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思考_三农论文

关于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思考_三农论文

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论文,企业经济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建立在高效益的基础之上。作为农村经济支柱的乡镇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发展,其首要的是必须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只有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乡镇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才能进一步开创新局面,才能真正起到农村经济支柱的作用。

一、经济效益之评介

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如何评介?对于这个问题,当前理论界和有关部门都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好的,它在开发利用资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支援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农村改革的深度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宏观上看社会效益非常好。另一种观点认为:乡镇企业就其企业行为、生产经营成果同国有企业、城市工业相比,其经济效益不佳,特别是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资金利税率等效益指标,不仅低于城市工业企业,而且呈递减趋势。从表面看,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乡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动力来思考,两种观点都有不足之处。

我们认为: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是个综合的概念,在看待这个问题时要作综合的、全面的分析。一个方面是乡镇企业本身的企业行为、生产经营成果,即微观经济效益;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效益、市场效益、资源开发效益,即宏观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的经营发展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宏观政策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是,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应服从于国家的宏观社会效益,而宏观社会效益又是由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构成,如果企业自身的效益不好,宏观社会效益也不可能实现。因此,乡镇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与国家的宏观社会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应从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综合考察。

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动力主要靠企业自身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从这个角度思考,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微观经济效益(企业效益)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国家大环境稳定,既定方针不变,宏观效益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乡镇企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实现国家宏观社会效益目标,还是实现微观的企业效益目标,都应该不断提高乡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还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不容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对我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中掩盖着的低效益,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四川的情况看,1985年至1993年,乡村两级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3.1%,而费用支出年均增长34.6%,定额流动资金年均增长33.6%,银行贷款年均增长35.7%,总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由81.9%上升到86.8%,每百元资金实现利润和税金分别以5.3%和10.3%的速度下滑。从横向看,1993年四川乡村工业与国有工业比较;全员劳动生产率,乡村工业是1992元,国有工业是27957元;百元资金实现利税,乡村工业5.8元,国有工业6.9元;百元总产值实现利税,乡村工业是6.4元,国有工业10.85元。由此可见,“七五”时期以来,乡镇企业投入的增长高于产出的增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不断下降,这种高速度低效益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乡镇企业的行业多,部门多,并且是跨城市和乡村的两栖企业经济,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因素十分复杂。从四川的情况看,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形成一种重速度、轻效益的相互攀比风。国家选择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实现我国的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本来是对的。但是一些地区不从客观实际出发,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管理,重外延,轻内涵,于是摊子愈铺愈大,效益愈来愈低,亏损企业不断增加,包袱越背越重。1990年至1993年,某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8.2%,而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却以6.1%的速度递减,每百元资金利税由1990年的7.6元下降到1993年的6.3元,1993年乡村两级亏损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12%。这种被扭曲了的增长格局,一是指导方法上只注重产值增长,不重视产品适销对路,不重视效益;二是过度依靠银行贷款,企业负债累累。据四川35个县抽样调查,1993年乡村两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65%是靠银行贷款,贷款和借款占企业资金的90.6%。这种主要依靠贷款来实现产值增长的局面是难以为继的。

原因之二:企业有机构成低,设备落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从全国看,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大大落后于国有企业,在西部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四川乡镇工业80%的生产设备是城市企业淘汰的六、七十年代的老、旧设备,现代型的先进生产设备为数极少。如成都地区的乡镇榨油厂,多数使用的是六十年代的“95型”榨制机,耗能大,出油率低,生产成本高。像这样的落后设备,在乡镇造纸、塑料、玻璃、冶炼等行业普遍存在,不仅影响经济效益,甚至影响到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技术人员看,多数乡镇企业是用高薪向外聘请,自有技术人才少,素质低。据四川省180家乡镇企业调查,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5.5%,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技术员只有10%。

原因之三: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乡镇企业由于受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体制的限制,加之各种行政区划的隔离,在其起步时期就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分散布局,因而其规模效益远远落后于城市企业。四川省242个乡镇企业,80%分布在自然村,7%在行政村,12%在乡镇所在地,在县城的只有1%。1993年乡村两级工业企业平均拥有固定资产净值为19.8万元,仅为城市工业企业平均326万元的6.1%。这种规模小、布局分散的格局,不仅经济效益差,而且还影响到资金、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益。

原因之四:乡镇企业的劳动形式,特别是亦工亦农,农忙务农,农闲作工,对提高效益影响很大。首先不利于劳动者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次是不利于企业的劳动管理及熟练工人的常年稳定;再次是不能培养劳动者以厂为家,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思想。这些都从隐形方面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原因之五:信息不灵,市场应变能力差。现代市场经济已把信息转变为一种生产要素,技术信息、市场供需信息、人才信息等,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乡镇企业在这方面反映滞后,其生产发展往往与市场变化相勃,从而造成效益差,甚至有的是巨大的损失。如“川酒热”期间,泸州市曾一度兴办乡镇酒厂300多家,导致生产过剩积压酒达8000余吨。某县1991年投资150万元新建塑料厂,随着原材料的涨价和产品销路不畅,仅一年时期就亏损30多万元。

原因之六:企业自身行为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差。一方面企业承包制度不健全,财务漏洞大,资金占用高,往来拖欠大,甚至贪污挪用、中饱私囊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产品质量管理不严,信誉不高,竞争力差。同时有的企业少报利润,少交所得税,采取不正当手段加大生产费用,从而造成虚假效益现象。

原因之七:社会摊派多,企业负担重。乡镇企业不仅要完成上交国家的各种税费,而且还要受各种“婆婆”和“关系户”的盘剥,到年终收益分配时不得不在财务报表上写上“红字”。据某县镇办企业调查,企业经营收益作五次分割上交。一是完成国家各类税收;二是销售收入1%交县企业局;三是税前利润的10%交镇政府;四是税后利润的30%交镇企办;五是折旧费、大修理费提取后50%交镇企办统筹。除此之外,还要摊派有关部门的招待费、宣传费、治安费、环保费、教育补贴费、以工补农费、赞助费等等。使本来就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更加步履艰难。

综上所述,导致乡镇企业效益下降的原因,即有企业自身的因素,又有社会效益环境变化的影响。

三、提高经济效益的思考

如何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认为,必须以改革为核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组织和发展生产,既要完成宏观调节机制,改善其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又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统一协调起来,才能使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为此,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路。

(一)坚持改革开放,转变宏观调控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化。当前我国体制改革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变时期,对乡镇企业的调控和管理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指导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指导乡镇企业发展,彻底改变过去行政手段“上马”,市场淘汰“下马”的现象。投资方面,新上项目要进行市场预测和可行性论证,作出正确的决策。管理方面,在给予企业自主权的同时,要发挥银行、税务、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规范化管理机制。总的要通过市场导向的手段指导乡镇企业合理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调整产业结构,由小型分散向集中联片的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转化。现代企业竞争是集团型的企业群体竞争,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的分工协作及经济规模实力,能促进企业从内部到外部的经济运行良性循环,能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应变能力和提高规模效益。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比较,这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劣势。因此,要下决心矫正乡镇企业小型分散的格局,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调整紊乱的行业格局,因地制宜,实行区域性的同行业或同产品企业联合,减少企业间的竞争消耗,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的更大效能。二是理顺城乡关系,由“满天星”布局向小城镇、小城市集中联片发展。三是选准市场竞争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骨干产业或拳头产品为主体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形成市场竞争的整体力量。

(三)由外延发展为主向企业内部挖潜革新转化,提高乡镇企业素质。从乡镇企业的整体数量看,已完成企业的起步阶段,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4强,下一步发展应该以提高企业素质为重点,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乡镇企业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1)搞好技术改造,提高科学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当前主要的矛盾是企业积累少,资金缺乏,更新改造能力差。因此,一方面要改革利润分配制度,增加乡镇企业改造基金;另一方面要把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同等对待,装备现代先进生产设备,提高乡镇企业的有机构成。(2)多途径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国家要有计划的向乡镇企业分配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同时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把管理、服务、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在岗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3)建立健全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提高资产利用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纠正乱摊派之风,完善以工补农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从理论上讲,哺育农业应该通过宏观财政分配来实现。而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乡镇企业就地补益农业的政策,不仅造成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苦乐不均,而且严重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这种与经济发展规模相勃的“哺农”行为必须改变。同时要坚持纠正“摊派风”,斩断伸向乡镇企业的“红色”、“灰色”、“黑色”之手,以维护乡镇企业的利益。

(五)启动信息要素,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市场型企业转化。首先,乡镇企业要提高对信息是生产力要素的认识,增强开发利用信息的观念,提高科学利用信息的水平。第二,建立健全乡镇企业信息网络,主管部门要成为信息搜集、传递的中心,为基层企业提供准确、有利用价值的各种信息。第三,企业自身要找天厂门,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发信息,培养企业的信息人才。

标签:;  ;  

关于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思考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