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渗透看汉语类比的发展_定语后置论文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比拟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汉语的比拟式是表达两物或两事之间有相似关系的结构, 前面一般有像义动词如“如、似、像”之类,本文用D表示; 像义动词后面的成分是喻体,可以是名词、动词、短语、句子等,本文用X表示;X成分后面有时附上比拟助词,如“然、似的”等,本文用Z表示, 有时不用比拟助词。本文只讨论后附比拟助词的比拟式,把前面有像义动词的“D+X+Z”式称为全式,把前面没有像义动词的“X+Z ”式称为简式。以现代汉语为例:

全式:D+X+Z 像花儿似的│像飞似的

简式:X+Z 花儿似的│飞似的

现代汉语中用法跟“似的”相似的“一样”、以及在近代汉语中常用的“一般”尽管出现在比拟式中比拟助词的位置上,但它们跟“似的”不太相同,其实词义并未消失净尽,故本文除连类而及之外,暂不讨论“一般”“一样”之类。

1 先秦

1.0 先秦的比拟式都是全式, 比拟助词常见的有“然”和“者”。(注:先秦两汉例句多采自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78年版),唐宋例句有一部分引自李思明(1998)《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总第35期),恕不一一指出。)

1.1 (A)D+X+然

(1)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礼记·大学》)

(2)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孟子·告子下》)

(3)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庄子·达生》)

(4)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孟子·公孙丑下》)

(5)木若以美然。(同上)

1.2 (B)D+X+者

(6)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

(7)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从句法功能来看,先秦的比拟式在句中一律充当谓语。从语法意义上看,用“然”和用“者”似不完全相同。“D+X+然”式主要表示比喻和比拟,如例(1)—(3);但同时又有表示一种疑似判断语气的,如例(4)“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夫子好像有不快的表情似的), 例(5)“木若以美然”(棺木好像太华美了似的)。再看“D+X+者 ”式,例(6)“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深重的伤悲似的),例(7)“似不能言者”(像是不会说话似的),其语义虽然也有比拟成分,但其侧重点却在不肯定的判断语气,其像义动词大略相当于副词“似乎”。

2 两汉

2.0 两汉的比拟式跟先秦基本相同,但已出现了简式。

2.1 全式:(A)D+X+然

(1)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史记·苏秦传》)

(2)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汉书·贾谊传》)

偶然见“D+X+焉”式:

(3)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 (《史记·封禅书》)

有人认为“焉”实为“然”字之音借。

2.2.1 全式:(B)D+X+者

(4)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传》)

(5)于是公子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信陵君传》)

2.2.2 简式:X+者

(6)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史记·游侠传赞》)

(7)玄成素有名声,士大夫多疑其欲让爵辟兄者。 (《汉书·韦玄成传》)

简式二例皆可补出像义动词,例(6 )“言语不足采者”犹言“言语似不足采者”,例(7 )“士大夫多疑其欲让爵辟兄者”犹言“士大夫多疑其似欲让爵辟兄者”,因此把“X+者”看做是“D+X +者”简略了像义动词是合适的。

两汉时期的比拟助词“然”和“者”的语法意义,似有分别,“然”表示比喻和比较(例1—例3),“者”表示不定判断语气(例4 —例7),而在先秦文献中“然”可以兼表比拟与判断。

两汉的比拟式不论是全式还是简式,均在句中充当谓语,与先秦同。

3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馨”,只有全式,做谓语:

(1)冷如鬼手馨。 (《世说新语·忿狷》)(注:《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2)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世说新语·文学》)

馨,段玉裁考证其为“”字之音借。《说文解字》:“,声也。从只,甹声。读若馨。”段注云:“谓语声也,晋宋人多用馨字,馨行而废矣”。所谓“语声”,即语助词。“馨”在南北朝时期多做指代词词缀,如:正自尔馨(《世说新语·品藻》)│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世说新语·文学》)│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世说新语·方正》)│王文开那生如馨儿(《世说新语·容止》刘注引《语林》),“尔馨、如馨”义犹如此,为样态指示词。词缀“馨”用在短语后面进入比拟式而成为比拟助词。不过“D+X+馨”的用例很少, X成分目前也只见NP而未见VP,这说明比拟助词“馨”的使用范围和语法功能很有限。

4 唐、宋

4.0 唐宋时期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相似”,以全式为主, 偶见简式。唐五代用例取自《敦煌变文集》(注:《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和《祖堂集》(注:《祖堂集》,〔日〕中文出版社影印本。),宋代的例子取自《五灯会元》(注:《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和《朱子语类》(注:《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4.1.1 全式:D+X+相似

(1)有坚牢树神,状如豹雷相似。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

(2)犹如不打相似。(《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3)他各各气宇如王相似。(《祖堂集》2.60)

(4)寒暑兀兀,如愚如聋相似。(《祖堂集》6.62)

(5)犹如云开日出相似。(《祖堂集》4.61)

(6)一似十七八岁状元相似。(《五灯会元》第1188页)

(7)如生脱龟壳相似,大苦。(《五灯会元》第395页)

(8)便是屎上青蝇相似。(《五灯会元》第925页)

(9)如昼夜相似。(《朱子语类》第597页)

(10)恰似个狮子跳跃相似。(《朱子语类》第1796页)

4.1.2 简式:X+相似

(11)师上堂云:“此事似个什摩?闪电相似,石火相似,火焰相似,霹雳相似。是你诸人著力须得趁著始得,若不趁著,丧身失命。”(《祖堂集》3.88)

(12)尽黑漫漫地,墨汁相似。(《五灯会元》第393页)

(13)这边那边飞走,野鹿相似,但求衣食。 (《五灯会元》第395页)

(14)烂冬瓜相似变将去,土里埋将去。(《五灯会元》第395 页)

4.2 附带说及, 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个新的比拟助词“一般”,以全式为主,偶见简式。

4.2.1 全式:D+X+一般

(15)沙细人间莫比,恰如粉面一般,和水浑流不止。(《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讲经文》)

(16)若拨无因果,便同谤于般若,出佛身血一般。(《祖堂集》3.125)

(17)兜率独尊,超乎群品,亦如树果一般,方为称断。(《祖堂集》3.127)

(18)自生而熟,正如写字一般。(《朱子语类》第968页)

(19)便是杀人底人一般。(《朱子语类》第1227页)

4.2.2 简式:X+一般

(20)大人才见两僧,生佛一般礼拜。(《祖堂集》4.38)

(21)师云:“者个事军国事一般,官家若判不得,须唤村公断。”(《祖堂集》5.45)

4.3 小结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比拟助词“然”和“者”早已不在口语中使用,六朝时候的“馨”只用在名词性短语之后,且当时也不多见,更没有沿用到唐宋。唐宋时期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相似”和“一般”。“相似”本是动词“似”前加副词“相”,其意义是动词“像”、“类同”,用在前面已有像义动词“如”、“似”等的比拟结构末尾,致使其词义虚化,从而用如比拟助词。“一般”本是形容词,进入比拟结构后词义虚化,从而用如比拟助词。据李思明(1998)统计,《敦煌变文集》中“相似”只有三例;《祖堂集》中增多,“相似”与“一般”之比为19∶2;《五灯会元》只用“相似”, 《朱子语类》中“相似”和“一般”数量均大增,其比例为282∶107。总的来看,唐宋时期的比拟助词基本上用“相似”,到了南宋“一般”的用例才骤见增加。

(二)唐宋时期比拟式主要是全式,简式很少见,其语法功能也主要做谓语,偶见有做状语的,如例(7)(13)(14)(20)。 简式是全式省略了像义动词。比拟式做状语,有的是复句中分句的层次,如例(7)、(13);有的是单句中短语的层次,如例(14)、(20)。

总之,从先秦到唐宋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汉语的比拟式基本上都是全式,其语法功能几乎清一色做谓语,只是从五代开始,才见到为数有限的做状语的例子。可以说,在12—13世纪以前,汉语的比拟式在形式和语法功能上都是比较单一的。

5 金、元

5.0 我们用《刘知远诸宫调》(注:《刘知远诸宫调》, 文物出版社1985年影印金刻本。)和《董解元西厢》(注:《董解元西厢》,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作为金代的材料,用《元刊杂剧三十种》(注:《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徐沁君校点本。)、《元典章》(注:《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影印元刊本。)等作为元代的可靠资料。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似”、“也似”,由“似”和“也似”构成的比拟式前面不用像义动词,但后面一定要有NP或VP,也就是说,“X+似/也似”比拟结构的语法功能是做修饰语, 或修饰NP做定语,或修饰VP做状语,这一点跟以前的比拟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5.1 X+似+NP/VP

(1)璧玉似牙嚼欲将破。 (《刘知远诸宫调》十一[般涉调·苏幕遮])

(2)龙颜尽变改,失却紫玉似颜色。 (《刘知远诸宫调》十二[大石调·玉翼蝉])

(3)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脑后。 (《董解元西厢》二[黄钟调·侍香金童·尾])

(4)虎狼似恶公人,扑鲁推拥厅前跪。 (《元刊杂剧三十种·魔合罗》四[叫声])

(5)做娘的剜心似痛杀杀刀攒腹,做爷的滴血似扑簌簌泪满腮。 (《元曲选·看钱奴》二[滚绣球])(注:《元曲选》, 中华书局1979年版。)

例(1)、(2)“X+似”修饰名词,“牙、颜色”做定语;例(5)“X+似”修饰谓词性成分“痛杀杀”“扑簌簌”做状语。例(3)、(4)如把“深恩”“恶公人”看做一个词,则“X+似”是定语,如把“深恩”“恶公人”看做短语,则“X+似”是状语。总之,“X+似”结构的功能是做修饰语,不能独立做谓语。

5.2 X+也似+NP/VP

(6)喝一声爆雷也似喏。 (《董解元西厢》二[般涉调·墙头花·尾])

(7)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 (《元刊杂剧三十种·西蜀梦》三[石榴花])

(8)俺哥哥山海也似恩未报。 (《元刊杂剧三十种·替杀妻》三[满庭芳])

(9)正熟睡,倾盆也似雨降。 (《刘知远诸宫调》二[正宫·锦缠道])

(10)不把我人也似觑,可将我谜也似猜。(《元刊杂剧三十种·老生儿》一[么篇])

(11)我量力求财……涌迸也似钱来。(同上一[仙吕·点绛唇])

(12)捣蒜也似阶前拜则么?(《元刊杂剧三十种·竹叶舟》四[倘秀才])

(13)阔里吉思戏言也似说来也者。(《元典章·刑部》二)

例(6)—(9)“X+也似”修饰NP做定语,例(10)—(13 )修饰VP 做状语。 “似”和“也似”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完全相同。拙文(1992)认为由于单用的比拟助词“似”容易跟动词“似”相混,为了区别起见,就在助词“似”前面加上语助词“也”作“也似”,也就是说“也似”实为“似”的变体。(注:晋葛洪《抱朴子》中有“也”和“似”相邻出现的例子,如:其利口谀辞也似辨,其道听途说也似学,其心险貌柔也似仁,其行污言洁也似廉,其好说人短也似忠,其不知忌讳也似直(卷二○)。“也”在句中为表示停顿的语气词,“似”为谓语动词。《抱朴子》中另有不用“似”而用“如”“犹”的例子:烈士之爱国也如家,奉君也如亲,则不忠之事不为其罪矣。仁人之视人也如己,待疏也犹密,则不怒之怨不为其责矣(卷三九)。总之,《抱朴子》中的“也”与“似”或“也”与“如”、“也”与“犹”跟金元资料中的比拟助词“也似”在结构和语义上都不相干。)助词“似”的用例比较少,但从考源的角度看,这些例子十分重要,它出现得早,更能反映出这种比拟式初期的面貌,我们正应该由此入手,寻考其出现的原因。

5.3 回顾一下自先秦至唐宋的比拟式, 可以清楚地看出金元白话资料里的比拟式跟前代明显不同,主要有二:

(一)句式结构不同

金元以前的比拟式基本上都是“D+X+Z”(全式,如/若X然/者、如X馨、似X相似,如X一般),而金元时期的比拟式为“X+似+NP/VP”,前面不用像义动词,后面必须有中心语NP或VP。虽然唐宋白话文献中有少数“X+Z+VP”的用例(“生佛一般礼拜”│“烂冬瓜相似变将去”),但从历史传承可以看出“X+Z”是“D+X+Z”的省略, “X+Z”跟后面的VP结构关系比较松散,其中间可以有停顿,可以添加成分(如:似见了生佛一般,叉手深深礼拜│如烂冬瓜相似,一日日渐渐变将去)。而“X+似+VP”的结构关系紧密,“X+似”跟VP之间不能有停顿(如“剜心似痛杀杀刀攒腹”)。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早期可靠文献里,“X+似”结构的特点就是前面不用像义动词,从根本上说, 它没有一个前面加像义动词的对应式,因而它不是简式,尽管它跟金元以前的简式“X+相似/一般”表面上相类同。

(二)语法功能不同

金元以前的比拟式尽管比拟助词有兴替,但它们的语法功能相同,都是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五代前后有少数简式做状语,但如前所述,这种简式做状语用法的本质可以看做是复句的紧缩。金元的比拟结构“X+似”是个修饰成分,它的后面一定要有中心语,当中心语为NP时, “X+似”充当定语,当中心语是VP时,“X+似”充当状语,“X +似”不能独立使用,因而它不能充当谓语。以上特点跟唐宋以及唐宋以前的比拟式迥然而异。

5.4

是什么原因促使金元白话中出现了这种形式和功能全新的比拟式呢?拙文(1992)认为应是汉语受到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所致。

蒙古语的比拟表达方式是在名词、代词或少数动词后面加上后置词metü,然后再接中心语,蒙语专家照那斯图先生提供了如下例子:

ral metü ularan tur

火似 红 旗 (像火一样红的旗子)

mori nisqu metü qaruluna

马 飞 似 跑 (马像飞一样地跑)

可以看出金元时期的“X+似+NP/VP ”式跟蒙古语比拟表达的直译体的词序相一致。

下面两例引自道布(1983)第97页和第109 页(注:道布:《蒙古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如果直译,这两句就成了“你似懒人没有”、“马似东西”。显然,这样直译容易有歧解。“马似东西”会歧解为主谓句,如果“似”前加上助词“也”作“马也似东西”就不会有这种误会了。

5.5 在学界公认的传世宋元话本中,比拟助词只见“似”、 “也似”,未见“似的”、“也似的”,比拟结构“X +似/也似”前面也不用像义动词,可以直接做定语或状语,情况跟金元可靠资料一致,例如:

(14)名标青史,直到如今,做几回花锦似话说。(《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注:《古今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5)只见一个汉,浑身赤膊,一身锦片也似文字。(《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16)教捉笊篱的做眼,飞也似跑到禁魂张员外家。(同上)

(17)殿直从里面叫出二十四岁花枝也似浑家出来。(《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注:《清平山堂话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87年版。)

(18)摔得妮子杀猪也似叫。(同上)

如此看来,金元比拟助词的形式和语法功能可以作为一项标志,用作鉴定作品语言时代的参考。

5.6 我们注意到,在元代可靠语言资料中也有少数例外。 比如许衡《直说大学要略》(《鲁斋遗书》卷三)(注:《鲁斋遗书》,四库全书本。)里有两例“D+X+也似”做谓语的例子:

(19)若不用心体验,便似一场闲话也似,这般说过去了便无益。(“似+X+也似”也可看做状语)

(20)便如掩着那耳朵了去偷那铃的也似。

另外在《大宋宣和遗事》(注:《大宋宣和遗事》,涵芬楼排印金陵王氏洛川校正重刊本。)里有“X+也似”在复句中做状语的一例:

(21)把个门儿关闭闭塞也似,便是樊哙也踏不开。

这三例跟前举金元资料诸例形式和用法都有异,倒是跟唐宋比拟句全式“D+X+相似”和简式“X+相似”相同。我们认为, 这三例不是金元时期的典型用法,而是用金元时代的比拟助词“也似”替代了唐宋旧格式中的“相似”,是旧瓶装新酒,并没有产生新的语法格式和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的比拟助词用“似的”或“也似的”,但通过上面的考察可以知道,在元代可靠的资料里还没有出现“似的”和“也似的”,虽然明人臧晋叔所编《元曲选》宾白中已有“也似的”,但是其曲文中未见,而且元刊本杂剧中也未见,所以毋宁把它看做是明人的手笔。

6 明代

6.0 我们以万历本《金瓶梅词话》(注:《金瓶梅词话》,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明万历刊本。张竹坡评《金瓶梅词话》,齐鲁书社1987年版。)作为明代的可靠资料。这本书中的比拟式种类繁多,是唐宋金元各代的积淀,同时也有是明代新生的形式,以下各举一二用例说明。

6.1 (A) D+X+相似:(那贲四)如坐针毡相似。(35回)

(B) X+相似:肐膊儿瘦的银条儿相似。(62回)

(C) D+X+也似:两耳朵似竹签儿也似。(61回)

(D) X+也似:生的灯人儿也似。(78回)

A式始见于唐代,B式是A式的简式,五代及宋时有少量用例。C、 D二式是金元的“也似”替换唐宋的“相似”,不是新格式。但是由于这种词汇上的替换使得金元时代原本只做定语和状语的“X 也似”结构出现了可以在句末作谓语的新功能。

(E) X+Z+VP(Z为“似、也似、也是”):逗猴儿似汤那几棍儿(73回)│都插烛也似磕下头去(58回)│流水也是往来(56回)。

E式有两点可以注意:一是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也是”, 不过“是”与“似”义通,自古已然(详见拙文(1992)第450页);二是E式比拟结构都做状语,这类用例的数量大大多于做定语的,跟金元资料中定语用法更为常见形成反差。我们认为这种功能上的反差是金元时代的比拟式被逐渐汉语化的一个反映。

(F) D+X+也似+NP:真个是布机也似针线。(3回)

此例“X+也似”做定语,是金元用法的体现, 但前面加像义动词“是”,却是汉语比拟式的特点。所以,F 式是金元比拟式被汉语化而产生的新句式,不过这种句式的用例很少见。

(G) X+似+VP+的+NP:油似滑的言语(《金瓶梅词话》张竹坡评本1回)。

按金元比拟式的功能,“X+似+VP ”后面无须加结构助词“的”就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如前举“山海似深恩”“虎狼似恶公人”,而万历本此句正作“油似滑的言语”。G式在后面加“的”, 也是使金元比拟式在功能上汉语化的表现。这类例子在《水浒传》中也能见到:“这般火似热的天气(16回)”。

(H) X+Z+的(Z为“似、是、也似、也是”):如何狗挝了脸似的(46回)│指头儿似的少了一个(73回)│捏杀蝇子儿是的(35回)│鬼精灵是的(37回)│把汉子调唆的生根也似的(58回)│怎的号啕痛也是的(76回)。

H式在形式上的特点是比拟助词后面加上了助词“的”,在功能上H式主要做谓语,少数做状语、补语,未见做定语的。H 式无论形式还是功能都跟金元时期的比拟式很不一样,其功能可以说又回到了唐宋比拟式。

6.2 《金瓶梅词话》所见A—H 八个格式是汉语的比拟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阿尔泰语的比拟表达相渗透、相融合的过程的反映。这种渗透和融合经历了从照搬蒙古语词序,到逐步调整、改造,从而融入汉语固有的语法体系的过程。其步骤大致为:

a词汇替换, 用金元时期的“也似”替换唐宋时期的“相似”(似竹签儿也似);

b模仿全式,前加像义动词(是布机也似针线);

c削弱、减少“X似/也似”的定语功能,因为这是汉语比拟结构以前所从未有的功能;

d 在做定语的比拟结构“X似VP ”后加结构助词“的”(油似滑的言语);

e 在比拟助词“似、也似”后加结构助词“的”(狗挝了脸似的/生根也似的)。

在以上一系列的调整措施中,最关键、最具实质性的步骤是在比拟助词“似、也似”后面加上结构助词“的”,使得比拟助词“似的”增加了结构助词的功能,这样比拟结构“X 似的”就可以比较自由地充当谓语、状语、定语、补语等各种句子成分了。形式上的调整,达到了功能上的融合。

7 结语

在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要想认识一种语法格式的由来和特征,就不得不追溯它的历史,理清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和其他各民族密切交往,长期杂居乃至通婚,汉语和外族语言的接触是非常密切的。《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当时的汉语是“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唐太宗一反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宋代以后,契丹、女真、蒙古各族先后入主中原,13世纪蒙古统一了中国,推进了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对汉语、汉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考察和分析历史语言现象时,应该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框,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也就是说,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系统,共时语言中的有些差异不一定都是其自身单线条历时层次的反映,而可能是由于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造成的。我们认为元明时期的比拟式正应该这样解释。下面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归纳如次:

(一)从先秦到唐宋,汉语比拟式的典型句式为“D+X·Z”, 其简式为“X·Z”。先秦两汉的比拟助词Z为“然、者”; 唐宋时期的比拟助词Z为“相似”或“一般”。无论全式或简式, 其语法功能都是在句中做谓语,直到五代以后才有少量简式做状语的例子。

(二)在金元白话资料里出现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新的比拟式“X·Z+NP/VP”,前面不用像义动词,Z为“似、也似”,“X 似/也似”只能做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不能做谓语。这种比拟式不是汉语原有的比拟式的继承与发展,而是模仿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比拟表达词序而产生的新兴的比拟式,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语言接触和融合的产物。

(三)汉语在接受阿尔泰语比拟式影响时,经过了从模仿照搬到逐步调整、改造,从而纳入汉语语法体系的过程。拙文(1998)关于后置词“行”的考辨也是一例。即汉语原为“动/介+NP行(+VP)”式(向谁行宿),而蒙古语前面不用“动/介”,直接在NP后加后置助词表示动作的对象等,故元代白话文献中常见“NP行+VP”式(皇帝行奏),但明代以后这种句式就很少见了,渐被“动/介+NP行(+VP)”(向皇帝行奏)所替代。这说明汉语一般不会原样照搬外族语言的语法格式,即使一时接受了,其后也会“回潮”,这就是为什么汉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成分却始终保持其基本结构特点的原因。

(四)现代汉语的比拟式为“像+X似的(+NP/VP)”, 从形式上可以分解为(a)“像+X似的”和(b)“X似的+NP/VP”两式, a式是汉语固有的“D+X·Z”式,b式来自阿尔泰语的“X似+NP/VP ”的变体(变在“似”后加了结构助词“的”)。从功能上汉语的比拟式主要做谓语,阿尔泰语的比拟式主要做修饰语(定语、状语)。语言渗透的结果,使得两种比拟式的形式融为一体,功能也兼容了。真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五)拙文(1992)认为现代汉语北方话中念作“shi·de (是的)”的比拟助词不是来自似/也似→似的/也似的(“si·de”)系统,而是来自明代表示判断语气的句末助词“是的”,本文重申这一观点,并做补充说明:

(1)“是的”与“似的”是来源不同的两个比拟助词, 由于“是”与“似”词义本有相通的一面,二者读音也相近,再加之“是的”与“似的”又有共同的语法意义——表示比拟,所以其功能迅速相互渗透,以至除了读音以外,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在竞争中“是的”战胜了“似的”,成为北方话口语中通行的比拟助词。由于“似”的表义性强,所以至今仍残存在书面语中,南方人更习惯于使用“似的”。

(2 )《现代汉语词典》把“似的”与“是的”立为两个词目的做法是对的,但把“似的”也注作“shi·de”似可商量。 我们主张依其字标作“si·de”。因为历史上毕竟有从“似”到“似的”的比拟助词存在,而且它现在仍在书面上和相当广泛的方言区里使用。

标签:;  ;  ;  ;  ;  ;  ;  ;  ;  ;  ;  ;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类比的发展_定语后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