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促“悟”,品味“诗情画意”美——例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诗情画意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词义差异;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描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如何借助一定的语言手段让我们的古诗教学充满“情”和“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好这些财富,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一、现状描述及分析
在我们很多古诗教学的课堂中,出现的一般思路是“背景介绍——感知古诗——字词分析——逐句理解——诵读体会”。由于长期停留于一些字、词、句的理解及简单的诗歌主题思想上面,使得对古诗的把握停留在诵读与了解大意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古诗文丰富的内涵及丰厚的意蕴。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总目标的要求差距甚远,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就逐渐消失殆尽了。目前,我们的古诗课堂大致呈现了以下几种情形:
1.脱离语境,在字词间纠缠不清
由于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又存在着古今词义的差异,所以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如何帮助学生扫除“拦路虎”,因此教学时往往会在字词的解释中纠缠不清,然后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逐句的理解上,将原本浑然一体的意境分割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如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时,教师往往会抓住“孤”“尽”“唯”“天际”这几个词,逐个来解释,然后再把这几个词串联解释两句诗的意思,而那种朋友情深,如今好朋友乘帆远去,消失在茫茫长江尽头,那份不舍,那份怅然的心境则不能仅靠这解释来完成的。
2.忽视意境,在单调诵读中徘徊不前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古诗的诵读必须伴随着文字折射成脑海中的意象和画面,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这样的诵读才会悟于心中而发于口中,是形神统一的,而不是简单的变换形式花样,使古诗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和丰富的“诗情画意”游离到文字以外去了。
3.偏离文本,在盲目拓展中迷失本位
古诗有着凝练、短小的特点,使得它在教学中的资源拓展空间非常大。为了不让课堂陷于单调枯燥的境地,在我们平时的古诗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满屏幕的多媒体画面,繁多的资料补充,复杂的背景介绍,可谓是满目繁华,满眼琳琅,而诗歌本身的韵味、意境却悄然退去。
4.泛化诗情,在生搬硬套中淡化了涵泳
每一首古诗总是包含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或爱国之情,或思乡之情,或朋友之情,或热爱大自然之情。我们的老师教学时总是喜欢先定好这思想情感的基调,然后在理解诗意后,生搬硬套地冠之以一思想主题,而缺少了走入文字材料去潜心体会,静心涵泳,从而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对策建构及思考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不应停留于字词理解和单调诵读,完全可以让这些经典的语文材料为发展学生语言服务,而寻找切入口让学生以“写”促“悟”。现结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做法:
1.写在意象空白处,画面再绘“诗境”
小学古诗词教材中,很多是关于写景的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为我们留出了广阔的意象空白,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大胆想象。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
如教朱熹的《春日》“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一句时,笔者紧紧抓住“新”字,先让学生给“新”字组词,有“崭新”“全新”“焕然一新”等,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无边光景”会有哪些“景象”呢?再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动笔写一写,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各种景象“一时新”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有的同学写道“田野上,草芽儿钻出了他们嫩绿的小脑袋,五颜六色的小花儿调皮地露出了他们的笑脸”;有的同学写道“小溪边,垂柳爆出了新芽,小溪水似乎更清澈了,一群群鸭子尽情地嬉戏着,仿佛在为春天的到来庆贺……”;有的同学则写道“春天的使者好像一夜之间往大地上撒了一把五彩颜料,于是草儿绿了,桃花红了,油菜花黄了……”。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的“无边光景”,每个同学对一时新的感受又各有不同,根据自己对这意象的想象,运用语言进行了画面再创,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诗境”。
而同样是“新”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新”字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笔者先让学生理解“泡”是“湿润”的意思,那么被“朝雨”湿润后的柳树又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道:早晨的雨细细、柔柔地下着,落到柳枝上,柳叶像被洗过似的,仿佛换上了新装,更加青翠,更加动人了。
以上两例中的“新”字,都给我们留下了意象的空白,而且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想象“写”话,对画面进行再度创作,将原本抽象的意象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加深了对“诗歌情境”的体会,享受到了诗歌的“画意美”。
2.写在意犹未尽处,内心体验悟“诗情”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再者,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通过补写空白,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不是很直接很明了的抒发,往往是“借物抒情”或者是“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的。如果要深入地了解诗词所内含的思想情感,教师则要于“意未尽”处补其意,让学生产生内心体悟,从而感悟“诗情美”。
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笔者觉得“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问,问得柔肠百转,问得乡愁倍增,问得意犹未尽,于是先叫学生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学生寻找这些诗句的规律后,再告诉他们: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再来读这里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上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你把诗人当时的内心想法写一写,于是便有了学生“时光流逝,乡愁难消”的内心体验:“江南两岸又是满目绿色,而我却不能回去欣赏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春去春来,年复一年,请问明月能否告诉我,什么时候才是我的归期呢?”诗人的思乡情感化于心中,跃然纸上。
又如教学张籍的《秋思》一诗,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特别是“意恐匆匆说不尽”一句可谓是惊人之语,将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那种患得患失的复杂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的环节:这“意恐匆匆说不尽”一句可谓道出了诗人绵延无尽的思乡之情,假如你就是诗人,让你尽情地来说,你会说些什么?随着悠悠的音乐,学生思维和情感的闸门一下子喷泻而出:天气渐凉,我的父母亲身体可安康?家里的妻儿生活是否如意,是否在深深地牵挂着我?家乡的秋叶应该也如这洛阳城里一样,纷纷飘落了吧?……然而现在,远离家乡的诗人,能够这样在信中一一倾诉吗?乡情的浓厚,难以言尽的思念,在这一刻弥漫。
3.写在意趣横生处,情景再品“诗趣”
古诗词中除了表达热烈的各种情感以外,也不乏一些富有儿童情趣之作,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描写了春日放学后,忙着放风筝的学童乐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稚童野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孩童玩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田园情趣等等,充满了童年时光的纯真和孩提时代的快乐,贴近学生的实际,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也比较容易地就能识其趣,得其意。古诗词语言精练,充满情趣,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在这意趣横生处,让孩子们放飞童心,绽放想象,情景再现,让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诗词的无限情趣之中。
4.写在意蕴深广处,拓展延伸“诗理”
古诗词的美在于山水之间,在于“欲说还休”的情感表露,在于妙趣横生的闲情野趣。笔者认为,还有一种美就在于意蕴深广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视角,“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态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积极心态等,全都寄理于景,寓理于物,充满了理性的光彩。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领会这种“意蕴深广”的“诗理”呢?如果仅是口口相授,凭白说理,那定会显得非常生硬无趣。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资料拓展和生活拓展,从而促进学生对“诗理”的感悟:
其一是拓展说理。如在教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句时,笔者适当作了一个资料拓展,告诉学生这是选自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他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赞美了读书有所领悟以及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那么我们知道了,这里的活水比做什么呢?”(知识)“那么,人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获取活水,即知识的过程,结合实际,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想法呢?请写一写。”于是,通过学生的练写,便闪现了许多理性的光芒——“是的,平时我们也在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去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样你才会不断地进步。”“知识获取是要靠不断积累的,也要有不同的学习途径的。我们可比朱熹要幸运多了,不仅可以通过看书,可以通过网络,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只要你足够有心……”。
其二是引诗说理。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情景交融,寓理于景,而其中“天无绝人之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豁达人生态度,更让诗句充满了理性的魅力,因此广为引用在“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的情境中。这里,笔者没要求学生展开思维说理,而是让他们结合自己经历过的事例,用上此句来说一说。学生列举了许多学习以及生活中出现转机的事例,并用上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巧妙地运用诗句,既达到明理的目的,更懂得了在写作中适当地引用各句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