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视野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新格局论文,视野论文,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351(2009)04-0026-06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却使党的建设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社会形态的转型,使党的基层组织出现弱化趋势;而在改革和发展这个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对新时期党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却在不断地增强。[1]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如何设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究竟是利用执政权力“威权式”地要求社会向党的基层组织靠拢,还是主动改革党的基层组织以赢得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尊重社会的意志,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担当推动发展的重任。从这个角度看,基层党组织的权威不是来自上级党组织的授予,而是来自主动赢得的社会认同。这就是说,我们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视野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评估社会发展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开创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协调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格局。
一、社会发展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挑战
新世纪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全面变革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已经不再是局部性的,而是系统性的。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路向与策略的前提,是把握其中的关键性挑战。
1、面对日益成熟的市场机制,如何突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从传统的观点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克己奉公,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计划经济下这基本不成问题,因为计划体制设计了两条基本的逻辑:一是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爱岗敬业即是为公;二是国家对个人生存负担无限责任,一心为公没有后顾之忧。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变了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承认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赋予了各类组织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法性;二是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企业和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生存状况负责。这两点使社会成员的经济理性被激发出来,合理的利己主义越来越被社会普遍接受。党员也是公民,党员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合理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也应该得到理解。但这同时为基层党组织评价党员的行为带来了公与私的困扰,在公与私之间,党员和一般群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评价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如何设计?这些问题成为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经常面对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难。
另一方面,社会事物总是辩证地发展的。在全球化潮流的带动下,民间的社会公益意识、志愿者行为开始出现,新社会组织则成为这些意识和行为的载体。这种动向理应被看做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尺,但从世界范围看,民间组织的出现也给政党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政党面临着利益表达和精英聚集功能被替代的挑战;政党面临着管理手段进一步民主化、法制化的挑战;政党面临着合法性危机的问题,等等”。[2]就现实来说,中国新社会组织的发展至少给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新社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行为上是不是一种竞争关系?面对社会志愿者,共产党员的觉悟水平和奉献行为又该如何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凝聚人心的作用如何才能发挥得更好、先进性如何才能更加突出?这实际上对基层党组织明确功能、对共产党员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2、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主体性,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社会主体性,是指人们在具备独立利益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自愿行为、自我负责的意愿和能力。在计划体制下,个人依附于单位,单位依附于国家,人们安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受到抑制。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自主意识,使人们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提高了人们的社会主体性。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当前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本身属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却对基层党组织做好党员工作、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充满活力而又问题繁多的社会生活,面对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在内容上还是抽象的、空洞的,在形式上还是单调的、说教的。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现实缺乏解释力,对党员缺乏吸引力,对群众缺乏亲和力,不仅发挥不了释疑解惑、引导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还常常在党员和群众中引出新的疑惑。目前,一些党组织的宣传教育活动时常面临人气不旺的压力,有时候还不得不去花力气拉听众、摆形式、走过场,这都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才能贴近现实、贴近党员和群众的真实感受?如何才能跟上时代、为党员群众喜闻乐见?我们不能不及时回答这些问题。
3、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多样性,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生活已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外文化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有所复兴,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激荡、融合。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纵向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社会的阶层分化还在继续;在横向上,职业类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的多样性意味着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赋予了社会成员更多的实质自由。这一方面使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给社会建设和管理带来诸多新课题。在既有的政治框架下,基层党组织如何才能整合来自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党员?怎样才能把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凝聚起来?怎样才能服务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换言之,善于凝聚、领导、管理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已经成为党的各级组织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4、面对日益频繁的社会流动性,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充分发挥这种基础作用,要依靠高度的团结统一和严密的组织纪律。在计划经济时代,政治和行政统括一切,人是“单位人”,单位是行政条线的组成部分,单位的自主活动和个人的自由流动都受到限制。在这样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单位的行政层级就像军队的连、营一样分明,“支部建在连上”的党组织设置原则可以普遍推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也便于得到保障。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权利不断向社会下放,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成为普遍的改革原则,劳动人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单位的自主性和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已经和军队建制大为不同,这使“支部建在连上”的党组织设置原则以及相应的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面临重大考验。[3]首先,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出现“非行政化”、“非政治化”倾向,与基层党建的融合度有所消退,尤其是“两新组织”还存在规模小、流动性强、淘汰率高的特点,在其中设置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更加困难;其次,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已经从单位体制中解放出来,但对其中的基层党组织仍然依托原来的行政条线进行管理,党的传统组织管理体制与新型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出现错位,管理成效有所下降;再次,基层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中面临不同的景况,组织原则、功能定位、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和工作状态出现明显差别,有的还在不断摸索,如何使不同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步调一致、协同行为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最后,党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强,部分党员的组织意识和政治意识有所弱化,给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带来挑战。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内聚力、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创新党的组织体制。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是系统性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于局部的调整。换言之,我们必须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向和策略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划,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格局。
1、依托社区党建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
在计划体制下,权力和资源高度集中,党主要依托“条线”设置组织、管理单位、凝聚社会是最好的策略;在市场体制下,权力与资源向社会分散和转移,党主要依托地区设置组织,“划片而治”,是整合利益、凝聚人心、影响社会的最优选择。在这方面,过去10多年的社区党建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启发。一是依托社区填补基层党建空白点,较快地解决了“两新组织”、新建和重建居民区中“建党”的问题,体现了街道社区对基层党建实行属地管理的有效性,迅速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面与工作覆盖面;二是依托社区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监督在职党员在社会生活的作用,创造了“联合支部”、“流动党员联络站”、“支部建在楼上”、“支部建在街上”等新的组织形式和设置方式,其共同特点是依托固定空间、基层党组织与经济社会组织交叉,既以“铁打的营盘”应对“流水的兵”,又解决了“两新组织”与基层党建兼容度不高的问题;三是依托社区(街道)党工委整合居民区党组织和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使各类基层党组织在社区中结成横向网络,收到了形成合力、整体联动的效果,部分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行政分隔、利益本位、体制断裂的问题,推动了基层党建的资源整合、组织整合和体制整合。这些实践探索启发我们,社区已成为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单元,社区党建也越来越呈现地域性、综合性的特点,依托社区党建才能统筹各类基层组织党建,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在新型经济社会结构中的活力和适应性。为此,有必要正确评估社区党建对于构建党的新型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的意义,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建的统括能力和统筹能力。
2、面向社会空间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在计划体制下,党的核心地位可以体现在单位组织的内部;市场体制下,社会结构将以平等交换、相互依赖等横向联结的关系为主,党的核心地位就要在社会关系中去体现。列宁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在各种活动领域中,不同非党员结成联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顺利的共产主义建设。”[4](P603)社区工作主要是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会工作,政治工作也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单纯依靠行政指令强制性地完成,而是主要通过引导、协商等非权力性手段来推动。社会工作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这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契合。因此,社区党建的目标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方式要以软性的群众工作手段为主,对象要关注全体社区成员,这就是社区党建工作的社会化机制。这意味着,地区党组织要以自己为中心,向社区内的所有居民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辐射;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和居民区中的党组织也要走出自身的狭小天地,放眼周边的社会,在这两个方向上相互对接,才能把点联结成网,形成对整个社区的覆盖。可以说,党的工作社会化,是社区党组织网络化整合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党与社会高度融合的最充分体现。
3、协调公私关系确立新的社会动员机制
计划体制下的意识形态强调“破私立公”,从而把公与私对立起来。但现实地看,公与私从来就是相对而生、相互依存的。计划体制下用公共利益建构私人利益。市场机制既然把私人利益推到了前台,就需要寻求把公与私协调起来的新途径,重构两者的结合点和统一性。应该看到,市场化、多样化社会淘空的不是公共利益本身,而是传统的公共利益概念。在新的经济社会格局中,不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去建构私人利益,而是在私人利益的基础上去建构公共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以赢利为中心目标的私人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慈善捐赠,以至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更是提供了公私可以两利的内源性证明。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出发点,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品牌的公众亲和力,进而提升企业自身战略竞争力。这种企业行为表明,奉献社会的公益行为并不与企业利益相冲突。可以说,市场机制越是成熟,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融通性和一致性就越是明显。因此,公共利益既不应该是空洞的、抽象的,也不应该是遥不可及的。要使公共利益具有对各类社会主体和社会成员具有吸引力,就不能让它脱离群众的个人利益;要使公共利益为人们切实可感,就应使公共利益具体化。基层党组织应把党员群众自主谋生、自我负责的行为看作现代公民成长的基本标准,善于从中发现不同利益需求之间的共同性、交叉性和相互依赖性,从中发现公共利益。所谓公私两利,其实就是尊重合理合法的自利动机和行为,鼓励通过追求公共利益、增加社会利益来实现自身价值和自身利益的行为,引导党员和群众超越个人近期利益谋取长远利益。用这种方式动员社会,发动群众,才有说服力,才能吸引群众,从而为党的内聚力提供新的动力。
4、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为重点调整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功能是组织生存的依据。基层党组织只有找到适当的功能定位,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去实现它,才能获得生命力并站稳脚跟。而基层党组织究竟应当承担怎样的功能,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进行灵活的探索,但首先需要上级党组织给予明确和指导,这同时也是上级党组织考核基层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从当前的形势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差别较大,因此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基层党组织具体应承担什么功能,应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但总的思路应当是淡化经济功能,强化社会功能,带动政治功能。淡化经济功能,是因为市场机制下微观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已经交给不同的产权主体,社会经济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也不再掌握资源处置权。强化社会功能,是因为基层党组织已经不再承担直接组织生产的责任,通过分配资源去影响党员和群众的能力也大大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无疑转向了直接面对党员和群众做人的工作。直接做人的工作,就要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真正地融入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促进者和实践者,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党组织对党员共同理想信念的追求,体现党对群众利益的表达与整合。只有如此,才算突出了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核心,才能把群众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不断扩大党员和群众参与政治的制度化渠道,把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党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一条新路子。因此我们说,十七大报告要求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种新的功能定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但这个要求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分层次的。其中,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是基础、是重点,这个基础扎实了,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就水到渠成了。
三、改进工作方式不断增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有效性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在实效。但我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还处于完成上级指标、被动应付的状态,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效果的现象并不鲜见。这种状况既有基层党建格局转型不完全因为受到传统体制制约的因素,也有工作方式不灵活、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因此,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成效如何,最终还是要依靠它的实际运作,也就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创新。
1、重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做好党员管理和服务工作
党员是党的机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同时也是党的活力和智慧的源泉。过去,党员角色主要是工作岗位上的“螺丝钉”,党员的智慧主要在职业工作中发挥。在新的形势下,党员的主体性随着社会的主体性一并成长,社会的流动性反映为党员的流动性,社会的多样性反映为党员社会身份的多样性,社会的矛盾也反映为党员诉求的差异性。为此,既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也要拓宽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为党员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提供方便。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依靠党员智慧促进党内和谐。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实践要求,创建有效的载体和途径,但总体看来,这些载体和途径应体现以下要求:一是通过多样性增强针对性。党员来自不同的阶层,参与不同层次的党内事务,因而只有创设多样性的载体和途径,才能为党员发挥自身的主体意志提供最合适的条件。二是通过公开性体现包容性。党的组织如何运作、如何工作,在党员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让这些党内的“民意”公开表达,才有利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也才能包容党员的差异性,激发党员主体的活力,集中党员的智慧,三是通过时代性体现进步性。必须使载体和途径的设置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要求,过时的、落后的形式是难以引发党员兴趣的。四是通过规范性体现组织性。党的组织纪律性体现为规章制度,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载体和途径必须有规范的程序才能体现组织管理的严密性,也才能产生长期、稳定的效果。有了党员主体性的发挥,党员角色才能发生适应性转换,才能从工具性的“螺丝钉”变成主体性的“一面旗”,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带动群众、引领社会的先进性。
2、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对市场社会的感召力、凝聚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育群众、动员社会、凝聚共识的重要手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关键是针对市场社会务实性特点,切近群众心态和心理,增强对广大群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此,首先应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社会发展实践“两张皮”的问题。通过加强对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深入群众生活实际,发现困惑、寻找原因,提高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释力;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其次应放弃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坚持问题从群众中来、办法从群众中来的路线,求真务实地为群众释疑解惑。再次应放弃经验式的说教,掌握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最后,应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掌握主动性。
3、拓宽群众工作的纽带,善于通过社会组织凝聚和管理多样化社会
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公民社会成长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政党与民间组织都有服务社会、表达利益、整合社群的功能,所以两者之间既可能是互补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因此,社会组织与执政党的关系具有可选择性,而且这种选择的主导权往往掌握在执政党手中。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为了开展不同领域和界别的群众工作,党先后创立了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些人民团体长期团结在党的外围,在我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既然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属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党的组织是压制、适应还是主动地培育和支持,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笔者以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实质在于要求党的组织在社会组织发展的大趋势中先行一步,掌握主导权。为此,首先,党的组织要从观念上认识到民间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促进公益事业上与党的宗旨的一致性。其次,应借鉴培育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历史经验,各级各类基层党组织在不同层面和范围内放手支持或引导群众组织起来服务社会公益,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党员担当民间组织的发起人,鼓励党员以民间组织为载体服务群众,使民间组织和公益事业成为发挥党员先进性的新阵地,用党员和民间组织成员交叉的方式掌控民间组织的行动,形成民间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新架构。再次,党的基层组织应认真探讨与民间社会组织合理分工的形式。要看到,有组织的社会比分散的社会更有秩序,更容易管理。通过民间组织表达利益,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综合利益,形成通过民间社会组织凝聚社会、管理社会的新体制。最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前所未有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为民间社会组织提供了功能空间,例如,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等等。这实际上为建立基层党组织与各类民间组织的联系作出了系统的规划。
4、以党内民主引领社会民主,优化制度建设和决策机制
在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只有建立开放性的社会政治架构才能包容不同的主体诉求,也才能增强现有体制吸纳新生社会力量的弹性空间,提升制度的适应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为此,党的基层组织应主动充当基层民主建设的先锋,尊重党员主体性,积极扩大党内民主;尊重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推进社会的基层民主。现在社会上对“以党内民主引领基层民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必须先推行党内民主,然后才能扩大基层民主。笔者以为,所谓以党内民主引领基层民主,是实质上的,而不是程序上的。单就程序而言,社会民主才是党内民主的动力源泉。因此,究竟是先行推动党内民主还是先行推进基层民主,要看哪一方面的条件率先成熟,并没有孰先孰后的问题。通过扩大民主,建立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协商体系,建立包容多样性的决策机制和领导体制,为基层党组织拓展新的政治空间和政治资源。同时,要重视通过民主制度建设解决基层人员政治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基层精英选拔机制和向上输送渠道,为上级党组织输送党务人才,为基层精英提供事业激励。
标签:社会组织论文; 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党组织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