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对香港语言使用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英语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香港地区使用的语言及方言主要有三种:英语、粤语和普通话。这三者在语言使用中相互影响,作用各不相同。根据官方规定,英语和中文都是官方语言,〔1〕就使用频率而言, 实际上正式场合是英语第一,粤语第二,普通话第三;非正式场合是粤语第一,英语第二,普通话第三。根据1991年社会语言学家的调查,母语为广州话的占88.7%,母语为英语的占2.2%,其他方言占7%,普通话仅占1%; 第二语言为英语的占29.4%,普通话占17%,广州话占7.3%。根据对教师、 公务员和办事员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英语被使用的时间占66.8%,广州话占31.82%,普通话占1.3%(Herbert D.Pierson,1994)。从上面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数远远超出普通话和粤语,已经接近三分之一;英语在正式场合中的使用时间占三分之二,具有绝对优势。
英语在香港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英国一直把香港当成推广本族语的一个重要基地。 1986 —1987年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向设立在海外31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学中心派出了1176名教员,其中香港95人,占8%,排名第三。录取学生8300名,占总数55953的14.8%,居第二位(许才德,1990)。(二)港英当局实行不平等的语言政策。英语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教学等领域占据着支配地位,社会语言学家称之为“权力语言”。(三)英语在国际社会中几乎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四)由于(二)和(三)导致英语成为人们事业成功和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人们称之为“成功的语言”(Language of Success)。
二 英语对香港语言文字应用的渗透
在海外大力推广英语,这是英国政治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从落入英国人手中那一天起,英语就开始对香港的语言文字应用进行全面的渗透。这种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用字用语普遍使用英中文对照,如各种招牌、广告、告示、路标、路牌、门牌、单位名称、商品名称、商品使用说明书等等。地名、人名也有两套。地名和中国人名的英文名称主要根据粤语拼写。
(二)部分英语人名和其他语词作为香港地名(这里的地名包括街道名称、主要建筑物名称、医院名称、学校名称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名称)。我们对香港通用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出版的《香港街道地方指南》进行了统计:3101个街名中有500 个直接来自英语, 占六分之一弱;1805个大厦名称中有640个受英语影响,占三分之一强;483个中学及大专书院名称中有70个受影响,占七分之一弱;118 个医院及诊所中有41个受影响,占三分之一强;74个公园名称中有12个受影响,占六分之一弱;82个教堂及庙宇中有62个受影响,占四分之三强;352 个公共屋邨中只有1个受影响,占三百五十二分之一;1204 个地方索引中有120个直接受到影响,占十分之一弱。 如果几乎不受影响的公共屋邨不计的话,6869个地名中大约有1446个受影响,约占21%。这些地名使用中文时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
1.音译,如:京士柏(King's Park),百丽殿(Paladium), 百乐门(Paramount)。完全音译在地名中为数不多,地方索引中有14 个,街道名称中只有1个。
2.音译加意译, 如:安达臣道(Anderson Rd ), 亚厘毕里(Albert path),雅宾利道(Albany Rd),宴架街(Anchor St), 鸭巴甸街(Aberdeen St)。这种形式为数最多,在地方索引中有39个,街道名称中有430个。
3.意译,如:新界(New Territories),界限街(Boundary St),圣十字径(Holy Cross Path),救世军街(Salvation Army St)。这种形式在地方索引中有29个,在街道名称中有281个。
4.两者不相干。使用英文时用英国人取的名字,使用中文时则用当地人自己取的名字,如:香港仔(Aberdeen),金钟(Admiralty),铜罗湾(Causeway Bay),跑马地(Happy Valley), 赤柱(Stanley),飞鹅山(Kowloon Peak)。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 此地是1841年英军登陆之处,英文名直译为“占领街”,中国人不能接受。这种形式在地方索引中有37个,在街道名称中有62个。
除了上述四种形式外,还有其他两种形式值得注意,一种是只有中文名称,没有英文名称的地名。从《香港街道地方指南》上看,地方索引中有175个,其他地方没有发现。 另一种是一个中文名配有两个英文名。两个英文名一般是一个为英语的意译,另一个为粤语的音译。
受英语影响的香港中文地名主要特点是:
1.以英国皇室成员的衔头或名字作为地名。以衔头作为地名的如:英皇大楼(King's House )、 皇后街(Queen
St )、 太子台(Prince's Terrance)、威尔斯亲王医院(Prince of Wales Hospital)、〔2〕公主道(Princess Margaret Rd)、公爵街(Duke St)、伯爵街(Earl
St )。 以名字作为地名的如:维多利亚港(VictoriaHarbour)、维多利亚公园(Victoria Park )、 维多利亚公众殓房(Victoria Public Mortuary)、玛丽医院(Queen Mary Hospital)、伊利沙白体育馆(Queen Elizabeth Stadium )、 伊利沙白大厦(Elizabeth House)、伊利沙伯医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伊利莎伯中学(Queen Elizabeth Sch)。 以名字加衔头作为地名的如:域多利皇后街(Queen Victoria St )、 英皇佐治五世学校(KingGeorge V Sch )、 根德公爵夫人儿童医院(Duchess
of
KentChildren Hospital)、 菲腊亲王牙科医院(Prince Philip DentalHospital)。
2.以历届港督名字作为地名。香港总督一共28任,21任以前作街道名居多,21任以后多数作医院和学校名。25任麦理浩和27任卫奕信的名字作山路名,称为“麦理浩径”,“卫奕信小径”。 下面我们列出以1—26届总督命名的地名的大体情况。
3.以其他英国官员的人名命名,如奇力岛,又称吉力岛,是以英国舰长Kellett的名字命名的。英国占领香港之前,1839 年曾派军舰东来活动,其中一艘军舰的舰长叫Kellett,他的军舰停在铜罗湾内时, 突然遇到台风,于是把军舰驶向那里的一个小岛避难,事后便以他的名字为那小岛命名。“金马伦道”、“金马伦里”是以驻港英军司令Cameron 的名字命名。1885年,Cameron 因新港督未上任而代理过总督职务,公布度量衡条例。“夏悫道”以英人Harcourt的名字命名。他于1945年领导成立军政府,以港督的身份接受日军投降。
4.以传教士和宗教人物的名字命名。“摩利臣街”、“摩利臣山道”是以Morrison 教士命名的。教堂、医院、学校这类例子最多。 如:路德会救恩堂(Redemption Lutheran Church)、 圣亚纳天主堂 (St.Anne's Cath Church)、圣约瑟圣堂(Saint Joseph's Church)、圣保禄医院(St.Paul's Hospital )、 圣德肋撒医院(St.Teresa'sHospital),圣保禄中学(St.Paul's Sec Sch )、 圣保禄书院 (St.Paul's Convent Sch)、圣保罗男女中学(St.Paul's Co-ed Coll )、圣保罗书院(St.Paul's Coll)、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圣马可中学(St.Mark's Sch)。
5.以英国地名命名。英国人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国家的地名带到哪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都有些地名来自英国。香港以英国地名命名的例子如:伦敦道、剑桥道、牛津道。
6.以其他英语国家的地名或人名命名。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旧金山、 荷李活(好莱坞)都用来作为街名或店名。 遮打道是以印度富商Charter的名字命名的。窝打老道(Waterloo Rd)中的Waterloo,则是比利时的地名,大陆译为滑铁卢,那是拿破仑战败的地方。英国伦敦有Waterloo Station (滑铁卢火车站)和Waterloo Bridge ( 滑铁卢桥,美国有名的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电影以此为片名,被译为“魂断蓝桥”)。
有些英文地名出现次数较多,因此有多种中文形式。如Victoria,有维多利亚、维多利、域多利等形式;Elizabeth 有伊利沙白和伊利沙伯等形式;Bonham 有般含、般咸和文咸等写法。
(三)人名受英语表达方式影响。香港的中国居民名字的书写形式大多有两个,一个是用汉字书写,即中文名,另一个一般用英文字母拼写粤语的发音,即英文名字。我们这里要进一步讨论的是英文名字是如何受英国人名表达方式影响的。
英语人名的结构一般是:教名(出生时由教父取的名)+自取名+姓,从姓和名的次序上看,是先名后姓,从名字的排列顺序上看,是按取名的时间先后排列。另外,名字可以使用缩写形式。香港人的英文名这些方面都受到影响,但是表达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中文名+姓。只是简单地把自己原来姓名的顺序颠倒一下,以求合乎英文姓名顺序的习惯。如:AH FONG COX (柯月凤), Chi- HungChan(陈志雄),SIU LING CHOY(蔡少玲)。
2.英式人名+姓。把原有的中文名字改为与英国人相同的名字。这有两种情况,一种与原来中文名字的读音完全没有联系,另一种与原来中文名字的读音有一定的联系。
(1 )完全英式人名+姓。 如:CONNIE TSANG (曾婉雯),SHINLEY NG(吴颖芝),GLORIA WONG(王小萍), CANDY MOK(莫津华), PETER WONG(黄志中)。
(2)与中文名字语音接近的英式人名+姓。如:Elain Tse(谢裕宁),AMY WONG(王霭敏),SIMON YEUNG(杨式模)。
3.英式人名+缩写了的中文名+姓。BENNEY C.H.LEONG(梁清河),EUGENE S.L.CHAN(陈西林),ALEX K.H.PANG(彭金喜)。
4.姓+中文名+英式人名。如:LOK FU YING VIRGINIA (乐富瑛), GWAN WING YEE ASSUMPTA(关颖仪),LEUNG YAU OI MICHELLE(梁有爱)。
5.夫姓+父姓+中文名。这个结构就是在原姓名的前面加上丈夫的姓,用于婚后的女性。按照英国人的传统习惯,女性结婚后应该把自己原来的父姓改为夫姓,有些香港人完全照搬英国人的做法,而有些则采用在父姓前面加上夫姓的办法,如:SO CHOY SAU KING(蔡秀琼)。这种情况中文名字没有改变,夫姓“苏”没有加上去。但也有中文名字也随之改变的,如香港的一位有名的女官员陈方安生,“陈”就是丈夫的姓,“方”是父姓,她是抗日名将方振武的孙女。1988年被选为立法局议员的方黄吉雯的名字也属这类结构。这种结构与中国上古已婚贵族妇女的姓名类似,如“赵姜”,“赵”是丈夫的姓,“姜”是父姓。香港已婚妇女的这种姓名结构不是受中国上古取名方法的影响,而是受英语姓名结构的影响,因为这种结构一般在英文人名中出现,中文人名中较少出现。
6.夫姓+父姓+中文名+英式人名。如:AU YU GEE MING JANET(余志明),夫姓为“欧”,中文名未加;WONG LEONG YUK SHAN PEGGY(梁玉珊),夫姓为“王”,中文名未加。
7.姓+与中文名字读音相近的英式人名,如:WU WILLIAM (胡惠莲),Ng May(吴梅)。
8.缩写了的中文名字+英式人名+姓,如:J.H.JONATHAN ZHU(祝建华)。
9.英式人名+姓+中文名字,如:Alice Ju Ai-Li(鞠爱篱)
10.缩写了的中文名字+姓,如:W.Y.CHAN(陈华燕),LW Tong(汤丽华),M Chung(钟明)。
香港人名的这些用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因素是同西方人交往过程中较为方便,可以减少出错,如把姓放在名字后面可避免把名误当为姓,取个英文名字较容易区分性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现象在特殊的社会语境中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因素是没有统一的用法,五花八门,太乱,有时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四)大量应用英文字母作为编号或代号。如公共汽车路线,一般在数字后面加上英文字母,如62K,84M,10A。 字母放在数字前面的则可能有特定的含义,数字前有K字的是接驳巴士,又称穿梭巴士,如K12,K14,K16。这种巴士运行于广九铁路与码头或定点运输站之间,乘坐是免费的。楼房的编号也广泛使用英文字母。如香港理工大学校园里有许多连接在一起的圆形楼房,每一个圆形楼房都用一个英文字母进行编号。QT524曾是笔者的办公室,QT表示办公室在Q与T这两个圆形楼房之间,5是层数。〔5〕“百德苑E1”是理工大学教师宿舍的一套, 这种表示方法既没有用数字来表示楼号和单元号,也没有用数字来表示门号。E1就包括了这一切,它实际上只类似于大陆的门号。“百德苑”有好几栋楼房,如果不向别人打听,自己要找到E1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度量衡、书写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在香港购物,重量单位一般用“磅”不用“斤”,长短单位一般用“英寸”、“英尺”而不用“米”或“市尺”。用中文书写日期、信封时也受英语书写习惯的影响,写日期经常按日月年顺序排列,写信封先写人名后写地址。写简历时,中文时间排列一般由远到近,英文的习惯则由近及远,香港人写中文简历时经常也按英文的习惯排列。
三 英语对香港词语影响的主要表现
香港词语与内地和台湾都存在着不少差异,从语言接触的角度看,主要是受英语和粤语的影响。英语对香港词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直接使用英文。在汉语中夹用英文,这种现象不管是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都随处可以见到。被夹用的英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日常用语, 另一类是科技术语。 前一类的例子如:Sir,yes,no,OK,friend,good;后一类例子如:e-mail,internet等等。 汉语中夹用英文的科技术语,在内地也屡见不鲜,尤其是有关电子计算机方面的书。这是因为科技术语的翻译跟不上形势。陈原先生称香港使用粤语时夹杂英语的现象为“语言马赛克”现象(陈原,1994)。
(二)大量使用英文缩写字母。
1.单纯英文缩写字母,如:HK(香港),DJ(disc jockey 的缩写,无线电唱片音乐节目广播员),BB(小孩,baby的缩写), NG (nogood的缩写,拍摄节目或录音时常用到这个词,表示重新再来的意思)。I.C.A.C.(廉政专员公署),OMELLO(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办事处)。
2.缩写后加中文。如Party的首字母P,可以组成“开P ”(开联欢会或舞会)、“开生P”(开生日庆祝会)、“开圣诞P”(开圣诞节联欢会)等词语。“P场”就是舞厅或开这些联欢会的场所。“威D”,是跳迪斯科的意思,D是disco的首字母。“R片”, 就是人们所说的三级片,R是restricted一词的首字母。
(三)大量使用日常用语的音译词。这些音译词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汉语日常用语中有这一些词。 如:波士(boss ), 仙士(cents),多士(toast),灰士(fuse ), 卡士(cast ), 畸士(case),碌士(notes),士多(store), 士担(stamp ), 士的(stick),科文(foreman),柯打(order),花打(father), 妈打(mother),摩打(motor),失打(shutter)。有些日常用语的音译词还作为构词成分,如球的译音词“波”(ball),可以构成“波衫”、“波鞋”、“波板”、“波恤”、“波法”(球艺)、“波路”(球路)、“开波”(发球)、“斗波”(赛球)、“交波”(传球)、“抽波”(扣球)等词语。“咭”(card),普通话译为“卡”,香港词语可以构成诸如“甫士咭”、 “圣诞咭”、“贺年咭”、“九折咭” 等词语。“飞”(fare),是票的意思,可以构成“派飞”(分票)、“轮飞”(排队买票)等词语。
大量使用日常用语音译词的结果造成了一个汉语词语翻译多个英语词语,如“恤”,是shirt(衬衫)的音译词,也是set(定型,用于理发行业)和shoot(投篮)的音译词;“咭”是card(卡)的音译词, 也是guard(球队后卫)和kid(小孩)的音译词。
(四)英语词汇意义影响相应的汉语词汇的意义。 香港plaza , square,centre,place等词语,有时都译为“广场”。 “广场”本来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可供人们进行各种大型社会活动的场所。香港的“广场”一般指商业中心和大商场,如“太古广场”、“时代广场”。因此这里“广场”的语义是发生了变化的。由于plaza 有时也译为“行”(Melbourne Plaza,万邦行)、“中心”(Golden Plaza, 金都中心)“大厦”(Aibion Plaza , 爱宾商业大厦), “花园”(JadePlaza,翠屏花园)、“阁”(Reve Plaza,丽和阁), 这些词实际上是“广场”的同义词,也具有“大商场”的语义。
四 汉语语法受英语影响
这是个大题目,这里主要根据香港理工大学200 个左右的大学生和教职工在普通话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香港大学生在讲普通话时出现语法错误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干扰,一方面是方言语法,另一方面是英语语法。受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受英语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改变词性,二是套用英语句式。
(一)改变词性。特点是把名词当形容词用,把不及物动词当及物动词用。如:
(1)香港是个很魅力的地方。
(1)“很魅力”可能是受very charming的影响。“我的感情很中国”可能是这类句子类推的结果,而不是直接受到英语的影响。
(2)我经常联络他。(3)挑战自己,挑战人生。
(2)“联络”在普通话里是不及物动词, 一般说“我经常同他联络”。该用法可能受英语contact一词的影响, 英语可以带宾语,如:Iwill contact him regularly。 (3 )中的“挑战”普通话也不能带宾语,应该说“向自己挑战”,“向人生挑战”。英语的challenge 可以作及物动词,这句话可以说成: to challenge me,to challenge life。
(二)套用某些英语句式,这些句式在普通话中是不用的。
1.套用more and more people组成的句子,如:
(1)香港越来越多人买私家车。(2)越来越多人学习普通话。
2.套用do you mind if I …组成的句式,如:
(3)你介意不介意我吸烟?(4)你介意不介意我缺席?
3.套用英语的比较句中最高级的用法,如:
(5)他是我碰到过老师中最好的一个(6)这是我看过小说中最好的一本。
(5)受He is the best teacher I have ever had 的影响, (6)受This novel is the best I have ever read的影响,(5)应说成:教过我的老师,他算最棒。(6)应说成:我看过的小说,这本最好。
4.套用带有介词结构的句式:
(7)大学生应该有表达知识的能力,贡献技能给社会。
(7)贡献技能给社会,套用了to contribute skills to society动词短语,此短语宜译为:为社会贡献学到的本领。
5.套用英语的否定句式。如:
(8)他们不知道太多的知识(9)我不够时间游览。
(8)可能是受英语否定句式They don't know…的影响,宜说成:他们掌握的知识不算太多。(9)受 I have no enough time to …的影响,宜说成:我没有足够的游览时间。
另外还有词语搭配方面受影响的例子。如:
(10)我希望从事记者。
英语be engaged in后面可以直接跟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或行业, 如科学研究、教育等。普通话“从事”一般跟“工作”配搭,此句应说成“我希望从事记者的工作”或“我希望当记者”。
五 几点结论
(一)英语对香港语言使用的影响不是纯粹的语言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的影响,文化渗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语言接触的结果大体上会出现融合和冲突两个方面。可以说这两个方面是自始至终存在于语言接触的整个过程的。本文较多地分析了融合的部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前面分析地名的表现形式中的“两者不相干”就是语言冲突的例子。
(三)一百多年来英国人在香港大力推广英语,它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英语水平,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同时也给香港带来了许多殖民化色彩的语言现象,给语言文字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提高中文在香港的地位,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香港今后语言计划和语言政策的重要内容。
*本文定稿时陈原先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特此致谢。
注释:
〔1〕基本法中所说的中文,是个模糊概念, 外国学者认为(Her-bert D.Pierson,1994),它可指普通话,也可指广州话;可指现代汉语,也可指古代汉语。有些香港人认为,中文指“写的是繁体字,说的是广东话”(见侯精一《试论’97后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载《中国语文》1996年第2期)。我们这里中文一词的概念,是就广义而言, 指汉语言文字。
〔2〕威尔斯亲王是英国太子的专用称号。威尔斯是英国的地名, 又叫威尔士。英王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以后,于1283年处死威尔士的最后一个亲王大卫三世。1301年,他把这一称号赐给了自己的儿子,即后来的爱德华二世。此后,英王的长子绝大多数都被赐予这个称号。
〔3〕此外香港总督的中文名字根据1994年《香港年鉴》第455页上《历任香港总督名表》上的译法。
〔4〕在我们接触的语言材料中还没有发现以杨慕琦命名的地名。
〔5〕香港楼房的层数,也受英国人表达方式的影响, 大陆的一楼,有些香港人叫“地下”(即英语ground floor),二楼即一楼,以此类推。由于有些香港人仍保留汉语的表达法,交际中经常产生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