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宁乡 410600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采用常规管理及血压管理的效果。方法:本次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来自2016年7月~2018年4月本院治疗的118例病患,将118例患者使用抽签法分成溶栓后实施常规管理的59例参照组与实施血压管理的59例实验组,将两组患者经不同管理方式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NIHS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管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NIHSS评分指标数据对比P>0.05,不具备统计统计学意义;采用不同管理方式后,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NIHSS评分指标情况与参照组临床指标相比P<0.05,数据对比具备研究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采用血压管理,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控制血压,促进康复。
【关键词】溶栓后;血压管理;急性脑梗死;作用
临床中一种多发且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就是急性脑梗死,该病发生主要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会导致患者脑部组织、器官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且该病症具备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临床常采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根据相关医学研究报告显示,急性脑梗死疾病与患者收缩压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提高溶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本次将来自2016年7月~2018年4月本院治疗的118例病患的病历作为研究指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采用常规管理及血压管理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本次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来自2016年7月~2018年4月本院治疗的118例病患,所有患者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合并癫痫发作、血液疾病的患者,排除近期存在颅内手术史等禁忌症的患者,将118例患者使用抽签法分成溶栓后实施常规管理的59例参照组与实施血压管理的59例实验组。
参照组患者中79岁为最大年龄,43岁为最小年龄,平均年龄是(65.5±5.3)岁;男性与女性患者例数为38例与21例;实验组患者中80岁为最大年龄,42岁为最小年龄,平均年龄是(66.3±5.5)岁;男性与女性患者例数为37例与22例。实验组患者与参照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数据对比中P>0.05,无数据对比意义及价值,可开阵后续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先予溶栓,静脉使用阿替普酶0.9mg/kg,滴注时间60min,同时对其予以30mg依达拉奉+适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30min,一日两次,以此清除患者体内自由基;另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选用甘露醇25~50g/d分次使用,降低患者颅内压,同时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一日一次,一次20mg,溶栓后1d对其予以口服阿司匹林,一次100mg。参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常规管理,按指南开展常规护理,治疗期间根据病情需要随机控制血压;
实验组患者采用血压管理,发病24小时内血压未超过180/100 mmHg不予降压,超过此范围者使血压降至180/100mmHg以便溶栓,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情况,24小时后将收缩压逐渐控制在小于140mmHg的正常范围,若患者收缩压高于以上指标,则启动降压治疗,直至患者收缩压恢复正常水平。若存在低血压情况,也需立即予以患者升压处理,使患者血压处理正常范围内。
1.3 评定指标[1-2]
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NIHSS评分指标情况,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分别作评定。
采用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机体平衡、意识水平、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等指标进行评估,每个维度分支为0~4分,若患者分数超过26分,则说明患者神经功能严重缺损,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神经障碍越严重。
采用Barthe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支为2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将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患的临床指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以形式展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NIHSS评分指标情况,t检验,实验组与参照组在指标数据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数据对比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指标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管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数据对比P>0.05,不具备统计统计学意义;溶栓后采用不同管理方式后,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参照组临床指标相比P<0.05,数据对比具备研究意义。
表1 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指标进行对比()
3 讨论
临床脑血管中常见的疾病就是急性脑梗死,该病具备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根据相关医学研究报告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患病期间会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且该病症会持续至发病后数天,可能与患者颅内压上升、脑水肿等有关,两者相互加重脑损害,不利于患者预后,降低溶栓效果。临床采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但溶栓治疗方案会诱发患者出现再灌注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另还可出现血管溶通后再闭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且患者血压变化会影响其溶栓后72h内出血情况。由此可见,对溶栓后患者开展血压管理对患者生命健康及治疗效果而言是非常必要的。血压管理可避免患者溶栓后因血压变化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机率,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的概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康复[3-5]。基于此,本次将来自2016年7月~2018年4月本院治疗的118例病患的病历作为研究指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采用常规管理及血压管理的临床价值,经过本次研究对比可知,两组患者管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NIHSS评分指标数据对比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溶栓后采用不同管理方式后,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NIHSS评分指标情况与参照组临床指标相比P<0.05,数据对比具备研究意义,且本次研究结果与刘红,夏吉星,李寰,谭慧敏,郑兴荣,詹桦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采用血压管理,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控制血压,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谭慧敏,郑兴荣,詹桦.溶栓后血压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24):115-117.
[2]刘红,夏吉星,李寰.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变异与组织再灌及远期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10):38-41.
[3]姜一,张永巍,吴涛,等.血压变异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10):1201-1205.
[4]吴钢.从SITS-ISTR研究诠释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溶栓的血压管理-回顾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4.
[5]王囡,徐丹.溶栓后血压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2):137-140.
[6]陈宇丹,胡文立,李淑娟,等.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血压管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7):81-82.
论文作者:隆和良,陈志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患者论文; 血压论文; 溶栓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实验组论文; 指标论文; 评分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论文;