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南京市口腔医院 210008
摘要:目的:总结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护理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口腔科门诊收治的患者(n=120),按照发生交叉感染与否分为两组。对照组(未发生感染)65例,试验组(发生感染)5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交叉感染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门诊环境、空气消毒、规范操作以及使用一次性器械差异经统计学处理,P<0.05,而性别、年龄以及抗生素使用与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环境、空气消毒、规范操作以及使用一次性器械均是口腔科门诊发生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需要制定严格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关键词: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医院感染控制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交叉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临床疗效以及护理质量,还会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口腔科门诊对于相关医疗材料及其器械具有较为频繁的接触,因多种传染性疾病均是通过血液或唾液进行传播,一旦未实施科学完善的消毒灭菌处理便会造成疾病传播,进而出现交叉感染[1]。基于此,本文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口腔科门诊收治的120例患者未研究对象,按照发生交叉感染与否分为两组后对比两组患者交叉感染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选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总计120例,按照发生交叉感染与否分为两组。对照组(未发生感染)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14-65(36.48±6.03)岁。试验组(发生感染)55例患者:男30例,女25例;年龄13-66(37.13±6.35)岁。试验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
1.2一般方法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按照相关规定统一着装,并严格洗手,按照规范一人用一消毒的方式进行操作,每位患者在治疗完成后需对器械进行消毒。
1.3数据分析
基于SPSS 22.0软件包建立模型对试验对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型指标、计量型指标分别以n、%以及(?x±s)的形式描述,x2以及t检验。P<0.05情况下,试验指标具有差异性表现。
2 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调查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门诊环境、空气消毒、规范操作以及使用一次性器械差异经统计学处理,P<0.05,而性别、年龄以及抗生素使用与否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口腔科而言,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口腔疾病开展的一系列治疗方式,在治疗期间会应用到多种操作器械及用具,同时还会频繁接触到患者的粘膜组织、唾液以及血液等。由于患者体液中伴有大量病原菌,且在各种医疗器械也会伴有病原菌,在治疗中会扩大传播的范围,进而发生交叉感染。若发生交叉感染则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由于在医院口腔科门诊中会涉及到结构精密且类型多样的仪器和器械,大多会接触到患者唾液、血液以及口腔内异物碎屑,这些物质均有可能残留在器械表面及内部,进而形成污染源,而在器械清洁中难以彻底清除干净,日积月累便会成为污染源,造成交叉感染。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对治疗室进行2次/d,1h/次紫外线消毒,采用消毒液擦拭治疗台及地面[3]。并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安装空气净化器,旨在确保空气无污染。对于使用过的医疗器械需采用消毒剂彻底擦拭,随后进行清洁及灭菌工作,采用超声清洗机予以清洗,并在其中加入一定的加酶洗液后采用流水冲洗干净、擦干,最后在注油养护后予以塑封。除此之外,对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尽可能地采用一次性器械,非一次性器械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不断地强化医护人员对于感染风险的防范意识,使其意识到交叉感染危害以及对患者病情造成的不良后果。需要在治疗及护理中,适当地采取如戴帽子、手套、口罩以及穿隔离衣等隔离措施,并对可能出现的体液及血液喷溅操作佩戴护目镜[4]。在洗手的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需要在无菌操作前后,对于处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后采用抗菌洗手液盒流动清水再次对其进行清洗。并合理的区分工作场所,严格按照无菌、清洁以及污染的原则严格予以划分,设置相应的消毒区、传递窗以及包装区等,设置科学合理的专用出入口,确保物品的单向流动,防止消毒灭菌物品的逆行与交叉。并且制定相应的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制度,成立质量监督小组,确保能够实现责任到人,严密检查室内空气消毒状况以及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等,全面监督医护人员制度执行情况,与考核挂钩,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门诊环境、空气消毒、规范操作以及使用一次性器械差异经统计学处理,P<0.05,而性别、年龄以及抗生素使用与否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门诊环境、空气消毒、规范操作以及使用一次性器械与否时影响口腔科患者出现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因而需要临床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预防,需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定期按时对室内进行开窗及通风,旨在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晰度及流通,每日对室内空气采用紫外线进行1h照射,做好空气消毒灭菌工作,还需要仔细地对诊疗台及地面等可能接触到的地方进行擦拭及消毒。同时定期对室内的空气以及器械进行细菌培养,确保能够全面地掌握科室消毒灭菌情况。②定期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进而提高个人的防护意识。例如参加口腔科的卫生相关讲座,旨在不断地提高医护人员对于科室环境卫生的重视,以确保其能够在全面了解及掌握交叉感染危险因素与发生交叉感染后果基础上,从意识上加强主动预防交叉感染目的。③因大部分的口腔颌面部受伤属于意外伤,患者在受伤后因骨折及出血等类型的损伤在预后治疗效果难以达到其期望值,尤其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甚至一部分患者对于手术还会存在一定的畏惧感,担心手术失败[5]。如此便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不安情绪,甚至于产生轻生想法,因而这就要求加强护理人员需予以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患者心理上及情绪上的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治疗方式、目的以及护理内容等,旨在确保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对患者病情及愈后进行深入了解,使其更加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④在治疗前需对患者疾病史进行全面掌握,对于是否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加强防护工作,在临床治疗中需尽可能地予以轻柔动作,避免损伤到患者的口腔粘膜,旨在尽可能地减少口腔出血,避免感染的发生。⑤医护人员在每次患者治疗前均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将其无菌操作能力以及卫生状况与其绩效、奖金挂钩。尽可能地采用一次性器械,对于诊疗所使用的非一次性器械与物品需严格按照消毒灭菌的规范送至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综上所述,门诊环境、空气消毒、规范操作以及使用一次性器械均是口腔科门诊发生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因而需要加强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制定严格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崔俊萍.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方法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0):108.
[2]覃沅华.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172-175.
[3]俞雪芬.口腔门诊诊疗操作感染控制管理[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8,11(12):723-725.
[4]童昌群,黄可,邓灵巧,等.6S护理模式应用于口腔门诊医院内感染管理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2):1902-1904.
[5]钟卫红.基层口腔科门诊诊疗器械消毒灭菌的状况与干预措施[J].医药前沿,2016,6(14):397-398.
论文作者:高颖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患者论文; 口腔科论文; 门诊论文; 性器论文; 发生论文; 因素论文; 操作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