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生主体探究型习题课教学模式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主体论文,高中化学论文,学生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笔者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当你怀抱尊敬、心含谦虚地想听某位老师课时,他说:“真不好意思,今天我讲习题。”难道习题课就真的没有什么可学习借鉴吗?笔者认为习题课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具有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掌握方法、培养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用。习题课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好坏,只有重视习题课教学,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化学习题课教学存在的弊端
说到习题课,大多数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效率总体低下。目前化学习题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盲目性、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体性、教学手段忽视化学学科性等。
1.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盲目性
由于大多数教师课业负担较重,加上新教材的辅导资料不够完善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较少,许多教师在选择习题时,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贪多贪全,没有考虑到习题的真正适用性和设计好习题的梯度。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深广度上把握不到位,结果导致学生在机械训练中既浪费了时间,又磨灭了激情。
2.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并不少见,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习题后,当学生刚读完题目或者思维刚起步时,便迫不及待地提示学生读出关键语句、解题方法和思路等。从表面上看,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又避免了解题偏差,可实质上这是教师越俎代庖的行为,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有的教师虽然跟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似乎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课堂依然由教师的思维主导,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启发,只有少数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3.教学手段忽视化学学科性
有很多教师认为习题课就是大量习题的讲练,习惯在教学中用笔纸解答问题,忽视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实验的直观性和科学性。比如在讲一些抽象、不易理解或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时,许多教师更倾向于从理论入手,强调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让化学课堂失去了原本的生动和灵气,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只是一些抽象的数字和符号,很难形成具体、牢固的印象,从而经常出现教师一讲就会,学生一考就错的现象,很多老师还为此经常埋怨学生。
二、学生主体探究型习题课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理念下,笔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依据,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发现采用组建学习团队、组内交流讨论、学生代表讲评、教师补充和拓展的方式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不仅是提高习题课教学效率的良好模式,也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一个平台。
1.组建学习团队,创建合作交流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主体。
故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互助团队(每个团队均含一定比例成绩优异、良好、后进的学生,一般6人一小组,其中两两成绩接近同学又形成更小的团队),并让同学们为自己的团队取名,拟定出自己团队的口号。在每个互助小组中选取一名负责人,并尽可能将互助小组的同学的座位安排在同一区域(和班主任沟通协调),为学生交流合作创建良好的平台。
2.善用课外时间,及时反馈作业
问卷调查表明,多数化学教师的习题答案是在讲习题课的课堂中公布,遇到主观题,教师更多的是只讲解题思路。对于这种方式公布答案,有70.3%的同学只能记录大概意思。对于课堂上没有将答案记录完整的同学,课后有24.1%的同学会到记录完整的同学那里看一下感觉懂了就好了,有32.3%的同学会到记录完整的同学那里把答案抄到自己的作业本上就好了,可见超过一半的同学在教师讲评后,并没有好好的消化。有86.3%的同学认为在考前复习时,习题的答案记录不完整影响复习效率,并因此在考试的时候答题不规范或不完整被老师扣分。57.8%的同学希望教师作业批改后马上叫课代表将答案公布,以便自己有时间先订正。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刚完成作业时,学生在头脑中对试题解答情形的记忆表象是十分明晰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都处于一种非常兴奋的状态,对习题的正确与否和未知解答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求。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将作业本发还给学生,在将作业本发还给学生的同时将参考答案交给课代表,让他(她)利用中午或晚自修前的时间及时将参考答案进行公布。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公布答案的时间,也能让学生交流讨论更充分、更具针对性,还能让他们学习书写答题的规范和语言的表述,提高习题课的效率。
3.按组分配题目,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批改完作业后,针对每个小组学生的答题情况(将每个学习团队的作业收在一起),给每组分配题目(各组之间只需2~3个题目不同),让课代表在公布答案的同时也公布每个小组必须要“解决”的习题题号(在公布题号时,简单的在前,对于每组中成绩最薄弱的两位同学,只硬性规定要搞懂所有题目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鼓励他们掌握更多,鼓励本组成绩最好的同学交流讨论所有的题目),在实行之初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知道一个题目应该讨论什么?怎么讨论?比如对于化学实验题,要讨论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各实验装置的作用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交流讨论,组内不懂的可以组间交流或向教师请教,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解决自己的一些困惑,还原化学学科的生动和灵气。
案例1:下列液体中,属于胶体的分散系是( )
①鸡蛋白溶液;②水;③淀粉溶液;④硫酸钠溶液;⑤沸水中滴入饱和溶液;⑥肥皂水
A.② B.①③ C.⑤⑥ D.④
许多同学对于肥皂水是不是胶体很困惑,在公布答案后就纷纷来问笔者。笔者就说,化学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实验室做实验,老师来提供药品,咱们去实验室找答案。
几个同学充满期待又略带忐忑地跟笔者到了实验室,接着同学们开始自己制备肥皂水,并依据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该效应的性质,对肥皂水进行了实验,发现肥皂水具有丁达尔效应,得出肥皂水属于胶体的结论。
在课堂上,还有其他同学提出不知道肥皂水是不是胶体,希望老师帮他们解决该问题。笔者说,这道题,本班的某某几位同学在实验室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获得了结论,我希望大家像他们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请教。请某某同学将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和大家分享一下。紧接着,笔者拿出实验用品把在实验室里做的实验给大家演示一下。
笔者发现,从那以后,每当同学们的意见相左或遇到一些问题时,总会找到笔者,提出希望通过实验、上网查阅资料来获得结论的诉求,笔者也尽量满足他们,提供相应的器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这不仅对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
4.学生代表讲评总结,教师补充拓展
在习题课讲评时,笔者采用学生代表讲评,其他学生补充纠错和教师总结拓展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题目肯定属于该组同学讨论题目的范畴,被提问的学生会展示他的思路和想法,这不仅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做的是补充深化、总结拓展,是课堂的组织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体。
案例2:碘被人们誉为“智慧元素”,缺乏碘元素,人易患甲状腺疾病,俗称大脖子病,会影响智力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 )
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氧化物
这一题,许多学生都错选为B。笔者在上课时,请学生代表讲评。有的代表说一讲到碘,首先想到的是老师以前做升华实验的那个碘单质,所以就选了B,但不清楚为什么是错的。有的代表说是猜的,因为单质碘就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因为是单选题,在A和D中选,猜了A。笔者马上肯定了几位代表,鼓励其他同学要向他们学习,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呈现给大家,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错在哪里。笔者在拓展该题时,首先展示了食盐样品和单质碘样品。
问:请已经知道的同学告诉老师为什么是A。
生:因为单质碘是紫黑色的,而食盐是白色的,所以不可能选单质或分子。
笔者乘胜追击,问:那大家知道加碘食用盐加的是什么物质吗?
同学们都非常迷茫地看着我,期待从我这儿获得答案,这时笔者在大屏幕上投影装食盐袋子上的标签,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标签,获得了添加的是。
问:为什么要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学生很困惑,平时家里烧菜好像也没有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师引导,问: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有哪些?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从氯酸钾的分解引导到碘酸钾的分解,并得出结论:待食品熟后加碘盐可减少碘的流失。
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增铁酱油”、“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铁”“钙”“硒”“氟”指的是?
生:元素。
三、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愉快、安全的环境中,思维才变得活跃,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学生的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它除了需要鼓励外,还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高中学生不像小学、初中的学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热情,他们大多怕自己表达出错遭到同伴的嘲笑、老师的不悦,自然就不愿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愿意在课堂上聆听,可这样学生主观积极性就没有很好地被调动起来。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学生讲错,其实暴露出学生学习的漏洞,从另一角度看,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故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时间、空间的自由,让学生表达他们的观点,不管正确与否,首先要对他们的积极参与进行表扬,对嘲笑同学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发言、害怕出错、害怕失败等心理,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平等、协作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指引者;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的行为、赞赏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2.建立评价机制,适时激励学生
心理学家说: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会给人带来喜悦,增强一份自信,从而激励其不断探索,去争取更大的成功。所以教师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适时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化学课带来的成功喜悦,学生才能对学习化学充满热情。
笔者制定了一套评价机制,比如,在评比的时候不仅要对个人进行评比,更重要的是小组间的评比,每一次考试结束后,笔者都会将组内成绩取平均分进行评比,希望借此,让组员知道合作与团队的重要性。笔者经常也从情感的角度促使形成同学之间互助互爱、良性竞争的氛围,比如开班会时组织大家一起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众人划桨开大船》等歌曲。
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笔者也会抓住时机,将合适的机会留给他们,并及时进行表扬,比如有一个很内向的同学来问笔者问题,笔者在接下去的课堂中特意叫他来讲解,讲解之后,抓住时机对他进行表扬,发现从那以后化学课上他认真多了,办公室也经常看到他问问题的身影,还有,有些同学成绩不是很好,但劳动纪律很好,笔者也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标签:高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