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会被打断吗?_中国货币论文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会被打断吗?_中国货币论文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否会中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是否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危机的爆发可能在下半年以后

与去年比较,今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的需求格局已经发生较明显改变:其一是出口需求的拉动力继续提高,前四个月累计,贸易顺差已达633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猛增87.3%;其二是消费增长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加快趋势,前四个月消费增长率已上升到15.1%,4月份已上升到15.5%,而去年同期为13.6%。消费增速的提高,可能最大的原因是股市飙升所创造的“财富效应”;其三是更值得关注的增长格局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回落。去年前四个月城镇投资增长率为29.6%,今年前四个月已经下降到25.5%。

分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国家200多年以来反复验证过的规律。中国的高速工业化过程虽然有新全球化的背景,外需也的确吸纳了中国很大一部分过剩产能,但即使在净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目前实际也只吸纳了中国总供给的7%。新全球化只能减缓或拖延中国产能过剩矛盾表面化的程度与时间, 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这个矛盾。

投资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的作用正逐步消失。投资增长率下降与新上项目投资的负增长,显露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动力——投资的作用,正在逐步消失,并开始从推动总需求增长转向推动总供给增长,从而酝酿出生产过剩危机。

重工业的平均投资周期是5年,而重工业是本轮投资周期的重点。 中国经济真正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是在本轮经济增长中发生的事情。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市场经济典型意义上的生产过剩危机,再加上目前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仍然很高,这使许多人不相信会有危机发生。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市场经济周期有四个阶段,即萧条—复苏—繁荣—危机,其中繁荣与危机只有一线之隔,所有危机都是在繁荣到达顶点时爆发的。外需虽然可以拖延和减轻危机爆发的时间与程度,同样也可以因为外需的突然变化,使危机提前爆发以及加重危机爆发的程度。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中期须警惕“内外需紧缩双碰头”

分析中国未来一年内经济走势的前景,对国内经济而言,主要应关注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与投资的走势变化;对国外而言,则应重点关注美国经济未来的变化。

关注国内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变化,是因为本轮投资周期到目前已基本结束土建阶段,进入到设备安装阶段。在设备安装、调试和试生产阶段结束后,投资项目就建成了,会进入到投资从需求转向供给的质变点。如果消费与出口不能接替投资需求的地位,生产过剩危机就不可避免。

投资周期进入到设备安装阶段,有许多统计数据可以支持:在投资构成中,自去年以来土建以外的设备安装和其他费用比重就开始上升,到今年前四个月,土建工程投资增长率已下降到23.7%,低于城镇投资25.5%的增长速度,而设备投资的增长率则为31.7%,显著高于城镇投资增长率。此外,钢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2006年机械工业用钢首次超过了基建用钢。投资需求指向机电产品制造,会导致机电工业的供给不足,相应提高机电工业的价格与利润,从而引起对机电工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一季度,机械工业的利润增长幅度高达54%,大大高于同期工业企业31%的利润增长幅度。

我们所需要高度关注的是,机电工业生产与投资的高速运行何时会结束,这可以说是生产过剩矛盾开始表面化的时点。如果机械工业的较高增长在今年下半年还会延续,如果没有外需萎缩的条件,生产过剩危机就还不会到来,否则就会提前。

外需在未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美国经济在未来的走势。目前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后,处在明显上升轨道的欧、日需求会接替美国的地位,继续拉动世界以及中国经济的增长,因此美国经济的衰退不见得会导致中国经济高增长过程的中断。这个判断我不同意。

必须看到,东亚(包括日本和中国)还有欧洲经济都是外需主导型,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目前只有美国是内需主导型经济。拉动欧、日、中三大经济体复苏和高速增长的主要需求拉力都在海外,特别是美国。

上世纪90年代,推动美国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股市的繁荣,新世纪以来则转向了房地产。但是由于美联储自2005年初开始加息,逐步打击了房地产业,美国房地产销售到去年末开始出现显著的负增长。根据全球知名投资机构美国美林公司的研究,近年来由房地产以及相关产业增长所创造的GDP,已经超过了美国新增GDP的50%,因此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必然会引起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去年一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还高达5.6%,今年一季度已经下降到只有0.6%,其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业开始萧条。

要想化解美国房地产泡沫崩溃的危机,最重要的手段是降息,但是由于欧、日经济正处在经济复苏的快车道,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都有加息的要求,这样就会不断缩小日元、欧元与美元的息差,从而导致美元更加疲软。由于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只能用吸引海外资金流入来弥补,而美元的疲软却会阻挡国际资金的流入,所以美元正处在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即支撑美元的强势只能靠提升美元的利率以拉开与欧元和日元的息差,但加息又会进一步捅破房地产泡沫,引发国际资本离开美国,危机还是难以避免。因此,那种认为目前美国经济衰退已经见底的说法是绝对没有根据的。

美国在即将到来的危机面前是不会束手待毙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发动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从而打击国际资本的最大可能流向——欧元区,构成地区不安全因素,阻断国际资本逃离美国的趋势。世界石油出口量的40%、海湾地区石油出口量的60%,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如果伊朗战争打响,国际石油出口断绝的情况马上就有可能出现。

目前中国只有大约一周的石油储备量。去年,石油进口依赖率已逼近50%。这也是目前中国经济在外部所面临的最大的、而且是可能会突然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在未来是否会从繁荣走向萧条,对内来说,主要是看机电工业生产与投资的高速运行何时会结束,对外来说,主要是看美国房地产泡沫在未来的破裂程度。在短期内要警惕美国何时会发动打击伊朗的战争,在中期内则必须警惕“内外需紧缩双碰头”这种最为不利的情况出现。

结构型通胀正在加重

目前仍有许多人把去年以来由粮价上涨引发的通胀看成是短期的事,如果宏观调控当局也是这种看法,并准备用加息的办法来抑制,就会在经济已经快转入下行通道的时候,加快经济的衰退。到今年5月,CPI已经上升到3.4%,实际上这还只是一个较长通胀的前奏。根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夏粮产量因种植面积减少和入春以来灾害较多,将可能减产2.5%,减产总量超过260万吨。虽然夏粮只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0%,但7月份以后CPI的上扬肯定会更明显,如果秋粮也明显减产,今年的物价水平上涨就有可能超过5%。这种由于耕地减少与灾害气候所导致的通胀,属于结构型通胀,不是加息就可以有效抑制的。所以,从宏观调控来说,必须在经济运行有“滞胀”苗头的时候,更加谨慎地使用加息手段,并始终在反通胀与反衰退这两个调控重点中,把反衰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股市是目前过剩货币的吸纳器

毋庸置疑,中国目前存在着巨大的生产过剩,这种过剩在目前并未表面化,而是被新全球化浪潮产生的巨大外部需求掩盖了。但是物质产品过剩通过出口所形成的贸易顺差,转变成了另一种形式,就是货币领域的流动性过剩。此外,由于中国急剧扩大的贸易顺差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长期因素,导致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而这部分热钱也与贸易外汇收入流入国内金融体系一样,推动中国的广义货币量不断增长。可见,国内外失衡的根源都是国内由于分配矛盾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这个矛盾不解决,货币的流动性过剩矛盾就不会消除。

生产与货币“双过剩”,必然导致资产领域日趋严重的供求不平衡,进而导致资产价格的长期上涨趋势。近年来的宏观调控先是运用各种手段打压房地产泡沫,后是在目前阶段加大了打压股市泡沫的力度。然而不管是加息也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罢,还是提高股市印花税,都难以挡住资产泡沫泛起的汹涌浪潮,原因就是过剩的货币资本存量太大了。从股市看,目前所吸纳的资金只有1万亿元, 相对于近12万亿元的存差和17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说,简直不成比例,所以,那种认为目前中国股市增长已经见顶乃至会崩溃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由于解决分配矛盾和生产过剩矛盾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至少在中期内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增长还是不会止歇,而相对于房地产来说,股市是更好地吸纳过剩货币的场所。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必须给巨大的过剩货币资本找到一个能够容纳它的场所,而这个场所在目前条件下,只能在房地产与股市之间选择;第二,只有股市的财富效应才能明显增加消费,从而缓解中国目前已经开始显露的生产过剩矛盾。

美国的内需增长主要是靠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这是因为美国有房地产的再按揭贷款,即允许居民把房地产的增值部分拿到银行去抵押套现。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这种贷款,也不应发展这种贷款,因为这会导致更高的房地产泡沫,在绝大部分居民还没有购买商品住房的时候,也是不得人心的。但股市却不同,居民从股市获得的收益,不用通过银行参与就可以直接转为消费,所以说股市是目前最好的过剩货币的吸纳器。

当然,股票价格的过度飙升同样不是一件好事,会导致股市投资人背离应主要从上市公司利润中获取股市回报的健康发展渠道。从这一点看,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增长步伐还是太快了,应当采取措施使股市的增长步伐走稳。

股票价格与其他商品价格一样,急剧上涨的原因一定是出现了严重的求大于供。目前宏观调控压抑股市泡沫的主要手段与前两年压抑房地产泡沫一样,仍是着重于需求管理,这在本轮经济增长以前是有效的,但是现在不行了。当2000年股市出现过度繁荣时,中央只要在《人民日报》上发一篇社论就会引起股市暴跌,可现在为什么不管中央出台什么措施,都会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消化?原因就是过剩货币规模太大了。2000年时,银行系统的存差只有2.4万亿元,目前则高达11.7万亿元; 居民储蓄存款只有6万亿元,目前则已超过了17万亿元。 过剩货币这只“笼中虎”已长成庞然大物,已经不是宏观调控轻易可以驾驭的了。

所以,虚拟领域的供求不平衡不能仅从需求一端来解决,更重要的是从供给方面来解决。前一阶段,我们过多地重视了把过剩货币引入资本市场,却没有同时加快虚拟产品的供给步伐。这就像往一个池子里面放水一样,如果池子不够大,放水进去只能导致水面的上涨。当我们向股市这个池子放入过剩货币水流的时候,千万不应忘记了挖大池子的工作,也就是尽快增加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股市进入长期健康发展的轨道。

标签:;  ;  ;  ;  ;  ;  ;  ;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会被打断吗?_中国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