括五卷本,即《常识中的理性》、《社会中的理性》、《宗教中的理性》、《艺术中的理性》和《科学中的理性》等,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桑塔耶那把哲学看作描述高级精神作用的心理学。他的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和精神哲学方面,其著作有《存在王国》、《本性王国》、《物质王国》、《信仰王国》和《精神王国》等,然而,在这两个时期中间即1925年出版的《怀疑主义和动物信仰》(scepticism and Ahimal Faith)可谓他著作中的精彩之作,他晚年在哲学界的地位的奠定也要归功于这本书的出版。
基于桑塔耶那的批判的实在论的哲学体系以及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哲学见解,他的美学可称之为自然主义美学。他的第一本美学著作,亦即是美国第一部美学著作——1896年写的《美感》,就主要着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美的经验及其条件。
在《美感》一书中,桑塔耶那认为,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了的价值”。①同时,“美是一种感情因素,是我们的一种快感,不过我们却把它当作事物的属性”②来加以认识了。因此,他对美下的定义是:美是一种“客观化了的快感”(pleasure Gbjectified)。③他认为,美就是快感在客观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美就是客观化了的快感,故否认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否认美感有其客观来源。这与他在哲学根本问题的看法上所采取的怀疑的哲学见解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永远无法证明的。人们认识中的世界,并非世界的本来面目,这是由于感觉和心灵渗入其中的缘故。由此可见,桑塔耶那的美学思想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桑塔耶那对“美”和“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结论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作出规定。
无论是完形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分析美学、符号美学等,所有这些新兴的美学派别无一不是某一现代哲学派别的派生物,每一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后面都隐匿着一个哲学体系,起码至少也是一种哲学见解,但不论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如何错综繁杂,现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倾向却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它愈发倾向于主观论了。
桑塔耶那的美感理论就属于美学主观论中的一种。他的基于自然主义哲学的自然主义美学,是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来描述人类的各种精神活动的。他的《美感》一书,主要侧重于对美的经验及其条件作出心理学上的研究,主要对两种审美现象即“美”和“表现”作出心理学上的解释。所以,他的“美是一种客观化了的快感”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此时此刻的经验”,注重人们的内心体验和感情意识,尽管桑塔耶那在其《美感》一书出版近30年之后的1925年,在他的《审美范畴的易变性》一文的注释中声明他的看法有所改变,他“现在将不再用‘客观化的快感’这种说法了,因为我已经看到一个术语要能不变成为主观的,只能使它产生于一种知觉。”④看来此时的他主张审美愉快如同色彩之给人的愉快,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处于一种中立的状态之中。但一般地讲,他的这一修改未受到别人的重视,以致于在其他人的美学论著中,人们仍把“客观化了的快感”看作他对美下的定义,本文也不例外。
为了区别美学和伦理学,他对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作了区分。他说:“审美判断主要是积极的,也就是说,它对好的方面的感受,而道德判断主要地而且基本上是消极性的,亦即是对坏的方面的感知。”⑤但这二者都是价值判断,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对美的、善的感知,是积极的,在审美感受中,人们的判断是内在的,是根据直接经验的性质而不根据对象有何实用的观念;后者是对恶的、丑的感知,是消极的,它则往往根据可能涉及的实利意识,故两者是有差别的,不能混同。
在哲学根本问题上,桑塔耶那持一种彻底的怀疑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永远无法证明的,所以一切有关存在的信念都是不合理的动物性信仰。他怀疑一切,认为认识中的世界并非世界的本体,由于客观世界经过感官到达心灵,已有感官的要素渗入其中,就不再是真实的世界了。同理,过去的事情,经过记忆的作用,也不免沾染欲望的痕迹,而并非事物的本来样子了。那也只有一件事情是可靠的,那就是此时此刻和经验。
在关于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是一种价值,也就是说,它不是对一件事实或一种关系的知觉,它是一种感情,是我们的意志力和欣赏力的一种感动。如果一件事物不能给任何人以快感,它决不可能是美的;一个人人无动于衷的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⑥因此,美还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是人们的意志力和欣赏力的一种感动。它与人的感情意识、爱好密切相关,人们必须要有意识而且是感情的意识才能谈得上对美的欣赏而不是观察;而这种欣赏却离不开对其价值的欣赏,正如离开了对善恶的好恶之外便没有善恶一样,对美的欣赏若是离开了价值欣赏,便也无价值可言。价值是发乎人的情不自禁的直接性和莫名其妙的反应,也发乎人的本性中不可理喻的部分,所以美之为美与个人爱好和主观偏见有关,但人之好恶毕竟是非理性的,故他强调美是一种客观化了的快感,是人们“此时此刻”得到的经验。
同时,他认为美的价值和其他价值一样是源于意识的,“正如我们可以想象水会力求平稳、大自然不容真空那样,旁观者可以猜出你的预谋的目的和对象,但是物质粒子始终不会知道自己的安排情况,大自然也不能感觉到物质的变化关系。只有我们,自然过程的唯一旁观者,凭借我们切身的利害关系和习惯,能够看出这过程的进展和顶点。当达到的结果满足了我们实用的或审美的要求,我们便知道是顶点;当这个过程使我们得到满足,我们便知道这是进展。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机械的世界,除了我们自己和人性的偏见之外,我们就不知道有任何价值因素。抛弃了意识,我们就抛弃了一切可能的价值。”⑦这样,他在否定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和否认其有客观来源的基础上,却把美的来源归结于人的主观意识,这正是他主观论美学特征的显现。虽然桑塔耶那又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艺术作品是实际存在于时空之中的,同时,它的题材、取材、原型乃至各种事物和形式皆来源和取自于现实生活,但这一切却要纳入艺术自身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必须和人类心灵相一致,也就是说,主体必须把热情和理想赋于对象,对象方能显示出美来,因为不仅“美的程度依赖于我们的天性,而美的本质也依赖于我们的天性”,⑧而且“一切东西决不是一样美的,因为判断美丑的主观偏见,就是事物所以为美的原因”。⑨这样,在桑塔耶那的美感理论中,不仅美的来源意识是主观的,而且美的体现和美的判断标准也是主观的,因为前者是由主体赋于对象的,而后者则是人们的天性和主观偏见。可见,他的理论与一般主观美论的主旨——把美看作主体的一种心理反应,把偏见和个人爱好以及主观任意性作为美之为美的基础的主旨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的阐释,我们不难理解桑塔耶那的“美”和“美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化了的快感”这一观点。在他看来,情感的客观化在其他方面都已消失了,唯独在美感中还存在。因为事物所唤起的快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容易与对它的感觉区别开的,而某一能引起快感的事物,比如酒,也总是首先作用于某种感觉器官(例如味觉器官),才能产生快感,所以这种快感容易与感觉分离。但是当感觉过程本身是愉快的时候,各种感觉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投射于某物之上,从而构成某物的形式和本质的概念,此时快感就立即和事物结合,使我们不能把这种快感与客观化了的情感分开,快感就象是事物的一种属性,这种情况就可称之为美,也就是说,一种不消融于感觉器官之中的快感,而是与感觉并存的快感就是美的感觉。由此,桑塔耶那对美和美的本质的看法就归结于一点,即:美是在快感客观化中形成的,美就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桑塔耶那在阐述“美”和“美的本质”的问题时,立足于“美即美感”这一主观美论的基础之上,着重从生物学、心理学角度考察美及其本质,由于他的自然主义和怀疑论哲学见解所限,在其论述中难免有缺陷,但他却抓住了感知过程和愉快的感情不可分离的审美心理现象,充分考虑到了人的情感和生物学问题,一反传统美学倾向于纯推理的观念,见解独树一帜,论述很具特色,虽然未臻完善,但仍不失为美学史上关于“美”和“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洞见了一方新天地。
二、桑塔耶那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命题的反驳
审美快感作为美感经验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应,它与其他的各种快感究竟有什么区别?关于这一问题,在康德以前,美学家们并未给予明确、系统的回答。康德是第一位将审美快感特征问题提出来并予以明确、系统论述的美学家。康德对美的定义为“美是一切无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审美无利害关系”(aesthetie disinterestedness)是康德美学中极重要的命题之一。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根据认识论中知性四项范畴(即量、质、关系、样式)分别考察了审美判断的物质,指出审美判断与功利无关,不同于一般快感和道德活动;与概念无关,不同于逻辑认识;与特定的目的无关,不同于目的论判断。因此,他认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的区别就在于人们能否以一种无利害的观点去看待它。且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关利害关系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人们所得到的这种快感才可谓审美快感。利害关系则需要意识到该对象是否实际存在,同时又与欲望能力相关,可人们要判断一个对象是否美,并不关系到对象的存在,也不想知道这个对象的存在与否对于我们是否重要,而只知道人们在纯粹的观照里如何去判断它。因此,这种快感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利害关系无关,把主体在感到愉快的同时也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而且这种快感在本质上是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反之,只要当某种快感夹杂着一种利害关系在内,那么这种快感就跟审美判断无关,为此,康德将三种不同特性的愉快进行了分析:第一种是由于感官的快适所引起的愉快。这种愉快“经由感觉激起一种趋向这个对象的欲求”,⑩是一种官能的满足,是和利益兴趣相结合的。第二种是由道德上的赞许所引起的愉快,即对于善的愉快,由于“善是意欲的对象”,(11)是理性驱使人们去欲求的对象,由此引起的愉快必然是同理性上的利害感联结在一起的。第三种才是由鉴赏判断产生的愉快,即审美的愉快。它对对象的存在与否没有任何欲求,超脱了一切(包括道德的或生物的)利害关系。所以,康德说:“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12)故而,康德把“无利害关系”看作是“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从他的“审美无利害关系”命题中可直接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能否以无利害的态度去静观一件事物是人和动物欲望的分水岭。人之所以是理性的生物,不仅因为他能扬弃动物的欲望,而且也能扬弃占有的欲望而成为理性的、审美的人。
在现代美学家当中,反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的人不多,桑塔耶那却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最坚决地主张要摒弃“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概念的人。他在对美感作了自然主义的分析之后,又提出了他的关于审美快感特征不无利害关系的结论,以此来反驳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命题。
桑塔耶那首先对审美判断与知识判断作了分析和区别。他认为,知识判断是一种事实的判断,而审美判断是一种价值的判断。事实的判断须靠观察和观念,价值判断则依靠欣赏和感情。这二者的区别与艺术和科学的区别是一样的,科学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故只要求真实;艺术则满足人们娱乐的要求,所以不仅仅只要求真实。艺术的真实性虽是引起愉快的因素之一,但不能满足审美的一切要求。若把如实再现作为艺术的唯一准则,那是以事实代替价值的表现。同时,他对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加以区别。认为,虽然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同属价值判断,但前者主要是积极的,是对好的方面的感受,而后者是消极的,是对坏的方面的感知;前者所依据的是直接经验的性质,不是有意识地根据对象有何实用的观念,后者则往往根据对象所可能涉及的实用意识。所以,审美判断是一种积极的直觉的价值,只有在审美中,人们才能感到自由自在的快乐。
之后,桑塔耶那把审美快感和一般快感作了比较、区别。他说:“一切快感都是固有的积极的价值,但决不是一切快感都是美感。快感确实是美感的要素,但是显然在这种特殊快感中掺杂了一种其他快感所没有的要素”。(13)同样,他把审美快感与生理快感也作了区分,即:生理快感把人的注意引向出现快感的器官,它是一种限于感官之内、沉湎于肉体之中的快感,故是低级的快感,而“审美快感的器官必须时无障碍的,它们必须不间断我们的注意,而直接把注意力引向外在的事物,所以审美快感的地位较高和范围更大”。(14)
在作了以上比较、区分之后,桑塔耶那为了反驳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命题,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证据:“欣赏一幅画固然不同于购买它的欲望,但是欣赏总是或者应该是与购买欲有密切关系的,而且应该是它的预备行为。自然的美和造型艺术的美不会因享受而消耗,它们还保留着感动第二个观众的一切功效。那些依靠变化和消耗时间的审美对象,例如各种表演,它们的享受是竞争的对象,而且像任何其他娱乐那样使人垂涎。甚至造型艺术的美也往往只能供少数人享受,因为需要旅行或其他困难才得一睹,那么这种审美享受就象其他的享受一样是自私的追求。”(15)他指出,欣赏一幅画固然与购买它们的欲望不同,但欣赏总或者应该与购买欲密切相关,且应该是它的预备行为,所以无利害观念对于审美快感并不是最基本的。如果人们在寻求审美快感时,并不把占有欲的满足同观照的娱乐掺杂起来,那么,每一真正的快感在某种意义上说都同样是无私念的。因为我们并不带着其它的动机去追求它,充满我们心中的不是得失计较,而是感情所倾注的对象,无利害性并不能把一般快感和审美快感相区别,所以“审美快感的特征不无利害观念”。其实,他在提出论据作出反驳时,有一点搞混了,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是不关利害的,而抡购音乐会门票才有竞争性;若一个人在欣赏一幅画当儿就产生了购买它的欲望,很显然,此时的他已停止了鉴赏(审美),已经不属于鉴赏范畴之列了,它也已经不是一种鉴赏活动了。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只有象康德这样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才强调审美的无利害性,象费尔巴哈这样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强调审美的无利害性。费尔巴哈认为,审美的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能从知觉中得到一种“无私的喜悦”。因为人的感觉特征和动物的感觉特征有着根本的差别,人类的感觉已远远超越了那种仅仅为了生存需要的动物性感觉。人之所以能走出动物界,也正是由于他们不再像动物那样使自己的全部感觉只囿于生存需要,他目光所及,可以远远超越地平线,以非功利的目光去看待遥远星球所投射的星光,因而,“动物只感到生活所必要的太阳光,反之,人却连来自最遥远的星球的无关紧要的光线也能感受到。只有人才具有纯粹的、智能的、无私的喜悦和热情”,(16)因此人是在对象上意识到自己的,对象的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人的本质也就在对象上显示出来了。费尔巴哈虽然对事物、现实和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没有把它们作为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实践去理解,也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但他却指出了人的感觉是可以“不讲实利”的,说明了人的感觉是可以“超功利”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也有同样的见解。
马克思是从私有制所引起的人的感觉的异化来考察人的审美知觉的异化的。他说:“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17)马克思认为,在异化的条件下,不仅穷人,就是富人也同样地丧失了审美的感觉。在利己主义的统治下,自然景色和金银珠宝都只能被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所统治,在这种情形下,美只能作为一种潜能存在着,它只有通过主体的审美感觉转化成现实,否则,美只是作为一种潜能而存在。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从反面的角度论证了“非审美的感觉是有关利害的”这样一个命题,从而也就反面证明了“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的合理性。
可见,桑塔耶那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命题的批驳,并未抓住其要害,虽然如此,但他一反传统看法,主张审美快感可以涉及利害关系的见解确有独到之处。他把怀疑论的哲学观点运用于美学研究,他自然否认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当然也否认美感有其客观来源,这就使他不能以科学的美论去研究美感的真正特质,因此,他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的命题反驳苍白无力,不能击中其要害,所提出的论据并不能有力说明人们的鉴赏活动一定有关利害。同时,他的基于自然主义哲学的美感理论,也难免产生将审美快感生物学化的倾向。这也是他的美感理论的局限性之所在。
三、桑塔耶那关于审美快感特征的看法
康德认为,从审美快感的无利害性可以直接引申出审美快感是具有主观普遍性的这一结论。因为,如果一个人觉得对象使他感到愉快,却并不涉及利害关系,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所有人都感觉到愉快。这种愉快“既然不是植根于主体的任何偏爱(也不是基于任何其他一种经过考虑的利害感),而是判断者在他对于这对象愉快时,感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于是他就不能找到私人的只和他的主体有关的条件作为这愉快的根据,因此,必须认为这种愉快是根据他所设想人人共有的东西。结果他须相信他有理由设想每个人都同样感到此愉快”。(18)而且审美的普遍性是来自判断的。只有判断在先,由判断引起的愉快才是审美愉快,才具有普遍传达性;如果是愉快在先,由愉快而产生判断,这种愉快只是感官的愉快,只具有个人有效性。
桑塔耶那不同意康德关于审美快感的特征是具有主观普遍性的看法。在他看来,“审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客观化”。(19)他说:“普遍性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误会,这是不难证明的。众所周知,在审美中是找不到多少一致性的;所有的一致性是基于人们的出身、性格和环境的相同而得出的,如果有这样的相同,就会产生各种判断和感情的一致。当一个人认为某件事物是美的,就认为别人也必定认为是美的,这种说法毫无意义。”(20)他解释说,事物的属性是由感觉所合成的,亦即是感觉的客观化,感情也如感觉一样,在本质上来说都是能够客观化的。因为“美是一种感情因素,是我们的一种快感,不过我们却把它当作事物的属性”(21)来认识罢了。也正是这种快感的客观化,使审美快感和其他快感有所区别:对象所唤起的快感与对象的感知不是结合在一起的。由于这种快感能及时地同知觉分离,它就被认为是对象的作用而不是因素联合起来投射到对象上并产生出对象的形式和本质概念之时,这种感知过程本身便是愉快的,于是人们的快感就与此对象的特性和组织密切结合,它就象其感觉一样变成了对象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击称之为美。要真正了解美、认识美,而不是对一种外在存在和外界美妙的感知和发现,就必须从人类的经验中去寻找它的根源,因为“美是一种价值,不能把它看作是种能影响我们感官而才被我们所感受的独立存在。它只存在于知觉中,不能存于其他地方。一种不曾感知的美是一种不曾感觉的快感;那是自相矛盾的”。(22)
桑塔耶那试图通过对审美经验的心理要素的研究,使美学立于一种坚实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美的真正基础是在人的意识之中的,人们并不能真正把外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的价值揭示出来,那是因为价值是人的情感现象的一部分,审美价值和知觉很难分开,它总是和客观对象诉诸人们的知觉并相随相伴,正因为如此,很容易把美误解为一种客观对象的特质,而实际上却不是。同时,审美反映把情感带进了与理性生活发生共鸣的状态之中,从而使那些特殊的情感精炼化了。而个人的气质则往往指示着这种情感经验的方向,个人气质是最重要的一种理性特征。一种强烈而生动的愉快不仅仅是人的情感瞬间反映,而且也是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之流当中的人的整体反映。因此,他得出结论:审美快感的特征不具有普遍性,而在于客观化。
桑塔耶那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又是从他的貌似客观唯心主义实为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实在论出发的,由于他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不仅不承认美是一种物的客观特质,否认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否认美有其客观来源,进而直截了当地宣称美是起源于心灵的,它是一种人类经验的对象,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必须从人类的经验中才能寻到它的根源。同时,他又受其主观论美学见解所局限,认为在审美中不可能具有普遍性,那是由于人的性格、出身、环境等审美主体的自身条件不可能有两个人会完全相同,所以那种被精炼化了的情感是受个人气质所导向的。可见,桑塔耶那的哲学思想对其美学思想影响之深,在研究审美快感特征问题中也不可避免暴露出他批判实在论的不足,因而也影响了他对这一问题的客观、科学的研究,也就不可能揭示出审美快感的真正特征。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论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桑塔耶那的哲学思想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很深。他的哲学和美学至少在以下两点上达成了一致:
第一,他把二者都归结为一种心理学上的探讨。桑塔耶那的早期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把哲学看作是描述高级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尽管在其后期著作中,他试图建立一个更加严密的体系和采用一种非心理学的叙述方法,以求摆脱没有根基的窘境,但最终还是导向了心理主义。桑塔耶那把世界还区分出“存在领域”(即“纯粹理念”)和“本质领域”(即物质世界)。他对前者的理解与柏拉图哲学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精神一致,而对后者,他虽然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却认为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以符号为中介的信仰。总之,他认为哲学是“头脑和心灵的学科,即非宗教性的宗教。”(23)因此他的哲学并不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而只是表白心理上的信仰。从他的哲学出发,他认为“美即美感”,而美感纯粹是主观的心理感受,“它是心灵的一种感应,是快乐感和安全感,是悲痛,是梦想,是纯粹的快感。”(24)它反映出人的偏好,而且“一切美妙性的根源和本质,在于欣赏、在于爱好。”(25)所以要从人们的心理经验来寻求美。这样,桑塔耶那使他的哲学、美学与心理学实现了相互间的沟通。
第二,他的哲学和美学都坚持了不可知论。桑塔耶那认为,世界的存在是永远无法确证的,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并非它的本来面目。“纯粹理念”和物质世界是不可理解的,它们的存在只有依靠信仰来认识。因此哲学的任务不是解释和改造世界。与此相应,在美学中,他认为“美,就我们感觉它来说,是难以形容的东西;它是甚么,或表示甚么,是说不清的”。(26)可见,在这一点上,他的美学和哲学是一致的。
注释:
①②③见桑塔耶那的《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第33页、第32页、第35页。
④⑤⑥⑦⑧⑨转引自朱狄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39页、第16页、33页、12页、88页。
⑩(11)(12)见康德的《判断力的批判》上,第43页、45页、第46页。
(13)(14)(15)见桑塔耶那的《美感》,第24页、25-26页。
(16)见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第30页
(17)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79年版) 第79-80页。
(18)见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6页。
(19)(20)(21)(22)见桑塔耶那《美感》,第30页、28页、32页。
(23)见杜任之主编的《现代著名哲学家述评》(三联书店 1980年版)第131页。
(24)(25)(26)见桑塔耶那《美感》,第184页、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