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繁荣主要是谁创造的?——主要归功于香港华人的艰苦奋斗也依赖于内地的多方面支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艰苦奋斗论文,多方面论文,归功于论文,繁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种说法:香港的繁荣主要是得益于英国100多年来所施行的政策。
然而,笔者近期接触到的香港知名人士,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英国早期的政策是强权、奴役和掠夺
邹灿基,香港知名律师,读书时曾获英联邦伦大法学荣誉法学士及硕士奖、英国律师专业考试一级荣誉奖、1977年史密夫全英最优秀考生奖,是香港开埠以来为数不多的名扬英伦的学子。
学成之后,邹灿基没有凭着顶尖学历在英国谋出路,而是毅然回到香港。目前他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香港的繁荣主要得益于英国所施行政策的说法,其实是对香港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的表现”。邹灿基说——
在英国用武力强占香港并实行管治的最初几十年里,香港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南中国的一个宁静渔岛,蜕变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走私、贮存和转运中心,以及向美洲、大洋洲、东南亚贩卖和转运中国劳工的苦力贸易中心。
据史书记载,19世纪下半叶,经香港输往中国内地的鸦片,每年达数万箱之多,高峰时一年超过7万箱;而从香港贩运往世界各地的华工苦力,每年亦有几万人,累计超过200万人。在鸦片贸易和苦力贸易中,英国的冒险家们一个个赚得盘满钵溢,中国人付出的都是血泪斑斑的代价。
在早期的英国殖民统治者眼里,只有他们才是香港的主宰,华人不过是“一种有用的、低于人类的动物”。在此思想指导下,英国人几乎占据了香港政府的所有高级职位,垄断了立法局和司法机构,并在各主要经济领域享受商业特权。
当时,港英政府公布的有些法律规定,华人凭通行证晚间也不准出门,逢年过节不准在市区吹奏乐器或列队行走,不得举行或参加任何公共集会,不准在港岛域多利皇后街和花园道之间的“欧人区”建造中式房屋。
“这些事情,后来英国人都尽量淡化甚至不提了。但在香港华人的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邹灿基说。
香港华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陆达权,1958年怀揣着两元钱,从上海只身到了香港。从工厂的工人做起,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后来成为香港申新联合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如今是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如果说英国早期的殖民政策没有使香港社会大幅度进步,那么后来英国的管治是否就给香港带来成功与繁荣?
“香港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英国的管治。”有着浓浓上海口音的陆达权说:
到了本世纪中叶,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经过去100多年,并没有奇迹发生。香港产业结构以转口贸易为主,基本上没有像样的现代大工业。
而陆达权本人,当时正在一家生产商标的工厂做工。一次,有家制作毛衣的小工厂由于资金不足,濒于倒闭。一位朋友将陆达权引见给了这家厂主。
陆达权了解到,工厂办不下去的原因,是厂主将本该用于生产的资金吸了鸦片。经过努力,陆达权找到很小的一笔钱,他与厂主谈判,召集工友开会,工厂恢复生产。
从此,陆达权每天睡在工厂的地铺上,与工友们一起劳动,有时工作到凌晨四五点钟。几个月后,工厂按期完成合同要求的加工生产。
不久,陆达权与合伙人买下了这家小小的毛衣加工厂,他把辛辛苦苦积蓄的5000元钱作为投资入股。
陆达权经营的这家工厂生产的毛衣质量好,价格低,吸引了不少美国商人,他们纷纷找到陆达权,要求订货。于是,陆达权便成为香港第一个向美国大量出口毛衣的人。到了70年代初,陆达权用多年的勤俭积蓄,买下了自己的企业。
陆达权的这段经历,是香港华人用双手使社会走向繁荣的写照。
50年代中后期,香港逐渐由传统的转口贸易港向工业化城市演进。当时,以出口为主导的香港纺织成衣业先行起步,接着玩具、塑胶、钟表、五金、珠宝加工等行业相继起步,后来又有了印刷、化工、电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70年代初,制造业已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最大的产业部门,成衣、钟表、玩具、塑胶花、人造首饰等多种产品的出口量居世界之首,香港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香港以有限的幅员和资源条件,只用2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工业化(这个过程,西方发达国家一般经历了一至两个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这个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陆达权认为,是香港华人精明、实干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并充分把握住了历史时机。
陆达权解释,香港华人实业家知道本地自然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因而很早就把眼光瞄向世界,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工业结构发生调整的时候,采取进口原材料——加工制成产品——出口海外的办法,进军国际市场。同时不断推陈出新,苦干、实干,终于使香港产品以款式新颖、价廉物美而傲视海外同侪。这个成功,是香港华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主要功臣是香港的中国人
70年代后期到现在,是香港经济真正可以称得上繁荣的时期。繁荣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发挥主要作用,支撑香港不断攀向高峰?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议员何世柱,笑容可掬地坐在沙发上,表述着他的看法:
“客观地说,在向工业化演进的过程中,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低税制政策,对企业的经营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夸大这些政策的作用,甚至将成功归于主要是英国为香港制定的政策,那就错了。”
何世柱从前做过香港中华总商会的副会长,现在肩负机场管理局董事、劳工顾问委员会委员、雇员再培训局委员等公职,是建设香港、管理香港大军中的一员。
何世柱介绍,进入60年代,采取类似香港的发展模式后来也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它们有的摆脱了英国的管治,有的与英国管治根本没有关系。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分析东亚地区的这个现象时认为,包括香港在内的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并不是因为遵从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亚洲人是按照自己的一套规则办事,并同样稳操胜券”。
香港繁荣,也与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有关。因为内地的改革开放,给香港繁荣带来了商机。
何世柱说:举一个例子。香港的货柜处理量为世界第一。在目前的年处理量一千二百多万个标准箱中,约有六成的货柜来自中国内地或运往中国内地。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特殊经济联系,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来港设点,客观上推动香港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商流、物流和资金集散地。
香港的繁荣主要归功于谁?何世柱以为:“是香港的中国人,是他们凭着不怕吃苦,跌倒了爬起来再干的精神,人人都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的苦干,创造了香港经济的骄人成就。”
昨天,香港的中国人靠勤劳和才智,使香港繁荣;明天,他们依然会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勤劳与才智,使香港更美好。“对此,我们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很有信心。”何世柱话音不大,却斩钉截铁。
标签:香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