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素论文_卢时猛

浅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素论文_卢时猛

沈阳荣盛中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179

摘要: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应着更高质量的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居住环境的人类宜居性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浅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素。

关键词:居住区;设计规划;要点

引言

如今,居住区中环境会被多种现实因素所限制,其中有很多指标都非常关键。因为在城市内部具有人多地少的特点,所以为最终做到高效合理利用开发土地资源,居住密度自然就成为影响规划布局的关键性指标,另外绝不能疏忽的一项指标为容积率。

1居住区规划要素

1.1居住密度

伴随如今我国家庭的结构存在一种核心化且小型化的变化趋势,另外加之我国具有人多地少的特点。所以针对住宅区之中的大单元,对它们的开发建设力度一定要适当减小,相反对于那些中小户住宅单元的开发建设力度一定要适当加强。这样一来不但居住密度持续降低趋势能够得到控制,而且生态住宅区的建设就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对居住密度产生影响的因素便是新住宅区在建设开发过程中非居住用地发展速度与居住用地对比来说要更快。关于非居住用地占比不断增加的现象,不仅仅由于它们的服务设施范围逐渐扩大,更重要的是其建设的标准正不断提升。比如,现在住宅区中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包含着非常多的内容,而且其规模同样是逐渐增大。一般这些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大致都是1-2层高度,而为了确保有效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我们就可以采取对这些建筑物的层数适当进行提高的方法,进而在使住宅区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土地利用率有效提升同时使得住宅区之中的非居住用地占地率能够有效降低。

1.2建筑物容积率

建筑的容积率能够对城市生活居住的环境质量进行衡量,同样还是对开发商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关键性技术指标。最近这些年,由于地价持续升高,怎样在一块固定土地进行最多的建筑住宅建设,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工程师以及规划师们展开过多次深入的调查分析。比如说:复式住宅、退层住宅还有平面布局尽端的转角单元。所提到的这些在增加得房率以及有效缩减开发成本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一切的事物都存在它们的内在规律。一旦这种规律被越过,再加上没有依照技术规范进行,这样严重问题的出现就一定是不能避免的了。所以,在有关容积率方面必须制定一个与实际相符且合理科学的技术规划,房地产市场必须提升宏观管理力度,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这样才可以正确引导对住宅住房的建设开发。

2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

2.1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布置规划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首先做好的是对居住区的整体环境的布置和规划,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工程现场的基地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可能涉及到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要在了解工程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居住区的自然架构和人工架构的规划设计,在自然架构方面,要把握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等,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设计不同的居住区类型。在人工架构方面,要合理布置人工要素和外在环境资源,设计出合理的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布局,确保居住区外环境功能区划合理、景观自然美观且内外交通便利。

2.2间距

针对人们视觉空间的尺度标准来说,建筑物的间距和高度比例超过1才能感觉到不会出现压抑感。所以居住的建筑物其视觉空间的尺度要保证间距最小是间距和高度之比等于1。这是因为一个合适的尺度能够给住宅户外的庭院打造出一种具有深厚人情味且十分亲近的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居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是绝不能将此因素忽略的。另外视觉卫生也是庭院空间距离以及住宅间距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视觉卫生主要指的是通过相邻居住住宅的视线来保护生活居住的私密性。通常来讲,露天室外面对人脸进行识别的大致距离为20m,因为,住宅建筑之内,人所处环境光线亮度相对来说暗一些,加之住宅玻璃对外部的遮挡,在室外以及其他建筑之内对住宅内部人脸识别的大致距离是16-17m,所以为了降低对视觉的干扰。我们就应当保证住宅间距最小不可以比16m小,这对控制低层建筑以及低于6层的建筑间距具有关键性意义。

2.3生态理念下的居住区的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居住区的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会影响居住区的低碳环保效益,一般情况下,功能混乱的生态居住社区呈现出较低的生态环保效益,深入贯彻生态理念需要进一步完善及居住区的功能区划。在设计时,要考虑影响居住区低碳环保效益的主要因素,交通系统中的机动车碳排放是影响居住区生态环保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在进行居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时要全面把握居住区的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要提高居住区的土地混合使用占比,降低机动车出行几率,增加公交和步行的比例,从而可减少碳排放量,提高环境效益。

2.4选择住宅朝向

居住区对住宅的朝向进行选择之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冬季必须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进入室内;(2)另外炎热的季节有关太阳对室内以及居室外部墙面的直射必须要减少;(3)夏季必须保证良好通风,而在冬季要尽可能地防止冷风;(4)必须充分利用相关地形做到用地的最大化节约;(5)还要对建筑物组合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依照对住宅通风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建筑规划的朝向和夏季的主导风向角度要最好保证处于30°~45°,这样建筑物才可以获得较为良好的通风条件。通过分析促进住宅建筑物单体日照的条件,其中板型住宅其墙面光照量当处在正南朝向时最大。若是建筑物向东以及向西发生了偏移,那么接收光照量便会呈现降低趋势,建筑当偏离大约35°的时候,一整天光照量不会存在明显的差距,但若是其偏离高于35°的时候,其光照量便会出现明显的减少,通过这一项的研究成果了解到,在布置安排住宅的时候建筑偏离的角度最好保证低于35°。另外有一点必须重视,正南朝向住户其北侧的房间是不能见到任何阳光的,并且其室外的北侧一整天都处在阴影内。所以正南朝向住宅同样也不能做到非常的完美。总体而言,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区域,朝向南偏东以及偏西才是最佳的。对于每个地区来说建筑最佳朝向各不相同,我们能够依照对各个区域的风向以及日照条件展开实际测量以及综合分析来得出结论。

2.5加强管理,强化居民环保意识

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相关市政管理部门及街道居委会应加强城市居住区环境监督与管理,建立科学且规范的城市居住区环境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为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应加强城市居住区道路两侧人行道的小商小贩管理,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坚持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原则,长期做好监管工作,以免小商小贩影响城市居住区附近交通的正常运行,降低其对城市环境与整体风貌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在城市居住区的环境绿化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创新教育方式,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激发城市居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为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由于科技进步以及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城市居住设计就会涉及到更加深入广泛的内容。对系统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进而选择性运用各种方法形式来获得总体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朝红.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D].天津大学,2015.

[2]刘艳.生态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6,(36).

论文作者:卢时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浅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素论文_卢时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