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兴趣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青少年论文,兴趣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32(2001)05-0040-04
青少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其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兴衰。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人,起着特殊的作用。在体育教育和活动中,体育兴趣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它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 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内涵与特点
从心理学来说,兴趣属于人格心理的范畴,它与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共同形成一个人的人格倾向性,并且最能反映人的活动积极性与能动性,同时它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1](P9)具有某种兴趣的人,他总是会经常地和情不自禁地对某种事物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身不由已、乐在其中的参与欲望,而且随着这种兴趣的产生,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变化也是本能的和同步的。
体育兴趣是人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青少年阶段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兴趣。这一点从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和青少年踊跃参加的事实可得以证明。从心理和体育的本质特征来看,体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身体活动领域的人类活动形式”的心理倾向。[2](P351)这里所说的认识和探究“身体活动领域”,从狭义上讲是指身体教育或体育教育,从广义上讲则是“体育运动”的同义词,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的内容。[2](P350)对青少年来讲,体育兴趣主要是指他关心和参与某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青少年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3](P28)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这种体育兴趣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4](P44)也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从体育的本质特征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来看,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P70-72)
明确的指向性。任何一个人的某种体育兴趣总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体育活动并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方面,体育兴趣的指向是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是由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实践机会为个人选择兴趣和发展兴趣提供了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因此个人的需要也必然是多样化和有选择性的。青少年丰富多彩的体育兴趣正是体现了个人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和对体育价值的认同,并且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浓厚的情绪性。心理研究表明,兴趣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把兴趣看成是一种“情绪状态”,台湾王克先《学习心理》认为兴趣是“具有感情色彩的心理状态”。[5](P89)相对成年人来说,青少年体育兴趣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性特点更加明显,更加具有情绪渲泄的直白和偏激,这是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即使其过程是多么艰难甚至危险,也会感到一种快乐和满足,从中得到激励和振奋。相反,倘若被动或违心地参与某种在其他人看来是多么惬意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压抑、厌倦甚至反感。这种有悖兴趣、强人所难的做法对萌发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弊而无利。
强烈的动力性。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对体育毫无兴趣的人会自觉地投身体育实践并有所作为,但却不乏越来越多的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坚持锻炼,劳其筋骨,乐此不疲。青少年的这种受其兴趣支配的体育实践行为尤为普遍和强烈。正如杜威指出的那样,“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5](P89)勿庸置疑,一个人主动地关注和从事某一体育活动,其最基本的动因就是这个主体对这一体育活动有兴趣,兴趣是诱发行动的源头“活水”。体育兴趣的这种特点,是青少年热爱体育、乐于锻炼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对于青少年从小开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起着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也为今后体育兴趣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 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的意义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主体所处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影响分不开的。建立在青少年特定年龄阶段的身体条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以及环境影响等基础上的体育兴趣,对于他们的意志培养、智力开发、身体发展和人格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体育兴趣是体育行为的基础,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体育行为主要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运动训练以及社会、家庭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等,其中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青少年体育实践的主要内容。青少年一旦产生强烈的体育兴趣,体育教学就会成为他们喜爱的活动,“三基”教学目标就会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练习中得到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每个人都可以从中体验团队合作的愉悦和竞争拼博的甘辛;一些适合青少年的运动训练不仅会给体育兴趣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时空条件,还有利于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从小接受系统、科学的训练,为今后成为体育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可以说体育兴趣是青少年“最好的老师”,它胜过书本和说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投身体育实践,并为其终身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体育兴趣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它对于青少年丰富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具有特殊的作用。大量的身体活动是体育的显著特点。在体育所包括的教学、群体、竞赛、训练、科研、健身等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的相关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作为体育的理论支撑并丰富了体育的知识内涵。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浓厚的体育兴趣,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困难抗争与平衡的体育实践中,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体育、刻苦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身体素质和机体活动的各种能力,还可以从中扩展知识的视野,活跃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和创造性学习。
第三,体育兴趣是完善人格的老师,它能引导青少年在体育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培养现代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兴趣可以导致人的理想形成,促进理想的实现,同时兴趣的广博又为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P86)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一个人的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关系,其影响范畴不仅仅只是限于体育方面。对于青少年来讲,体育兴趣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促进学生亲身参加体育实践所带来的身心享受与道德完善。在体育活动中,烦恼抛开了,恩怨化解了,颓废没有了,大家在强体、增知、育心、健美之中分享“天神的欢娱”,“由健康的力量悉力培育”,使自己的“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每个人在体育兴趣演绎的身体活动大舞台上,合作竞赛,斗勇斗智,相互理解,遵守原则,公正准确,一切有悖体育真缔、有损人格尊严的丑恶行为被摒弃,一切致力于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伦理道德得到推崇。这种身心兼得的体育兴趣,促使青少年明确体育在社会生活和人生道路中的价值取向,树立乐观向上,敢于进取的人生观,培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和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
第四,体育兴趣是通向健康心理的桥梁,它有利于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当前由传统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变革中,青少年既是“宠儿”,又是“受难者”,承受着社会、家庭、学校的种种压力,不少人由此产生诸如自卑、沮丧、焦虑、厌倦、反感等心理阻碍。面对紧张的学习带来的过重身心负荷,体育兴趣不仅可以改善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感受团队精神的相互关心与合作,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还可以引导青少年在时间、空间上走出为分数、为升学而设置的“围城”,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摆脱书山、题海的困挠,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轻松、欢愉的情绪,同时在体力上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帮助消除学习所带来的体力和心理疲劳,唤起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获得以人为本的心理回归。
三 加强青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体育作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1](P350)在整个青少年时期极为重要。对青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的问题,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既是教育理念在身体活动中的行为体现,又是人格心理在体育范畴的价值升华。学校教育需要体育,社会、家庭需要体育,而体育兴趣正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在健体育人这个做人的首要问题上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共同切入点。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体育内含的本质特征,对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力求让每个青少年学生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强身健体的求知欲和锻炼欲。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理想前途、人生价值、社会发展等联系起来。只有当学生的兴趣与其理想、目标一致时,才能促进兴趣的不断发展,进而推动全面发展。要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体育对人的直接作用是“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2](P364)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2](P364)促进他们对体育的向往和贴近,使他们在身体活动中领悟体育“美丽”、“正义”、“勇气”、“荣誉”、“乐趣”、“沃土”、“进步”、“和平”的真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体育由衷的喜爱。实践证明,采用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学习目的教育,是可以培养其体育兴趣的。但还要看到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受主、客观条件制约(如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个人动机、认知水平以及场地条件等),大多停留在直接性层面上,欠稳定、深刻和持久。因此,学习目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贯穿于青少年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二是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兴趣信息源。体育兴趣的形成与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密切的关系,体育教学是青少年获得更多更新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一方面,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单纯的“技术教学”或“体质教学”向全面育人的教学思想转变。应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隐性内涵,发挥教材在增长知识、技术、技能和在增强体质以及在培养意志品质、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潜在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多向学生介绍最新的体育知识、体育新闻,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要加大体育教学在设计、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在教材安排上要体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需要,难易快慢巧妙搭配;在组织教学上,要新颖、生动,有变化,有层次,既简明、实效,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时、空间;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多样,操作简便,在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和改进;在情境创设上,要着力于体育氛围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蕴酿和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轻松学习情绪。至于教师本身,其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精练的讲解、和蔼可亲的教态,以及富有情趣的诙偕,都是培养和调动学生体育兴趣很重要的直接导因。
三是解放青少年的身心,还其天性本能,是培养体育兴趣的灵丹妙药。青少年是一生中的花季岁月。他们热爱大自然,崇尚真善美,喜爱各种体育活动。这是青少年的实际需要,也是青少年的天性本能。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树立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完全可以打破禁锢青少年个性的桎梏,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为此,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充足的锻炼时间与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身体活动的快乐,得到精神上的熏陶。要在活动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包括知识、情感等),扩大学生与他人、与自然、与知识等各方面的沟通,使其在获得知识与快乐的同时,改善和发展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并充分体验作为一个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价值。对于当今的青少年来讲,这种“解放”还特别具有新的意义,那就是通过教育教学的各种具体活动,摒弃传统教育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体力上以及时间、空间上对青少年的束缚和“扼杀”,重新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快乐的“天堂”和“伊甸园”。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回归,无疑是青少年天性本能大解放、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片沃土,当然,也是其体育兴趣萌发,培养和发展的一片沃土。
四是注意体育兴趣的早期培养,尽力激发、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稚嫩的体育兴趣。一个人从儿童到少年、青年,“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其“兴趣的发展和其他心理特征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5](P92)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体育兴趣有着明显的差异。儿童少年时期的体育兴趣是建立在对体育事物(活动本身或活动结果)的直接知觉上的,是未分化的,也是此生彼灭的。他们可以对某一体育活动感兴趣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但这种兴趣是单一而短暂的,只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另外某个新的兴奋点上,其原有的兴趣便会消失。可见,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少年最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敢于参与实践,喜欢表现自己,对体育活动尤其如此。为了激发和培养、保护青少年这种稚嫩的兴趣,应从小经常鼓励他们多看多做多问,哪怕提出的问题十分可笑或荒唐,也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拒绝和斥责,同时,要注意到青少年可塑性较强,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以至对一些不健康的事物易产生兴趣等特点,在观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及时施以正确的影响(如组织健康向上的活动,开展主题座谈等),尽量避免品味与格调不健康的环境以防止萌发不良兴趣,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