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哲学教学难点的几条途径_思维导图论文

开辟突破哲学教学难点的多条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多条论文,开辟论文,途径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突破一个个教学难点的过程。释疑解惑,释的是难点,解的也是难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而,难点的突破实际上没有固定的办法。但没有固定的办法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要有多种办法,不同的难点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一、图解法的应用

图解法是数学和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将其应用于政治课教学的难点突破却有着更有效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和理论。我们知道,人类的认知是从读图开始的,读图是人的自然天性,读图和读文字相比少了一个由文字到图像的转化过程。通过画图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难点一目了然,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晦涩难懂的概念或理论,如果和图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话说”变成“画说”,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1.用图的结构拆解难点。对于哲学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这两组概念及其关系,很多学生难以区分和把握,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在面对具体事例分析时,不知道用主次矛盾还是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这个难点,我们可以用如下图解法解决:

结合上图,可以这样表述:主次矛盾是针对很多矛盾来说的。一个复杂事物必然包含很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针对一个矛盾来说的。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则为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样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就很容易把二者区分开来。

2.用图示化解难点。哲学中的辩证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一哲学观点的难点在于对“自身”否定的理解上,但辩证法对于辩证的否定的解释,又都立足于新旧事物的关系上,因而,很多学生不能理清“自身”和“新旧事物”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所以,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辩证否定的内涵。对于这一学习难点,用如下的一组图示就能很好地化解。

以上图示是草莓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辩证否定原理。正像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说的:“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失,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的。同样的,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这就是说,草莓从种子到秧苗再到花朵和果实,是一个自身不断否定,即秧苗否定种子、花朵否定秧苗、果实否定花朵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从草莓种子到草莓秧苗、从草莓秧苗到开花结果。这样,就能直观地理解辩证的否定是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二、移植法的应用

移植法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一种方法,但在教育教学,尤其是难点的突破中,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所谓移植法,就是将某个学科、领域中的原理、技术和方法等,应用和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中,为解决某一问题提供启迪、帮助的创新思维方法。因而,借助其他学科的道理,可以解决政治课中的难点和重点。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辩证否定这一难点和重点,在用图解法与学生们一起熟悉、理解和把握后,我又用了四分之三的课时,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该文总计1200多字,阅读量小,但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上,体现了极其鲜明的哲学观点。在每人一份的学案中,我首先列出了《拿来主义》的原文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然后在原文的后边设置了两道探究题:(1)此文一“破”一“立”,“破”的是什么?“立”的是什么?(2)鲁迅对待文化遗产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你认为最科学的态度应是哪一种?请从哲学角度加以分析。有了对辩证否定原理的前期铺垫学习,学生很轻易地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而是既克服又保留(他占有,挑选……)。而对于“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这一态度,很多学生自然得出了我们应当培养辩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与创新意识这个结论。这为下一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对于整体难点突破最有效的要数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在所看到的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理的联想,从而产生思维动力,运用合理的逻辑推导和记忆引导,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关系。这种网络化的思维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从而更好地去破解一个个难点,从根本上理解把握知识。正如比尔·盖茨说的那样,“思维导图能够将众多的知识和想法链接起来,并有效地加以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导图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每一课的知识进行思维导图构建,然后再构建每一单元的思维导图,最后形成由各个单元组合起来的整个模块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构建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展示了各种模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建立起知识间的严密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去把握知识、理解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在关于如何实现中国梦这一问题上,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全面回答。我们知道,中国梦是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这一梦想是同我们每个人的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像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那么,作为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梦想,要有实现自己梦想的价值选择和切实的行动,这就涉及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以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些具有较强逻辑关系的知识点。为此,我们组织学生举办了“我的梦·中国梦”征文大赛。由于思维导图(图3)的应用,所有参赛文章在显现个人不同梦想的同时,都较好地凸显了文章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创新性。

四、身边素材的应用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容易感兴趣,容易理解。因而,对于学生感到陌生和复杂的事物及知识,就要用学生熟知的事理做参照,然后套用在陌生和复杂的事物上。也就是说,用学生身边的事和物,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更好的效果。矛盾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哲学概念,需要学生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理解对立。只有较好地理解了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地理解矛盾这一概念。这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因而,讲来讲去,很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但通过一句名言和身边的一件事,却能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名句,其实就很准确地回答了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在这里,“噪”与“静”、“鸣”与“幽”对立统一,森林的宁静和群山的幽静是通过蝉鸣和鸟叫显现出来的。我问学生:“这样讲你们明白了吗?”“老师,怎么蝉越叫,森林越宁静呢?我不大明白!”很多学生都这样说。“那你们就仔细体味体味吧,就好像左离不开右、右离不开左一样,二者是对立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对立。”这时,我看到了班级中一位男生,因为他长得极其白净,同学们都叫他“小白”。于是,我问道:“同学们,咱们班谁最白?”“小白!”大家异口同声,并齐刷刷地把头转向了“小白”,此时的“小白”脸腾地红了起来,羞涩中显得尴尬。借此时机,我快速从讲台走向他,然后举起他的胳膊,说道:“同学们,你们看我俩谁白?”“哈哈哈,小白呀。”我接着问:“为什么?”“因为你很黑呀。”“对了,正是因为我的黑才显得小白那么白,这就是为什么知了越叫森林越静,鸟儿越鸣山峦越静的原因呀。”“奥,明白了,老师。”诚所谓,教育即生活。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任何知识难点都不难破解。

标签:;  

拓宽哲学教学难点的几条途径_思维导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