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效果观察及临床护理对策论文_肖淼鑫

常德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疗效及相应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95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47例患者接受传统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92 %)优于对照组(78.72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488,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29,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隙出血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术;蛛网膜下隙出血;效果观察;护理

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蛛网膜下隙出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这种疾病起病较急,病症较重,且有较多的并发症[1],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当前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脑脊液置换术得到了一定的应用[2],为了研究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组试验进行全面探讨,现将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诊的95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均头颅CT检查,并确诊为蛛网膜下隙出血,包括51例男患者和44例女患者,并将其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48)患者的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49.29±2.34)岁,对照组(n=47)患者的年龄为(35—73)岁,平均年龄为(48.28±2.15)岁,两组患者均为急性发病,且出现剧烈头痛、恶心等症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组试验的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组研究的全部过程和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内科治疗。要求患者绝对卧床1个月,将床头抬高20°左右,确保病房安静、舒适,避免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和情绪激动等,从而避免出现动脉瘤再破裂的现象。对于头痛患者,适量使用止痛药,适量给予生理盐水,确保正常血容量和足够脑灌注。通过心电监护,避免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同时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降颅压治疗时,可静脉滴注甘露醇125 ml,每天2—3次。口服尼莫地平,每天80—10mg。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在接受对照组同样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在完成常规腰椎穿刺成功后,用三通管连接起来,对脑脊液压力进行测量,将出血性脑脊液放出,约5 ml,将5 mg的将氟美松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注射。再次放出5 ml的出血性脑脊液,置换脑脊液约30 ml/次,每天置换1次,待脑脊液颜色转换为淡红色为止。

1.2.2 护理方法

1.2.2.1 术前护理

专业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同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和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为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减少其恐惧、焦虑的心理。为患者讲解手术的过程和方法,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进行合并症处理,包括止痛、镇痛护理。观察患者术前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1.2.2.2 术中护理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对患者脑脊液的颜色、患者神志、头痛、恶心等相关症状进行全面的观察,对于出现异常现象者,及时联络医生。对患者置换脑脊液的量及次数做详细的记录,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以防发生颅内感染。

1.2.2.3 术后护理

术后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确保床铺干净、整洁,对穿刺部位进行无菌纱布包扎,对患者瞳孔、血压、呼吸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确保大便畅通,切忌用力排便。及时进行脑血管造影。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出现情绪过度波动,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减少烟酒刺激,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1.3 疗效判定[3]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均消失,且可以生活自理。

显效: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消失,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均得到减轻。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的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s),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存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92 %)优于对照组(78.72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488,P<0.05)。具体情况见表 1。

注:与对照组比较X2=8.529,*P<0.05.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而导致出血的现象,进而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这种现象被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外伤性硬膜下或者硬膜外出血,进而流入蛛网膜下腔,这种现象被称为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言,其比较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蛛网膜下隙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对于急性期患者而言,其主要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咳嗽、用力排便、饮酒、性交等情况下发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在进行临床检查时,脑膜刺激征显阳性,通过脑 CT 进行扫描,有出血表现,腰穿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症状的程度与病变的部位发病年龄等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继发性患者而言,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健康,一般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部分患者可有再次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等现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再出血。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加重等。脑CT扫描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新鲜高密度影,腰穿脑脊液为新鲜血、红细胞增多或大量的红细胞。

在当前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脑脊液置换治疗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这种治疗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且见效较快。在脑脊液置换围术期,需要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对策,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在本组试验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坚持人性化护理理念,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性,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综上,在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申春云,凌亚兴,梁洁.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100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5(33):64-65.

[2]田强,李震,张美增.脑脊液置换治疗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9,24(02):125-128.

[3]毕洪英,赵凤霞,康桂芝.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34(10):1211-1212.

[4]杨柳三.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49(08):42-43.

[5]兰心强,郭世文.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6:898-899.

[6]杨新芳.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8(16):198-199.

[7]杨明正,徐大雄.脑脊液置换术在蛛网膜下隙出血所致头痛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3,29(10):1533-1534.

论文作者:肖淼鑫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1

标签:;  ;  ;  ;  ;  ;  ;  ;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效果观察及临床护理对策论文_肖淼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