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五光”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走向_学校文化论文

“五重五光”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走向_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五重五轻”倾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倾向论文,学校论文,文化论文,建设中论文,五重五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外化”轻“内化”的倾向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建设,如可以将校舍、校园的围墙、围栏、校门、操场、教室、实验室、宣传栏等进行美化、景观化、人文化,赋予它们以文化信息和美感,使校园的树木、花草具有生态、生命的意义,让它们发挥陶冶人、愉悦人、启迪人、教育人的作用。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有诸如校训、校歌、校服以及升国旗、宣誓和各种文体活动、党团队活动等仪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校文化得以生成。这种物质文化建设及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实际是学校文化的外显或外化,能够使学校成员乃至学校所在的社区成员感知学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具有外在的吸引力。尽管学校文化需要外化,但学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乃至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使学校文化内化,即实现这些文化的“化”人作用,使这些外显的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意义能够转化为学校成员尤其是师生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使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变成师生自觉的行动,使师生真正认识到学校环境的美化、景观化、人文化不只是表面的形式,更是师生生活、学习、工作所需,进而能够自觉维护、保护和珍惜。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化还在于不仅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来教育人、培养人,更重要的是注重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学校师生真正形成应有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进而用这种精神文化来指导和引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讲求应有的形式,使学校文化建设能够被感知,但如果只重视形式,忽视或轻视内容,只注重学校文化的外显与外化,忽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内化,必将影响学校文化作用的发挥。当前有些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只作表面文章,注重形式,而对这种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转化为师生的内在需要,或是否真正为师生所需思考甚少,使学校文化建设虽表面上轰轰烈烈,师生参与热热闹闹,但师生在心理上并没有真正接受,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也因此大打折扣。

重“硬化”轻“柔化”的倾向

所谓学校文化建设中重“硬化”轻“柔化”的倾向,主要是指在学校化建设中片面强调量化标准,忽视人的个性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当下不少学校将教师每天的工作环节与内容都加以量化,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以量化的分数为标准,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以学生考试的成绩为准绳。这样的做法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缺少了柔性和弹性,学校文化所具有的柔性被各种量化的评价所湮没,教师与学生不得不面对各种量化标准。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把师生的心理状态与特征、道德品质、性格特点等硬性地加以量化并通过分数来加以区别,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性格、气质等在量化的过程中被忽略。很多教师都感觉自己已变成了一件随时被检测和量化的“物”,作为人的存在被忽视了,幸福感越来越少;同时学生也日益变成“分数人”、“工具人”,学生之作为人的存在也被忽视了。而且,学校文化建设中重量化的硬性管理、轻人性化的柔性管理的倾向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转变,教师与学生很可能会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消极的抵制。

重“变化”轻“进化”的倾向

所谓学校文化建设中重“变化”轻“进化”的倾向,主要是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片面地强调标新立异,忽视学校文化建设首先是一个对学校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过程,然后才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学校文化建设中片面强调变化的倾向有许多表现,如有些学校随意更改校名、校训,有的学校将学校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雕塑等推倒重建;有的学校新任校长一定要提出与前任校长不同的口号,以致在一所学校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校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可以说,这样的学校不管其如何标榜文化建设,都难以真正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关建设主体尤其是校长们不可因强调变化、创新就简单地否定、抛弃以往的办学传统,应从学校发展历史中、从前人的治校经验与思想中汲取创新的营养,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遵循“进化”的路径。

重“强化”轻“感化”的倾向

所谓学校文化建设中重“强化”的倾向,是指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只热衷于制度建设,热衷于制订各种规章制度,似乎有了制度,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在这样的学校里,制度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师生的言行都受到学校制度的约束,学校制度被强化至极端。这种强调学校制度的做法只看到了制度所具有的规范、约束作用,却没有认识到学校制度文化毕竟只是一种“外力约束”,而要用外力约束来保持对师生持久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和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感化作用,这种感化作用就是以“文”化人,用潜移默化的、引导的而不是强制的,用劝导的而不是空洞说教的,用行为、人格示范的而不是硬性要求的方式、方法实现对师生思想、情感、心理的渗透与影响。换言之,就是要重视和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感化作用,就是要体现对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多一些包容、理解、欣赏,少一些指责、训斥和责难,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进而形成自觉。

重“物化”轻“人化”的倾向

学校文化建设中重“物化”的倾向表现在多个层面,一是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重物质文化建设;二是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将“人”变为物、变为客体、变为工具的倾向;另外,还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师生与学校校舍建筑、花草树木、围墙雕塑等物质文化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交互关系,他们并没有参与过这些“物”的生成、建设与变化,师生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不相干、彼此孤立。有些学校的师生对学校之“物”的熟视无睹、感情木然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物化”现象。如此,学校文化建设也就不成其为文化建设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是要实现“人化”,其作为改造学校自然形态、学校组织与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活动,参与者同时也被改造着。

标签:;  ;  ;  

“五重五光”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走向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