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案教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案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学案的界定至今未见统一,但至少包含三个层次或功能:首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及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本课题内容的方案;其次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习、课后复习所使用的主动学习的工具与方案;再次是教师启发讲解的工具与方案[1]。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高中历史教学中学案的使用比较普遍,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仅把学案当作是教师启发讲解的工具与方案,而忽略了学案的其他两个主要功能。笔者仅就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新授课学案教学问题,略述一二。
一、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现状
“决定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是有意义的。”[2](P215)可见,要让课程教学对学生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学案教学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方式之一。较之传统授课方式,当前历史学案教学有其自身优势,比如促使历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角色转换;避免盲目性,课堂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利于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促进师生共同探索,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等等。但历史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历史学案的设计与运用两个主要环节。
高中历史教学使用学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学习历史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更好地建构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品质。因此,学案设计应遵循“因学定教”的原则,具体表现如下:(1)学生主体。在设计学案时要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应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需要哪些辅助性史料或学习情境来解决等。(2)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它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中,指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历史的活动。(3)问题情境。历史的“过去性”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必须创设情境,即“教师要使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内容,能够透过岁月看清现实,可以保持和发展自我,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机”[3](P20)。这要求教师在学案设计时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选好史料,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通过层层递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索。(4)内容开放。这要求学案在史料的运用上不应仅局限于教科书,还应鼓励学生补充相关资源,问题情境的设计上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从而为“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广阔的开放空间”[4](P6)。
根据学案设计的上述基本原则,笔者发现历史新授课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存在诸多缺陷。主要有:第一,未能充分考虑利用学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体性。现在多数学校都按学生成绩高低分成层次不同的班级,但在学案设计时又未能充分考虑这一点,都是按照高考标准来进行设计,所用学案统一使用,不分层次,这对于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其基础又比较差的学生来说,难以适应,也导致在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使用难度较高的统一学案,难以真正使用到位,不能真正发挥学案的助学功能。第二,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方面,缺乏递进性,往往使用偏难的史料。这无益于学生解决学好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反而造成了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史料阅读方面有很大的畏难情绪,也不能真正实现历史问题探究能力的提升。第三,学案上缺少对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笔者所接触到的学案,在课前预习环节往往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填空,在课堂小结中也往往是教师一人包揽,难以见到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完整性理解。总之,历史学案教学中,很少见到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即便是在示范课或参加课堂教学大赛中,亦是如此。第四,学案格式不规范,少有固定的学习栏目,每一专题的学习栏目都变动较大。学习内容繁杂,补充的内容过多,这不但不能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使学生感到历史难学,甚至不愿意学。第五,学案选用的史料多为课外史料,对于教材中的有用史料未能很好利用,给学生造成只看学案(但学案又不规范)、做练习的定势,而忽略书本的基础性作用,导致舍本逐末,降低了学习效率。第六,课标解读不到位,学案上有的只提出课标要求,而未加以解读;有的虽有解读,却展示为三维目标,有教案倾向;有的学案上甚至未能列出本课知识的重难点。所有这些,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目标不明确,也不利于学习任务的达成。第七,学案习题高考化。这些习题往往都是其他学校的期末检测试题或高考中出现的试题。这对于刚刚接触到高中历史的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给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造成历史即便去背了也考不好的印象,没有成功感,因而不喜欢学习历史。
二、多层面提升历史学案教学水平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与教学技能的高低决定历史学案设计的好坏。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历史学案的使用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一个重要表现。好的历史学案设计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成为一个博学多闻之人,才有可能轻松驾驭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其次,经常参加继续教育等培训活动,参与研讨交流,收集相关教学信息,注重实证性研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式,革新传统思想、观念、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再次,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与教学界多方交流,通过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仅能有效提高个人教学能力,还能找到解决教学难题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历史教师只有自身文化素质与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历史学案,用好的学案促进学生学习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学生学好历史的又一良器。
(二)加强对学案设计的规范管理与使用
目前历史学案的设计,大多存在设计不规范的问题。每一位教师在准备不同的专题学案时,都表现出不同的学案类型。比如,有的是教案、学案混用,未能很好发挥学案的助学功能;有的以预习和练习为主,轻重点难点突破,缺乏对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方法的训练;有的学案偶尔会列出某一专题或某一节课的知识结构,但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列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缺少系统性;多数学案上都未见对每节课的学后反思,缺少了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反思意识;有的学案则表现出盲目补充许多教材中未有的知识点,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因内容太杂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反感,不利于历史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等。上述这些历史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如下:一是有些历史教研组未弄清楚学案的真正用途和所发挥的作用,只是简单地认为,学案就是为了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减少板书的时间,减轻教学负担,而缺少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二是学校相关部门也没有设计出针对各学科学案的相对统一的规范,缺少相应的外部监督机制;三是同行之间缺少教学交流,也未能对学案的基础作用形成统一认识,等等。
针对上述情况,历史学案的规范管理与使用应从两个层面下工夫:第一,各历史教研组应加强对学案设计的规范性与作用的学习,并与同行之间多进行教学交流,了解彼此的长处与不足,不断改进与提高学案的设计。第二,学校相关部门应要求各教研组设计出相对比较规范的学案,并定期进行督查。学案设计除了相应的学科、班级与字体规范外,重要的是还要有固定的学习栏目或环节,如课标解读、学习要求、课前预习、学前疑问、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堂巩固、课后练习、学后反思,等等。在这一基本程序下,在具体的实施中,允许教师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其他栏目,如学习方法、资料卡片、思维拓展、能力提升等。
(三)避免一刀切,提倡分层次使用学案
许多学校的教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目的是使优生能吃饱、能多吃,差生能进步、能提高。但在分层次教学的学案使用中,却存在统一使用一个学案的“一刀切”现象。即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针对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取舍,但对于层次较低的班级的学生来说,历史学案设计上学习栏目的不固定性与纷繁的内容无疑会干扰其学习的视线,扰乱其知识的连贯性与体系建构。
为此,分层次使用学案是必需的。这就要求备课教师在备学案时,学案上的相应栏目设计合理,尤其在问题探究与能力提升方面分别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学案内容准备充分,但不统一印发学案给学生,而是把准备好的学案发给相应的教师一份,由任课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应的取舍,再印发给各自所在班级,实现学案的真正价值。
(四)加强学生使用学案的管理
学生要合理使用历史学案,教师要在学案设计时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实用性。否则不但不能辅助学生学习,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比如,由于学案设计缺乏统一性和实用性,教师在针对教学实际时,则不能始终使用学案,有时甚至不用学案,这会让学生在使用学案时也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认为学案多余,发挥不了学案的助学功用。其次,在固定的学案内容上,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合作探究情况与学后反思进行检查,而不是将学案下发后就听之任之。其中,课前预习可利用上课时前两三分钟进行抽查,合作探究情况可在课堂教学中检查。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能及时对学生学案进行批阅,并与学生多交流,必要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到了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仍要指导学生重视学案上相关内容的复习,如知识体系、阅读与探究、能力提升等相关环节的复习,认真落实相应的基础知识。
总之,学案教学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历史学案的设计应以学习者的“学”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与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