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与中国管理国际化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加入WTO与中国管理国际化_企业经济论文

入世与中国管理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宏观管理模式的中外融合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位成员。这标志着中国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各个层面加快了与世界管理融合的步伐。

世界上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类型,归纳起来大致有7种,它们之间各有千秋,优点和缺点并存。这些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用表1来比较表达。

表1:不同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管理模式

 优点

 缺点

1  美国模式

劳动力和产品市场弹性很

收入差距悬殊,福利救

强,低税,竞争激烈,股

济低,诸如初等与中等

东资本主义,管理者有股

教育之类的公共物品质

东的压力,利润最大化比

量差,投资率低,储蓄

较突出。 率低。

2  日本模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员工的

公司的压力较小,且企

忠诚和技术的高熟练程度

业受到政府的保护,没

,公共服务质量高,银行

有能够充分暴露在市场

和其他工商企业关系密切

力量之下,竞争力较弱

,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

受到保护,投资具有长远

眼光。

3  东亚模式

贸易开放,储蓄率高于其

政企联系紧密,政府主

他经济体。导企业,容易产生腐败

 。

4  德国社会

出色的教育和培训,慷慨

工会的权力过大,税收

市场模式

的福利,工资差距较小,

高,对劳动力和产品市

社会比较和谐,公司和银

场的限制较多,失业率

行之间的关系密切促进了

较高。

高投资。

5  瑞典模式

市场较为开放,福利全面

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率

,工资差别较小,被称为

和经济衰退使得预算赤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字增大,随着失业率上

第三条道路”。

升,对耗资巨大的就业

 计划不堪重负,高个人

 所得税挫伤了人们的工

 作积极性。

6  新西兰模式 最积极地奉行自由市场经

贫富差距拉大。

济政策,税率最低,贸易

壁垒最低,私有化很普及

7  荷兰模式

失业率较低,对兼职和临

失业人数的计算虚假,

时工作的规章较宽,社会

有很多的人领取丧失劳

保险税率较低,贫富差距

动能力或患病的救济金

较小。

没有计算在失业者之中

 。

尽管各种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中国加入了WTO,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之中,使得资本、人员和劳务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通的程度更高,影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各种贸易壁垒也在逐步撤除,同时,信息资源的分享越来越国际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资源,生产、消费、流通等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各种标准、制度更趋全球化、国际化。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同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程度更加加深。与此相联系的是,管理体制的趋同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正如列宁所说,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主义转变,资本主义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打破民族壁垒、消除民族差别、使各民族同化的趋势,每过十年就显得更加强大有力,并且是使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最大动力之一。更重要的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生产社会化、管理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规模巨大的企业结为一体,成为巨大的跨国公司,对本国乃至全世界的产供销作出安排,对全世界的市场乃至原料产地进行控制,而且还可以按照统一的计划来进行产品流通和分配,整个世界,都成为了跨国公司、股份公司统治的世界。市场、股份制、股份公司、现代银行、证券、跨国公司、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一种工具,成为各个文化系统下宏观管理乃至微观管理的共用工具,成为积累资本、发展经济、管理社会的手段。这样,管理体制的趋同在所难免。

管理体制的趋同,自然会导致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相互融合。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构,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适合,如银行制度造成了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分配的形式,邮政、通讯、股份公司、超级市场、证券市场、交易所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成为发展社会生产的有力工具。计划和市场这样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调节和行政干预等宏观调控方式,已经完全失去了它过去的意识形态色彩,成为了东西方国家根据本国特点发展生产的管理手段。因此,尽管现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根据自己设置的管理模式标准,把世界划分成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实际上这种区别已经非常不明显。拿被称为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来说,国家干预仍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的资源配置仍然还有一定的成分是通过计划来完成的,它也同样有10%以上的国有企业。法国的国有企业占全社会的25%。日本则是一个典型的行政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被西方国家称为非市场型的中国,随着WTO的加入,商品的价格通过市场来确定。计划和市场作为宏观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作为资源配置的方法,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中国在宏观管理中可能运用政府干预,运用计划的手段多一点,而西方国家的宏观管理可能更多地运用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干预可能少一点,但总的说来,没有质的差别,宏观管理的相互融合已经是明显的,管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见表2)

二、国际贸易管理的公共准则

由于世贸组织实行统一的贸易规则,包括贸易行为、贸易制度、贸易立法等,这对中国的企业在管理上带来了新的课题,意味着企业在安排自己的发展战略时,必须从国际通行的规则出发。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都是有益的,但同时也要承担风险。对中国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理所当然地可以享受双边和多边贸易的种种好处,排除外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种种歧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外商在中国可以享受国民待遇,受到国际法的保护,从而为招商引资开辟广阔的渠道,为中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公正有序的竞争将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使经济的投入、运行、增值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当然,肯定地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给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中国的那些处于“初级阶段”的产品,诸如汽车、建材、机械、通讯、计算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一些行业,会产生“阵痛”,会给它们带来一定的冲击。这就要求那些靠高关税、高壁垒、高补贴生存的企业改进自己的管理,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质量体系的国际互认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质量管理的国家,但把质量管理做为一门科学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科学的质量管理大体上经历了质量检验(20世纪20~40年代)、统计质量控制(20世纪40~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个阶段。质量的评价是衡量一个国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以前中西双方的质量评价标准不同,因此二者之间很难取得共识。1998年在广州举办的第11届国际认可论坛大会上,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唯一机构,首批签署了国际多边承认协议和区域性多边承认协议,中国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国际互认,国际质量标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管理制度,正在进入中国企业。

质量认证,实际上就是依据标准对产品质量或企业的质量体系由获准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所进行的公正的合格评价活动。质量认证作为健全市场质量规划、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质量振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质量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而质量认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必然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由于认证书具有公正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为获证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社会形象。

由于质量认证体系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来制定的,因此就使得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可以和国际接轨,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进行。原来中西质量管理中的差异由于标准的统一性而消失。企业管理者也将企业是否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作为交易的正常前提条件。“一证在手,走遍全球”,这样为中西质量战略的融合创造了条件。根据ISO9000的标准,对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到2001年底,中国已有将近万家公司和企业得到了ISO9000的认证。中国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企业也把获得这种质量认证做为自己市场营销的手段,进出口产品都统一使用这种质量体系,中西质量管理的标准和制度得到了统一的认同。

四、“环境管理”与国际接轨

中国加入WTO以后,传统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关税壁垒”正在转型,逐步以“环境壁垒”的形式出现,许多国家制定了“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贸易谈判的焦点,把环境保护要求演变为新的非关税壁垒,即“绿色壁垒”。这就为中国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管理内生化,中国的出口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不能回避“绿色壁垒”的挑战,只有加强环境管理,开展绿色认证工作,取得ISO14000这张绿色通行证,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ISO14000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推出的环境管理标准,其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以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又称为"PD-CA"模式,即“规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等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这是继ISO9000系列推出的又一重要的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其目的是规范全球企业及各种组织的活动和服务的环境行为,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选择保护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全球的共识。ISO14000系列标准已经成为了全球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日本、英国、德国、美国和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本土的公司,都已广泛进行了ISO14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其中日本截止2001年5月就有645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的认证,居世界第一位。企业通过“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环境管理、清洁生产纳入现代企业的全面管理之中,并实际上与安全、卫生等因素联结起来,形成了通向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对那些信息不通、行动缓慢的国家造成了实际上的贸易障碍。

表2:中国单边行动计划中逐步靠近国际标准的部分措施

领域

近期 中期远期

 (1998~2000年)

(2001~2010年)

(2011~2020年)

关税 将关税的算术平均

2005年前,工业品平均关税税率降到10%

 税率降至15%左右

左右,并取消185种税号的信息技术产品

 的关税,个别产品到2007年。

非关 审查所有非关税措

进一步减少非关税

税措 施,确保非关税措

措施,取消所有不

施的透明度,逐步

符合WTO协议的非

 减少或放宽非关税

关税措施。

 措施。

投资 提高投资体制透明 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 按照国际惯例,进

 度,改善投资环境

域,减少对外商投

一步放宽投资政策

 ,着手外资企业重

资的限制,对外商

,直至实现投资自

 大法律的修改,逐

投资企业重要法律

由化。

 步扩大外资领域,

进行修订。

 对外资企业逐步实

 行国民待遇,在加

 入WTO后执行乌拉

 圭回合有关协议。

标准 新制定的国家标准

努力把ISO和IEC现

遵循WTO/TBT的要

一体 中60%以上采用国

有标准转化为中国

求,尽可能采用国

际标准,新制、修

标准,新制、修订

际标准,国家计量

 订的国家计量规程

的国家计量规程中

规程均采用国际建

 中80%以上采用国

尽可能采用国际建

议;全面完善产品

 际建议,在选定领

议,在更广泛领域

认证体系,积极创

 域开展合格评定相

开拓区域/国际多

造国际、区域、多

 互认可。

边、双边互认。

 边、双边的互认制

 。

海关 继续采取积极行动,实施《大坂行动议程》确定的9项集体行动。

知识 加强法律、法规的

修改专利法、商标

进一步完善中国产

产权 调研以及对专业人

法,颁布《半导体

权法律体系,加强

 员的培训,修改著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知识产权的法制保

 作权法,适应国际

保护条例》与《商

护。

 公约对著作权保护

业秘密保护法》,

 的要求。

建立知识产权法执

 行管理程序。

竞争 尽早颁布《反垄断法》,审议有关不正当竞争 建立统一、开放、

政策 行为和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并加强

公平竞争的市场机

 监督,加强对外交流和人员的培训。制,完善法律体系

 。

政府 扩大培训规模和试

初步建立分布政府

根据WTO《政府采

采购 点范围,制定中央

采购信息媒体体系

购协议》及APEC要

 政府采购非约束性

,扩大政府采购项

求,制定中国政府

 规定,学习其他国

目招标的试行范围

采购法及配套法规

 家和地区的政府采

制定全国性的政府

,研究与APEC成员

 购制度,建立政府

采购非约束性规定

对等开放政府采购

 采购信息系统。

 。 市场问题。

放宽 积极推行行政改革,审查贸易投资管理制

在加入WTO后5年内

管制 度,放宽对电信、金融、职业服务、交通

逐步实行外贸经营

 运输等部门的管制,探索进一步扩大开放

权由审批制向登记

 。

 制过渡,放宽管制

 ,建立较完善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原产 积极参与WTO/WCO正在进行的协调和统一

参考WTO/WCO达成

地规 原产地规则方面的工作,争取使中国的原

的一致规则,统一

产地规则与WTO/WCO的原产地规则相一致

中国进出口原产地

 。

 规则。

争端 完善争端调节的方式和途径,完善仲裁机

进一步完善有关法

调解 构,提高法律法规透明度,加强法律监督

律法规,加强与其

 。

 他成员和国际组织

 的联系并就争端调

 解交换信息。

商务 对来华人员签发多

不断改进商务人员

探讨进一步为来华

人员 次有效入境签证,

入境签证方面的有

商务人员出入境提

流动 进一步简化手续,

关规定,使之适应

供便利的有关政策

 研究中国参加APEC

世界商务人员流动

和措施。

 旅行卡可能性。

 趋势。

信息 积极参加APEC贸易和投资数据工作组有关

收集 建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数据库的

分析 活动,建立并完善贸易与环境数据库,研

 究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各部门的影响,调

 查分析本国的贸易和投资障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更需要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持续发展道路,从传统的偏重数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强调改善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保证在经济稳定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国于1997年4月起开始实施ISO14000,截止2001年9月底,我国获认证的企业达到了836家。在入世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环境标准与法规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准入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例如,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陶瓷中的含铅量,皮革中的五氯苯酚残量,茶叶、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等,都曾使我国的出口遭受到环境标准的“壁垒”。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就必须增强环境管理意识,全力推进,跟上国际化步伐,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来进行生产、销售。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努力向发达国家的标准靠拢。因此,环境管理从体制、规则、标准、手段、技术、方法上,全面与国际接轨。

五、统计遵从国际标准

中国统计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向国际标准过渡,但目前遵从的GDP核算方法,仍然在许多方面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残存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东欧模式的痕迹,没有与国际接轨。入世以后,我国将不再游离于国际贸易规则之外,统计标准将逐步向国际化方向靠拢,按照国际规则,采纳国际统计标准,增加统计数据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统计信息,提高社会公众对统计的信任度,提高统计的权威性,适应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及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新需求。

我国推进统计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统计分类标准的国际化;二是统计调查方法的国际化;三是调查设计的国际化;四是统计指标计算方法的国际化;五是统计信息发布的国际化;六是严格遵循为被调查者保密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的统计从分类、设计、方法、计算,一直到统计信息的发布,多强调“中国特色”,既不科学,也不标准,与国际上通行的规则缺乏共同的交流语言。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统计的全面与国际接轨,将使中国统计与世界上通行的统计标准一致起来,按照统计国际化过程中公开、透明、无歧视原则,充分实现统计数据信息上的共享,从而避免管理上的混乱。

作为既是统计的调查对象、又是统计的服务对象的企业来说,它们不管身份如何、规模大小、体制怎样,都享受国民待遇,能够平等、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统计信息和服务,来进行它们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决策。这样变化,将为中国管理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注入催化剂。

六、企业形象战略相互趋同

企业形象战略,即CI(Corporate Identity)战略,又称企业识别、企业策划。最初产生于美国,启发于高速公路两旁简洁、明了、没有多少文字、一看就懂的象征性图形的交通标志的“瞬间识别效应”。于是有企业家就在高速公路两旁专门设计了代表企业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的图案和符号,以打出自己的牌子,强化了企业的形象。当时它只是一种以提高商品认识程度为直接目的,通过改变企业的视觉形象,使企业更能引起外界注意进而达到扩大销售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CI战略是企业与企业家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产物。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企业,都重视这一战略,并使之变成了一种国际性的企业经营技法战略。这种由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等识别要素组成的视觉识别系统,显示了企业的整体形象。首先,识别具有统一性,将统一的标志、标准色、标准字贯穿于产品的包装、建筑物的设计、员工的着装等所有能够给人的视觉留下形象的传播媒体上,以显示企业的内外和上下的统一性。由CI到CIS,使企业由视觉形象的统一性发展到了企业员工理念的统一性、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一致性。其次,识别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产生于美国“车辆文化”的CI成为现代企业用来塑造自身企业形象的一种世界性战略,其惊人的魅力和影响力席卷世界企业界。不管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企业,都注意运用CI战略,不仅在视觉识别上下功夫,而且更注意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各种识别活动来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誉、知名度,把CI战略做为推动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动力。

标签:;  ;  ;  ;  ;  ;  ;  

中国加入WTO与中国管理国际化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