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鹏[1]2004年在《中国传统家具结构形式现代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具技术成就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对传统家具工艺技术创新的探讨促进了“现代中式家具”的萌芽,传统风恪的创新或新风格的形成都要求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本论文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现代化的研究”为题,探讨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和现代加工技术条件下,传统家具结构现代化的原则和方法。 论文通过对传统家具的结构形式各方面特征和规律的总结,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说明传统家具的结构形式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另外,通过寻找传统家具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提出在传统家具结构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遵循与古代“崇尚自然”理念相统一的“生态设计”原则,并探讨了在此原则下,传统家具结构现代化的若干方法,如:采用模块化设计;采用拆装化设计;简化榫卯结构,适当利用现代五金件等。采用模块化、拆装化的方法对传统家具再设计,有利于提高设计的效率、缩短设计周期,提高传统家具工业化的程度,同时也使其更便于包装、运输和储存,从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外采用模块化、拆装化设计方法,还便于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和利用,对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生态设计的原则进行传统家具结构的创新,可以说即是对优秀传统设计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传统家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研究一方面希望能对传统家具的理论研究体系起到一点补充作用,;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传统家具现代化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促进中国现代家具风格尽快的形成,并为我国家具文化与社会、环境叁方面协调、健康的发展提供一点建议。
景楠[2]2015年在《设计原理传承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家具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家具曾给予西方现代设计师以灵感和启迪,诞生了一批卓越的家具作品。中国设计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将传统家具的现代化设计问题列为研究的热点,但目前仍存在相关理论研究系统性欠缺、实践应用的切入点模糊和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以传统和现代家具设计原理的共通性为视角,在现有传统家具和西方现代家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家具展开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剖析传统家具中体现思想规律与本质的设计原理,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家具的设计原理传承演变方式,提出基于设计原理传承的传统家具现代化设计方法。研究对中国传统和现代家具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对中国现代家具产业的转型和设计的发展具有应用价值。结合“传承的溯源”、“传承的流变”和“传承的汇聚”叁大部分构建了设计原理传承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家具研究的系统模式。“传承的溯源”部分包括第二和第叁章:通过与经典现代设计思想和作品的比较,提取了传统家具功能、结构和形式,以及叁者“一体化设计”整体观的设计原理,同时应用数量化理论Ⅰ类对传统家具展开感性意象研究。“传承的流变”部分包括第四、五、六和七章:通过与传统家具设计原理的比较,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家具展开传承研究,尤其对“东西方家具”实例展开传承和感性意象研究。“传承的汇聚”部分包括第八章:应用表意的能指和所指系统对相关家具研究进行比较和评价,突出了设计原理传承研究可行性和特点。论证了传统家具的朴素人体工学和实用性、力学与美学兼顾的榫卯工艺和现代结构、形式中的现代美学和关联设计对现代家具的启发意义,明确了传统家具中“一体化设计”整体观对现代家具的促进作用,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家具从沿袭、迷茫到革新的传承演变方式,提出了由现代意象认知展开的传统家具设计元素的应用途径与方法,以及基于意象认知共通性的传统家具现代化设计评价方法,提出了由“含蓄意指”、所指的衍生和移位、能指的多样性和所指的交叉性结合而成的、针对家具研究的比较和评价方法,为中国家具设计师提供了实践和方法依据。研究的内容和主线是围绕传统家具的设计原理及其传承展开的。得出的结论、方法和达成的目的是为促进传统家具现代化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而服务的。研究的过程是在注重理论突破的基础上进行个案与方法的论证,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
王道静[3]2011年在《传统家具结构之现代化传承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家具以其大规模定制的工业化生产效率、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造型以及功能而成为现代家居的主角。而中国传统家具以其独特的材质、造型、结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物。材料、风格、结构迥异的传统与现代家具,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共生,并相互对话,其关联性与差异性,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科学、技术特征。传统的传承,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撑。本文通过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结构的技术美学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分析,探索传统家具结构技术美的现代化改造方法。
张欣[4]2008年在《宁式家具现代化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总结了宁式家具产生的背景以及宁式家具在用材、造型、装饰、结构上的特点,分析了实现宁式家具现代化的可行性,提出了实现宁式家具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造型装饰的现代化、材料多元化、结构可拆装化和加工工艺工业化。传统宁式家具的造型装饰(雕刻、镶嵌)题材丰富,但均为手工制作,工艺复杂,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有差异,很难适合于现代加工技术手段。宁式家具的现代化研究是继承传统宁式家具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造型装饰的现代化不是将原有的造型或者装饰直接移植到现代的家具设计中,而是要在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其精要,运用于现代设计,主要的手段是造型装饰元素符号化和风格神韵化。实现造型装饰元素符号化的主要方法包括对原有造型装饰元素的概括简化、几何重构、变形等方法。实现风格神韵化的方法包括意境捕捉法、要素解构法、理念今用法、局部改良法等。由于硬木资源的匮乏,在现代宁式家具的设计中,必须实现用材的多元化,且所用材料需具备可再生、易雕刻、不易变形、表现力好、手感好等特点。传统宁式家具均采用榫卯连接结构,难以实现可拆装和工业化生产,通过简化榫卯结构,采用现代的五金连接件和32mm系统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宁式家具结构的可拆装化,并可利用现代的加工技术条件实现工业化生产。雕刻、镶嵌、表面涂装是传统宁式家具的主要表面装饰手法。利用现代的数控机床,可以实现现代化雕刻加工;采用CAD/CAM技术,可以实现镶嵌工艺的现代化;利用硝基漆和聚氨酯漆,可以实现涂饰的流水线生产。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少数人对古典家具的热忱,论文还讨论了制作仿古宁式家具的必要性和制作过程。
薛坤[5]2013年在《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性能与设计进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家具的继承和创新关键在榫卯构造上,它不仅是传统家具的主要结构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也是传统家具的生命能否延续的重要指标。以往对传统家具的研究忽略了结构的重要性,大多以造型为外观特征作为探讨文化意象的切入点,文化因素多止于图案或线条的应用。传统家具尤其结构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技术特质并没有呈现在意象转化的过程中。本文试图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和应用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将原有单一考虑生产改造的直线式的研究模式拓展为动态的、多元化的改造方式。通过对传统家具榫卯连接的起源、类型、文化内涵等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和综合应用理论力学和木材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家具的结构特性的深入分析,验证榫卯结构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从文化、功能及生产方式的角度探讨传统家具结构系统现代化的可能途径与设计方法,让传统家具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关键接点”的概念,从生产的角度将传统家具的接合形式分为面板接合、面板与框架的接合、框架的接合及装饰性构件的接合四类,这种分类方法成为后续对传统家具结构进行改造的基础。(2)建构以榫卯为主的造型方式,将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视为文化脉络或系统中的符号,以此为载体赋予传递意义的功能,以引起人们的文化共鸣。(3)借鉴建筑中梁和梁的补强结构设计原理,分析传统家具的框架结构和整体性。传统家具中梁的应用可分为变截面梁、伸臂梁、连续梁叁种;梁的补强有叁种结构方式,即横向枨、霸王枨和角牙,补强结构主要体现在腿、束腰与面板的接合关系上。(4)选取传统家具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接合形式,即45°角度接合(二维)、格肩榫、粽角榫、走马梢进行力学试验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现代胶粘剂的作用下,45°角度接合(二维)的抗弯强度极值排列为揣揣榫>直角榫>传统夹角榫接结构,但与其他接合形式相比,传统夹角榫接结构抗弯耐久性较好,结构发生破坏后强度并非立刻丧失,而是经过几段反复后强度逐渐降低;格肩榫的抗弯强度略高于直榫,格肩榫(有虚肩)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传统家具中枨容易拔出的结构问题,而并非为增强抗弯强度;传统粽角榫抗弯强度极值较大,抗弯耐久性较好,需要注意的是夹持长边得到的抗弯强度极值要大于夹持短边的抗弯强度极值。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传统粽角榫结构中腿子的端部开长短榫的设计是合理的,除了有避榫的因素,更有结构强度上的考虑;走马梢的引拔强度较低,不适合用于承重的部位,其引拔强度的大小与榫孔材选用材料的顺纹抗剪强度相关,榫孔材纵裂并同榫孔角剪断是走马梢接合构件最常出现的破坏模式。(5)在拆装结构的应用方面,Clamex P系统具有较大的潜力,但该系统目前只适合厚度大于16mm、宽度大于85mm的构件连接。根据强度试验可知,Clamex P系统的连接强度取决于连接件本身的强度,构件宽度的大小对连接强度几乎没有影响。下一步有必要对Clamex P系统的塑料材料及塑料与金属挂钩件的连接部位做进一步的加强,使这一新型连接系统能在传统家具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6)在粽角榫接合改造的探讨上,本研究以6组30个试件,通过模拟桌角损坏的抗弯强度试验,进行不同改造方式的比较,结果显示各种连接方式的强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双圆棒榫>栽榫>传统粽角榫>燕尾>单圆棒榫>磁性螺丝。Invis磁性螺丝强度较低的原因是目前磁性螺丝系统的设计仅针对板式家具中密度板的连接,并未考虑实木的连接方式,预埋螺母件长度、牙型高度较低,螺距较大,下一步可考虑针对实木接合做进一步的改进。(7)本研究从节点分析的角度,将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分为二维榫卯和叁维榫卯。通过比较二维和叁维榫卯结构抗弯试验的载荷-位移曲线,发现破坏后叁维榫卯不会立刻下降,而是呈现缓慢下降的曲线,说明叁维榫卯因结构的层层互锁、互相制约,抗弯耐久性较好。
叶沛榆[6]2016年在《榫卯结构的创新可能性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木构件是我们中国传统家具的一个核心。我们都知道,欧洲是石材,而中国是木构,木构的核心是构造,而构造的核心是榫卯。在这个体系里头,它就构成了若干数千年的整个建筑史、家具史。那么呢,在我们今天,要重新研究它,有着多重的意义,第一,它作为构造方式的一种研究在现在仍然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第二,它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载体,对传统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课题主要对材料、构造方式进行一种极致的探索,以挖掘榫卯结构更多新的可能性为研究目标,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标准,消费方式以及现代机械生产方式等进行考量,同时基于文化方面,功能方面,生产方面等对榫卯结构的创新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力图为榫卯家具找出一条新的出路,使榫卯结构能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其中,笔者通过对现代家具市场的走访调研以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现代家具的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的爱好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总结出进行家具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发展趋势。根据前期调研成果以及人机分析,笔者在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与试验,最终以书房家居产品为载体,把优化后的榫卯结构应用其中,设计出一系列的书房家具产品,整个家具系统以一个结构贯穿始末,造型简约纯粹,加工方便,运输便捷。
黄及新[7]2004年在《中国古典家具模块化设计与制造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模块化时代”已到来时刻,本文引入“模块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家具进行现代化研究,以适应社会对古典家具的需求。首先采用系统分析法对中国古典家具的造型、装饰和结构叁大要素进行归纳和剖析,得出把古典家具要素运用到现代古典家具设计的方法:造型符号的提取;装饰要素的符号化;结构方式的简化。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分别对古典家具造型模块化,装饰模块化,接口通用化的研究,总结出古典家具模块化设计与制造体系:以“32mm系统”为基础标准;以金属件为主要模块接口;模块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的设计与制造。最终,提出工艺模块化作为产品模块化的延续,以低成本生产出新古典家具,来满足对中国古典的市场需求。
李松[8]2009年在《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同处于东亚文化圈下的中国和日本,其传统家具因适应不同生活习俗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家具风格,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中日古代文化之间的深刻渊源和密切的交流关系,两国传统建筑都以木框架体系为主,与传统建筑一脉相承的传统家具受此影响也形成了相似的结构体系,因此,中日两国传统家具结构形式有着较大程度的可比性。本文以中日传统家具结构体系为比较对象,通过平行比较研究法、影响比较研究法对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找出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异同的根本原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比较中日传统家具之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论文以中日两国建筑文化交流为背景,分析了木建筑对两国家具结构的影响发现,与中国传统家具结构相同的是日本传统家具结构也是以建筑结构为基础演变而来,而日本传统家具对建筑大木作技术吸纳较中国少;以家具木作技术的变迁与发展,研究了中日两国传统家具结构形式的发展,并分析了中国家具木作技术对日本家具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木工技术和木工工具的发展与演变,对家具风格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以两国传统家具的用材和选材,分析了二者在结构形式上的众多相同与不同之处,用材上二者“一硬一软”各有千秋,得出日本传统家具“重工艺轻材质”的选材原则。在以上基础之上完成了中日传统家具在结构形式上的众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得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受到建筑结构技术的极大影响而发展起来,以榫卯为主要连接形式;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传统家具以框架结构为主,日本则以箱式结构为其主要特征;榫卯接合是两国家具的主要接合方式,日本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不如中国完善,而日本传统家具在五金构件使用方面要比中国普遍;中国传统家具品类繁多,榫的类型比日本多,榫卯接合方式较日本复杂。通过对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成差异的比较分析得出,席地而坐与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对建筑技术的吸纳程度、木工技术和木工工具的发展、家具用材的异同是导致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差异的根本原因。经过多方面分析,指出:日本传统家具木作技术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家具木作技术的较大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间接影响。
牟效萱[9]2005年在《中韩传统家具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处于东亚文化圈下的中国和韩国传统家具,以适应不同生活习俗而发展了两种不同的家具风格呈现于世人,并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家具风格和类型(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明式家具和韩国朝鲜时期的家具)。论文首次以文字的形式,将有关韩国传统家具的情况介绍到国内,笔者尽所能详尽、准确地对其重要类型进行了概述,然后结合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实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着重论述了中韩两国传统家具形式上分化后,成熟的家具风格和类型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因素的异同点。1 家具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形制风格的成因涉及到的范围相当广泛。由于中韩两国特殊的历史、地理关系,不可避免的受到史地背景、文化哲学、民俗风情、生活习俗、建筑室内等人文条件的作用,彼此间发生着同化或异化。本文对上述外因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外因对家具形式的影响。 2 借助中韩两国优秀传统家具的相应实例,论文对家具造型、结构、材料、装饰等家具的内因因素进行了概述和比较,通过对造型结构、造型特色、细部构件等方面的初步分析,了解到处于不同生活习俗下的两国传统家具在尺度、体量感、细部构件等造型因素,艺术形式、造型形式、比例程度等造型特色,构成方式和框架形式等结构特点,以及家具用材情况、装饰题材和手法方面存在的异同。 3 中韩两国传统家具具有相似的共性和独特的个性,针对传统家具的新发展两国都做了许多工作,如何继续开发设计打开传统家具发展的新格局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论文以上述为出发点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提出笔者的个人观点。 笔者希望能够以论文的完善,对传统家具研究工作拾漏补缺,并期待通过深入认识不同传统家具风格、类型的成因,以崭新的视角发掘中国传统家具开发的新思路。
王道静[10]2011年在《家具五金发展及无框蜂窝板家具专用五金件研究》文中指出论文研究家具五金的发展,以及无框蜂窝板家具专用五金件。研究家具五金的发展,旨在梳理家具五金发展历程。研究分为传统家具五金和现代家具五金,论文还对现代家具五金产品族的分类、标准化和名词术语进行了研究。在家具五金发展部分的研究,形成了家具五金的理论体系。对传统家具五金的研究始于家具发展历史,从家具发展史的脉络中探寻传统家具五金的痕迹,并通过传统家具的结构研究,探索传统家具结构改进与传统家具五金的发展趋势。对现代家具五金的研究,以“32mm”系统的产生作为切入点,研究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家具五金发展状况。论文总结了现代家具五金发展的各个阶段,国外现代家具五金的发展总结为:萌芽时期、崛起阶段、蓬勃发展阶段、腾飞阶段、蜕变与超越阶段,研究重点是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中国家具五金的发展总结为萌芽时期、抄袭与形成时期、模仿与发展时期、突破与创新时期。通过研究总结家具五金未来的发展趋势,寻找中国家具五金发展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与模式。论文对现代家具五金庞大的家族体系的产品分类、标准化和名词术语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论文研究了国际着名家具五金企业产品图册的分类方法,并制订了新的分类方法。对标准化和名词术语提出了问题并论述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原则。现代家具五金的产生,或者现代家具结构的变革,源于家具材料的变革和技术支撑。轻质家具材料取代传统的实木和人造板材,是低碳经济时代家具行业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无框蜂窝板作为新型的轻质材料,用于制作家具,需要解决技术、工艺以及结构等系列问题。研究和开发无框蜂窝板家具专用五金,探索无框蜂窝板家具结构形式,是论文研究的重点。论文的研究从德国IMA公司发布无框蜂窝板封边机开始。论文对无框蜂窝板材料的性能、制造技术,以及国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阐述,对国际上关于本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分解和剖析,全面深入。论文还通过对现代家具结构的分析,对现代家具五金原理以及五金开发的原则和理论依据的剖析,探索了解决无框蜂窝板家具结构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五金设计图纸,进行了无框蜂窝板家具专用五金件的设计开发的实务研究与尝试。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家具结构形式现代化的研究[D]. 徐秋鹏. 江南大学. 2004
[2]. 设计原理传承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家具研究[D]. 景楠. 江南大学. 2015
[3]. 传统家具结构之现代化传承与创新[J]. 王道静.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1
[4]. 宁式家具现代化的研究[D]. 张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5]. 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性能与设计进化研究[D]. 薛坤.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6]. 榫卯结构的创新可能性探索[D]. 叶沛榆.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7]. 中国古典家具模块化设计与制造的研究[D]. 黄及新. 中南林学院. 2004
[8]. 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比较研究[D]. 李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
[9]. 中韩传统家具的比较研究[D]. 牟效萱.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10]. 家具五金发展及无框蜂窝板家具专用五金件研究[D]. 王道静.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标签: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 家具论文; 榫卯结构论文; 现代家具论文; 家具设计师论文; 蜂窝板论文; 设计公司论文; 中日文化论文; 家具五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