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全麻病人恢复常见的并发症及有效的处理对策;确保全身麻醉患者安全恢复。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进行全身麻醉的2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6例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占99.3%,2例患者转入ICU,占0.7%。术后寒颤13例(4.9%)、术后恶心呕吐9例(3.6%)、循环不稳定16例(6.0%)、苏醒推迟2例(0.7%)、低氧血症13例(4.9%)。结论:全麻患者术后2小时内是发生意外和并发症的高峰期,发生因素较多,具有不确定性,及时找出病因并去除病因和及时对症治疗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身麻醉;手术后;并发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218-02
1.前言
近年来,全身麻醉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全身麻醉手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的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护理对策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整体效果。
2.概述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根据用药途径和作用机制,全身麻醉药可分为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是全麻术中不可或缺的药物。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的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调控。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病人的神志和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大多数患者全麻术后都能很快的苏醒过来,使病人从麻醉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手术麻醉时进行的重点之一。现对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麻醉恢复室286例患者的状况进行分析,探讨PACU患者最多见的并发症产生的因素以及有效的治疗方式,以降低患者全麻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缩短恢复时间。
3.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进行全身麻醉的268例患者,其中女性占55.2%,男性占44.8%,年龄在6~78岁之间。麻醉方式有;全凭静脉麻醉192例(71.6%)、静吸复合麻醉76例(28.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病人进入恢复室之后应尽快进行面罩吸氧,同时监测患者心电图(ECG)、呼吸频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对患者的意识清醒度进行判断。268例全麻恢复患者在恢复室停留时间在15min~240min,平均停留时间45min。
3.2 观察指标
呼吸系统并发症:检查呼吸频率、呼吸种类、有无支气管痉挛或上呼吸道梗阻的发生,时刻关注氧分压,循环系统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主要是评估意识状态,运用Ramsay镇静评分法:烦躁、不安静为1分;安静合作为2分;嗜睡服从指令为3分;睡眠可唤醒为4分;呼吸反应迟钝为5分;深睡唤之不醒为6分。苏醒延迟是指Ramsay镇静评分≥5分时。术后对患者寒颤情况评分;没有为0分;颈面部肌肉颤动为1分;两组以上的肌群颤动为2分;全身肌肉颤动,床体抖动为3分。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有无恶心、呕吐情况的的发生。
4.结果
268例患者麻醉后被送到麻醉恢复室,最多见的并发症有术后寒颤13例(4.9%)、术后恶心呕吐9例(3.6%)、循环不稳定16例(6.0%)、苏醒推迟2例(0.7%)、低氧血症13例(4.9%)。麻醉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9.8.%。运用Ramsay评分法分析,大于15%的患者在进入恢复室时状态在5~6分,99%的患者在出恢复室时状态在2~4分。仅有1例患者因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进行了二次气管插管后被送入了ICU呼吸支持治疗。
5.讨论
由于行全麻术后患者体内麻醉药及麻醉辅助药的残留作用,全麻术后患者不能立马恢复到正常状态。术后2h内仍是麻醉并发症的高峰期,并且可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危急性。
5.1 术后高(低)血压的分析及处理
术后循环不稳定是全麻苏醒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6例(6.0%),其中术后高血压多于术后低血压。处理首先应该核对病人血压测定的正确性,排除可纠正的原因,然后再考虑药物治疗,治疗应致力于维持血压接近术前水平。
5.2 大手术后常发生低温
术后寒颤是麻醉苏醒期的第二大并发症,术中低体温是引起术后寒颤最常见的原因,术后寒颤13例(4.9%)经过保暖后很快缓解。术毕疼痛是引起术后寒颤的第二大因素,其它引起术后寒颤的常见原因包括吸入麻醉、手术时间过长、失血量过大、输血液反应、过敏等,处理可给予地塞米松0.1~0.2mg/kg静注也能缓解。
5.3 低氧血症的处理
全麻术后有潜在危险并且很多见的并发症是舌后坠和通气量不足导致的缺氧。这类病人首先有效镇痛,手术结束前行肋间神经阻滞,给予硬膜外镇痛或静脉超前镇痛,患者清醒完全后半卧位同时保证气道通畅条件下送回病房。
5.4 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处理
主要是由疼痛和内脏牵拉反射,胃肠道机械感受器受刺激引起。处理可给予止吐药5-羟色胺拮抗药托烷司琼2mg静注。
5.5 术后苏醒延迟的分析及处理
本组两例术后苏醒延迟者1例为年龄较小患者,因麻醉用药过量延迟;另一例为低蛋白血症患者。对此类患者术中应监测血糖、电解质的变化并对其做相应处理。
麻醉的意外和并发症大多发表在术后2小时内,导致其发生的因素很多,应综合分析,首先要找到病因并去除,如无法找到或去除病因,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病人一定要保持安静,定向力恢复而且容易唤醒,体温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使气道通畅并保持足够的通气量,有效的抑制呕吐、恶心和疼痛,保持静脉通畅,各项基本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状态稳定,做到这些才可以回到病房。
6.结束语
通过对全身麻醉手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良好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与重点护理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全身麻醉手术后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护理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宿国波,代小玲.PICC常见并发症产生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08):1851-1852.
论文作者:高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术后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者论文; 全麻论文; 寒颤论文; 全身论文; 麻醉药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