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好学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三、合作学习中不良心理的矫正 对于合作学习中的这些不良心理,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透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的各种不良心理,对症下药,灵活地确定具体措施,及时加以矫正。 首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这样一些活动:如,讲一些合作故事举行故事会,让学生听故事,话感想。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辩题如:正方——合作很重要;反方——合作不重要。在辩论中明辨事理。三角色扮演巧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比如一小组是求助组,另一小组是帮助组,互相帮助)让学生学会承担各自责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树立这样的观念:1、合作重要。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人人都要学会合作。2、我很重要。生活在集体中,没有人能替代我,“我很重要”,我应该为这个学习集体做贡献。3、大家很重要。学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很重要,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他们,自己就会“孤掌难鸣”。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第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 合理分组:一是要控制好小组规模。二是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合理搭配:对于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可把他们单独安排一组,让他们体会到,人人自我中心,一起工作是多么困难,从而避免自我中心或对抗。对于羞怯、盲从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分在规模较小的组内,这样,他们就会因人少而没有退路,无法盲从或“掩饰”羞怯。对于不合群的学生,可以分配在组织能力强的小组长的组内,通过组长的组织,让这部分学生很好地融入小组当中。 明确分工:学生之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出现自我中心、不合群等不良心理,这与学生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有很大关系。因此,要通过教师辅导、行为训练等形式,使小组成员学会分工:(1)明确职责。合作学习前,小组成员一定要明确:谁主持,谁记录,谁先发言,谁后发言,自己该完成什么任务等。(2)合力完成任务。既要对自己承担的任务全力以赴,又要依靠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做到有分工更有合作。 善于倾听:良好的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能够非常专注耐心地倾听其他成员的发言。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通过专门的指导和练习(如小组传话、比比谁听得认真、看谁听得懂等游戏),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友好、主动、耐心地倾听。 长于表达: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准确而清晰的语言表达。一方面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要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读”、“说”、“听”、“写”几个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会说”:“读”,多阅读、多朗读,内化语言,培养语感:“说”,当众表达,在“说”中提高表达能力:“听”,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发言前拟好提纲,让表达更有条理,更清楚。 勤于思考:首先,在分工后,各成员要通过积极思考,完成份内的学习任务。其次,在交流阶段,要积极动脑,思考别人的观点有哪些可取之处,存在哪些不足,这样,合作才能真正收到“学习”的效果。 乐于赞美:通过真诚的赞美,肯定小组成员的成绩,提供正向驱动力,融洽小组成员关系,更好地推动小组合作。 第三、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对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的不良心理及时进行引导、矫正。比如,对于“胆怯者”,教师要“推一推”,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自我中心的“狂妄者”,教师要适当“压一压”,让他静心听,乐意听;对于不合群的“游离者”,教师要“拉一拉”,让他有事做,要做事;对于随大流的“盲从者”,教师要“追一追”,“逼迫”他们思考;对于合作学习成绩优异的小组,要及时加以表扬,强化合作意识和技能;对于合作学习效果欠佳的小组,要帮助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这样,使学生合作学习走在健康的心理轨道上,从而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总之,我们不能将合作学习简单的理解为同桌或小组之间的“讨论”,要正视生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合作只有这三个方面合作融洽,关系和谐了,我们的课堂合作教学才会生动起来,合作学习才会成为课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论文作者:高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